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美术馆

时间:2022-04-22 11:54:17

“微观”美术馆

配合本期杂志的专题,我们在微博上发起了关于“美术馆”的讨论,美术馆是个怎样的机构?美术馆如何介入当代人的生活?如何拉近美术馆与大众的关系?这都是大家讨论最热的话题。

@东方艺术・大家V: 画值钱了,艺术市场火了,各种名目的美术馆也跟着多了不少。美术馆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机构呢?如果从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这些方面考量,其实大部分只是徒有“美术馆”之名。大家来谈谈―美术馆这个机构,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做的怎么样?

@王璜生V: 理想的美术馆建筑空间是怎样的?我认为:美术馆的空间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与人共在的空间,理想的美术馆空间应该是人能够在这样的空间中实现文化作为、价值和理想的空间。君不见国际一些重要美术馆,空间并不大,也不豪华,也很有年头,但做出很多意义重大的文化贡献!

@董冰峰V: 我觉得现在,没必要苛求一个美术馆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应该反问,国内能具备美术馆成立和生长的土壤是什么?政策、体制、系统、资金等,可以说没一条可以具备。美术馆的话题太大,传统的、现代的,还是当代的工作方向的艺术机构,区别又非常大。

@方振宁V: 按照国际美术馆业界的标准在衡量,中国没有一家合格的美术馆;如果从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出发,大多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只是为了给馆内的展览做推广,而没有真正从公共教育的社会责任出发做项目。

要称得上国际性标准的美术馆要有资深国际经验的策展人,必须进入国际策展网络,所策划的展览对展览的方向有影响,有研究团队,有顶级世界级收藏,和世界顶级美术馆机构平行对话,有向社会普及艺术的平台,是艺术信息的服务站,有接受大型国际艺术巡回展的能力,要有国际水平的出版物。

@徐飞_元典美术馆V: 国外有300件馆藏才可称之为美术馆。

@颐想莲开V: 博物馆美术馆实在是一个国家或机构最大的奢侈品,做的人既要有钱还要有文化品位。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博物馆,博物馆人要发现它,并努力实现它。

@东方艺术・大家V: 不同体制、性质的美术馆在面临的问题、工作的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传统的美术馆因为有古代、近现代的藏品作为吸引公众的“砝码”,作为年轻的当代美术馆,如果要操作和运营,如何确立自己的地位?现在对于公众来讲,无疑“老牌”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更大。

@董冰峰V: 那要看这个“社会”所描述、定义的人群、公众是谁?我觉得现在的状态很好,百花齐放。有政府支持的做政府主导的事,民营的做自己 “独立” 的事, 画廊做画廊的,大家各取所需。不用担心历史,历史,也会淘汰那些无意义的艺术和艺术行为。“进程中”就是最好的描述。

@琴儿minority: 美术馆除了自身精、品、良方向发展,还应该在面对大众的推广上面做的更好,这样才能改变和提高美术馆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否则美术馆还是像是一个自己运行自己娱乐的,不大为人们所接受的畸形发展状态。

@码字机器V:能做吸引人的展览就算是介入当下人的生活了,先做到能看,再做到好看。

@策展人顾振清V: 走进泰特、蓬皮杜、MoMA、古根海姆,你也是公众之一。你如何被引导?这里已有规制、章法可循。当然,发展中国家美术馆和公众双方起点都比较低,需从业者更多的耐心、责任心、进取心。

@东方艺术・大家V: 在讨论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尽管做展览是美术馆的核心工作,但是美术馆的研究能力、出版物水平、公共教育与宣传力度都是不可避免的方面。我们在众多的展览中加深了对今日美术馆的印象;在丰富的讲座、沙龙、影片欣赏中熟悉了尤伦斯和伊比利亚。我想,这都会为美术馆的操作者很多启发。

@伊比利亚的夏季风V: 尽管做展览是美术馆的核心工作,但是美术馆的研究能力、出版物水平、公共教育与宣传力度都是不可避免的方面。

@xNAMOC的悬浮女巫V: 对于“老牌”的综合性美术馆而言,应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通过展览和相关活动培养本国人的文化自信,形成一种正常的文化生活习惯。而对于新兴的美术馆而言则需要建立侧重不同的“美术馆文化”以此开拓公众更多的品牌关注。

我理想的美术馆文化是指将美术馆看做一个文化的有机体,除了基本的生命特征外,它的活力还在于其独特且独立的性格魅力。从美术史角度划分,它可能更关注近现代,可能更关注当代,从材料上划分可能更关注影像,可能更关注新媒体,或者是有一两个有影响力的N年展。

@东方艺术・大家V: 董冰峰谈到了“公共性”这个概念。这的确是可以把我们的讨论引向深入的一个契机。美术馆是不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和空间?社会政治学家本和高斯总结了公共领域的三个标准:可达性(access)接近和访问的权力;经管者(agency)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是为自身利益服务还是为公众服务,它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利益(interest)最终为谁服务。颐想莲开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美术馆。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在中国的现实中接近她?

@周雪松Shirley: 目前来讲,中国的美术馆不是access不足,而是向公众的推广力度不够,这点还真得向娱乐媒体学习;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很无奈的话题;最终为谁服务,不同的美术馆应该有不同的取向,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氛才更活跃,但关键是选择了就不能摇摆。

@焦应奇V: 1.公共性空间和为公众服务俩回事。公共空间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里均可以设计、建造或营造,但有此空间未必就一定是为公众服务的。比如,纳粹德国时期的公共空间是为什么服务的。2.看美术馆或美术机构是否为公众服务,不仅是看其言说或概念,还要看其实际作为,看它的体制,看其和公众的关系是如何设定执行处理。3.据称,欧洲一些美术馆为达成此类目的,会设计一些社区项目来解决(或缓解)美术馆的话语权问题。4.本社会有其特殊的一些问题,美术馆为谁服务这事恐怕难以从社会体制、经济效益、意识形态问题的纠结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困境中挣脱出来,但愿这不是新的化妆术。

策展人顾振清V: 对美术馆而言,公众利益就是首要的价值取向和出发点。艺术家和艺术圈人士利益则为次。

周雪松Shirley: 在中国而言,私立美术馆有时可能比公立美术馆有更多的自由和可发挥的余地,也许这取决于创立者的胸怀和运营者的心思。国外很多著名的私立美术馆的公共性同样可圈可点。美术馆之间的合作也许会是一条出路?

董冰峰V: 回复@周雪松Shirley: 美术馆之间的这个合作,也许条件短时间很难,但我上次提议是,“研究网络”的搭建和优化。艺术机构的几大功能:好的收藏,好的研究(出版),好的策划(馆内或邀请)都是非常主要的几块。

此外,中国是否有“公共性的”公立美术馆?很多公立美术馆是没有公共性的,而且也从来没有做好准备,或不去应对日益变化的大众需求。

上一篇:王晓勃:美丽不沉重 下一篇:民营美术馆:又见炊烟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