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绩效评价:1999~2008

时间:2022-04-22 02:02:59

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绩效评价:1999~2008

内容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在这一战略实施10年之际,有必要依据其目标对该战略的绩效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使其切实发挥作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东西部差距;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48-05

1.问题的提出

针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中央政府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截止2008年底,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了10年。10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绩效如何,对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关系到西部开发政策的调整问题。

经济绩效是指实现某种目标的程度。要对一项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其依据就是政策实施的结果与政策目标的啮合度。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以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有两个目标: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据此,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绩效的评价标准也有两个: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缩小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学界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绩效评价就是沿着这两个思路进行的:一是从西部经济自身的发展来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绩效。该思路以时间为坐标,以1999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系,通过对比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对大开发战略的绩效进行评价。这种分析思路虽然能够反映出西部地区自1999年以来的发展成果,但无法证明该成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使然;二是从东西部差距的角度来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绩效。该思路以东西部的空间差异为坐标,以东西部地区1999年的经济差距为参照系,通过对比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对该战略进行评价。这种分析思路虽然可以有效地观察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但是由于主要采用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指标体系单一,难以反映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综合影响。

本文认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西部大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西部经济自身产生影响,而且对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综合上述两种思路来评价西部大开发的绩效。

本文中的西部地区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2个省市区,包括陕西、四川、重庆、新疆、、云南、广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贵州。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区。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居民收入等5个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文选取这五个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绩效进行评价。

2.西部大开发战略绩效评价的统计分析

2.1 从西部自身经济发展角度对西部大开发绩效的统计分析

2.1.1 西部地区 GDP及人均GDP的变动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总量规模的最基本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大小。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则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从(表1)来看,西部大开发实施以后,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值都有明显的增长。从GDP角度看,西部各省市区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增长额最大的是四川,为6.793.69亿元,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183.04%,其次是内蒙古,为4.750.61亿元,增长了374.59%,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相对增长最慢的地区是云南,其增长率为154.44%。从人均GDP角度看,1999年西部12省区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水平,而到2007年,除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等五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七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1.2 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地区经济总量规模扩张的速度。从(表2)来看,1999年西部各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都集中在8%左右,其中四川最低为5.6%,发展最高达到9.6%。至2007年,12省区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12%,内蒙古、广西、四川、和陕西等省区都超过14%,最高的内蒙古甚至达到19%,增长率与1999年相比提高了1.4倍, 四川的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54倍,居西部12省区之首。即便是增速提高最慢的宁夏,也取得了0.43倍的增长。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各省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

2.1.3 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表3)反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发展情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工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3.0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094.5亿元,增长了15.059.5亿元,增幅高达496.19%。各省区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与1999年相比都有大幅增长,平均增长率为484.60%,其中内蒙古增长最快,增幅达到了1.032.19%,陕西、四川、广西、重庆等省增长率也超过平均水平。但也有一些省区, 由于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发展比较缓慢, 如西

藏、甘肃、云南等省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远低于西部平均水平。总体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使其工业增加值大幅度增长,但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并不统一,不同省区之间差距悬殊。

2.1.4 居民收入水平。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之一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表4)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动情况。从城镇居民收入状况看,西部各省区的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5 284.23元增加到2007年的11 243元,增加了5 958.77元,增幅为139.09%。以内蒙古为例,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4 770.5元,到2007年增加到12 378元,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7 607.5元,增幅为159.47%,居西部各省区之首。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各省区都有所增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 661元增加至2007年的3 004元,增加了1 343元,增幅为80.85%。应该看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虽然使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不同省份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应扩大,西部地区内部的分化也越来越严重。

2.2 从东西部比较的角度对西部大开发绩效的统计分析

2.2.1 东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比重的比较。由(表5)可知,1999年西部地区GDP为15 354.02亿元,占全国GDP的18.71%,东部地区GDP为49 610.95,占全国GDP的60.46%,二者相差41.75%;2007年,西部地区GDP为47 454.34亿元,占全国GDP的19.24%,东部地区GDP为162 060.09亿元,占全国GDP的65.71%,二者相差46.4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GDP增长了3.09倍,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提高了0.53个百分点,可以说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GDP增长了3.27倍,在全国GDP中所占提高了5.25个百分点,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西部,使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由1999年的41.75%扩大至2007年的46.47%,二者之间的差距增加了4.72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GDP之比由1999年的3.23∶1扩大至2007年的3.42∶1。

2.2.2 东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的比较。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各省区平均经济增长率由1999年的7.88%升至2007年的13.94%,增幅达76.9%。同期东部地区平均增长率由1999年的9.74%增长到2007年的14.16%,增幅为45.38%,低于西部地区。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看,1999年西部与东部GDP增长速度差距为1.86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差距为1.1个百分点,到2007年西部与东部的差距缩小到0.2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0.12个百分点。即便如此,东西部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2.3 东西部地区人均GDP的比较。(表7)反映了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东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变动情况。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 123元,到2007年增加到13 634元,增长了230.68%。同期东部人均 GDP由10 032元增加到34 882元,增长了247.71%,超过西部地区17.03个百分点。从人均GDP差距看,1999年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为5 909元,与全国的差距为2 428元,到2007年与东部和全国的差距分别扩大为21 248元和5 031元。若分别以全国各地区和东部地区人均GDP平均水平为1,1999年西部地区的相对水平分别是62.9%和 41%,2007年则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东部地区的39.1%。这说明,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与全国水平的差距虽然有缩小的趋势,但与东部相比,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2.2.4 东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99年的14.7%增加到2007年的16.85%,上升了2.15个百分点。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则由 59.1%上升到71.14%,增加了12.0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是西部的4倍多。二者差距由1999年的44.4%扩大至2007年的54.29%。这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虽然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我国工业生产力仍在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使东西部工业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2.2.5 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从居民收入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9年的53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1 243元,增加了112.09%;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 661元增加到3 004元,增加了80.85%。

从居民收入差距来看, 1999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6%,是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71.87%,到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下降为81.56%和68.18%。同期,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占全国的75.1%下降到72.56%,由占东部地区的54.5%下降到45.71%。这说明,西部大开发实施以后,尽管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明显增长,但与其他地区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

3.西部大开发战略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从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但东西部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从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现实状况出发,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后西部发展仍然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近10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还处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制度变迁过程中,大量不利于市场化进程的体制未得到根本革除[1],使西部地区至少比沿海地区落后5~10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体制改革迟缓、市场化发育程度较低是制约西部发展的制度劣势。由于改革开放严重滞后,计划经济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西部地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有所变化,但并未根本转变,政府机构和职能的设置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严重制约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效能的发挥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2 投资不足,工业化水平低

在工业化初期,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虽然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投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及转移支付等各项资金7.300多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西部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以及思想观念落后等投资软环境的制约,缺乏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的有效跟进,西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资金的投入[2],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瓶颈,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工业化水平低下。

3.3 区域分工不合理,产业结构低下

建国以来,我国因地制宜,形成了西重东轻的工业结构,西部地区成为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而东部地区则成为制造业中心。至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出资源―加工型这一分工特征。但由于价格扭曲和改革的不同步,以及国家采取的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在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却面临“双重利润”流失的局面,一方面,西部地区以低价向东部地区供应能源和原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花高价买回用自己所提供的原材料制成的各种生活消费品,这种价格差距严重影响到西部资源优势的发挥和资金积累,使西部地区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发展陷入困境。

4.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都有明显改善,但如果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横向比较,就会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未遏制住东、西部差距扩大的势头[3]。西部虽然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但东部的发展比西部更快。在此情形下,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总结和审视,并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4.1 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扶持的力度,加快开发步伐

国外一些较发达的国家,在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时,往往在政策措施上予以配套扶持。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进行区域开发立法。如美国、日本、英国等;(2)建立专门的区域组织管理体制。建立专门委员会或指定专门的开发署,负责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贯彻执行等。(3)采取多种灵活政策加以扶持,如公共政策、转移支付等,对落后地区实行特殊的优惠、倾斜和照顾。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以加快开发步伐:一是着眼于改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西部地区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二是加快西部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的研究与开发;三是通过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提高西部对外开放的能力。

4.2 深化改革,加快西部地区制度创新的步伐

加快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努力创造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环境。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同时,应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其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减少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4]。只有在体制创新、投资软环境得到根本性突破的条件下,西部地区的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才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才有可能进一步促使西部地区市场发育趋向成熟、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才能减少经济运行的交易费用,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效能充分发挥,以实现其既定目标。

4.3 调整东西部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西部开发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产业分工格局是长期形成的,是造成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打破仅仅是开发资源、输出资源的概念,应代之以资源开发、资源输出与资源就地加工相结合的理念,使西部的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的资源开发变为资源开发与资源加工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同时应建立健全资源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制定资源价格,使其不仅能够反映生产成本,更要能够真实反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成本,使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资源开发企业、资源所在地居民都能从资源开发利用中获利。

参考文献:

[1]赵永典,李未无.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分析西部大开发绩效[J].开发研究,2004,(1).

[2]高小寒.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与研究[J].决策管理,2008,(5).

[3]周国富,田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绩效分析[J].经济纵横,2007,(6).

[4]白永秀,任保平.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J].当代经济科学,2000,(7).

[作者简介]林建华(1968―),女,山东招远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

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南京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收稿日期]2008-12-18

上一篇: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调查分析报告 下一篇:基于基金工具的主体功能区分类政策工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