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峻:守望乡村文化

时间:2022-04-22 10:39:55

孙云峻:守望乡村文化

“不读书不仅是文盲,还是科盲、法盲。在农村,要克服不正之风,要抵制封建迷信,要实现富民强村,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用知识弥补农村文化的先天不足。”

北出济南,沿220国道往东北方向行15公里,路右边就是济阳县崔寨镇南郭村。村子西头有一处院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几间红砖瓦房已明显陈旧,院子四周用树枝横七竖八地挡成了篱笆墙,院子里种满了大葱、韭菜、土豆、黄瓜一干时节蔬菜,最西南角是用几块破木板围起的厕所。在周围邻居的高墙大院映照下,这个院落显得简单而寒酸。

走进院子,你会发现这个家的与众不同。房子正门上方一块小牌匾上的“南郭书屋”,出自济南知名学者徐北文教授之手。几间房子里,到处摆满了各种书籍,书架上是书,衣橱里是书,桌子上、床底下、墙角里都是书,整个家里满满当当,显得杂乱无章。

“实在不好意思,书多了没处放。”主人孙云峻把凳子上的一摞书拿开让座,一边向来访者表示歉意。那摞书是邻居刚还回来的,还没来得及归位。

这就是十里八乡知名的“南郭书屋”,现年66岁的孙云峻随时接待来访和借书者。2005年孙云峻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看守书屋就成了他惟一的工作。

孙云峻是南郭村人。当年7岁的他被父母送进了本村的小学,因为贪玩,他多次逃学。朴实勤劳的父亲尝够了没文化的苦楚,尽管家境并不好,却下决心要培养出有学问的儿子。父亲一次又一次用亲身经历教育他,用更辛苦的操劳感动他。终于他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不但不逃学了,而且发奋读书,养成了爱书的习惯。至今讲起这段故事,孙云峻都禁不住哽咽。在自己经历了培养孩子的艰辛后,他明白了当年父亲的苦心。

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孙云峻开始买书、存书、读书,60年一路走了下来。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给几毛零花钱,他舍不得买吃的,省下来到书摊上买小人书看。即使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严重自然灾害期、司,他还在坚持攒钱买书。后来,高中毕业的孙云峻当上了一位民办教师,几年后还转了正。为了教好书,除了研读课本和几本教学参考书外,他更多地去买书、看书,把得来的知识再交给学生。

后来工资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却没在孙云峻身上体现出来。为了多买点书,孙云峻节衣缩食,甚至在一夜之间戒掉了20年的烟瘾。他在学校舍不得到食堂买份好菜,几年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至今脚上穿的鞋子大多是捡来的,一身打扮与退休教师的身份极不相称。但对于买书,他出手大方,毫不吝啬。

慢慢地,他的书越积越多,几十年下来,到现在已接近两万册。喜欢舞文弄墨的孙云峻索性给自己的书屋取了个名字――“南郭书屋”。“名字取自南郭村,与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无关。”他对来访者认真地解释。

书屋的书五花八门,有中国古典名著、世界文学名著、马列原著、儒学经典、人生哲学、种植养殖、花鸟虫鱼等等,光小人书、连环画就有2000多册,堆满了几个大箱子。

在书屋参观时,正好有村民路广文来书屋借书。“老孙的书屋真是方便,村里的人都喜欢来看书。”他搞了两个蔬菜大棚,有些种植和管理知识不懂,就来书屋看看有没有关于蔬菜种植的书。书屋里有不少关于种植、养殖方面的书,不少是最新版本的,都是孙云峻最近刚买的新书。他的想法是,“开书屋的目的就是方便村民阅读学习,既然他们想看生产致富方面的书,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了这个目的,他定期购买这方面的书籍,并多年订购报刊,从上面寻找对乡亲有用的知识送给需要的人。

能有人来看书,是孙云峻最高兴的事。农闲时节或阴雨天,孙云峻家里过去经常是人来人往,借书的、还书的、看书的。连来串门的亲戚朋友,也都喜欢翻翻他的藏书。

来的人多了,书就乱了起来。为了保证书不丢失,他开始时详细记录书籍的借出情况,还专门写了一张“文人莫学孔乙己”的字条贴在了书架最明显的位置。然而时间长了,借出去的书还是不能“完璧归赵”,借书者把喜欢的书留下不还,看到中意的书随手拿走,都成了经常的事。后来孙云峻干脆不管了,来借书随意拿,喜欢的就留下。“既然想留下,就说明他喜欢,喜欢读书是件好事。”他甚至鼓励别人来他这里拿书。于是他的书屋经常是这边他买,那边别人拿,具体现在有多少册书连他也弄不清楚。

读书之余,孙云峻笔耕不辍。他不仅写散文,写文学作品,写学术论文,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学、儒学、家庭教育学……他先后出版论文集、散文集、诗歌集、小说集计二三百万字,成为了省、市作家协会等多家学会会员,各种证书奖状装了满满两书包。

在孙云峻的带动下,几个孩子都成了书迷,省吃俭用买书读书。对于他的“书瘾”,老伴颇有微词一个月挣不了几个钱,本指望它养家糊口,他却拿去买书。孙云峻不得不经常用现实给老伴做思想工作:我不读书怎么能当上老师?不读书怎么能培养出有学问的儿子?不读书怎么能帮别人学习?时间长了,老伴无力改变,只能默许。不过让她骄傲的是,大儿子是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小儿子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一家子出了三个作家,老太太在村里感到脸上增光不少。

守着满屋的藏书,孙云峻却越来越着急: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人们忙于生计很少来了,孩子们也不愿光顾,书屋显得冷清了许多。“不读书哪行?”没人来他就去送书,往乡亲们家里送,往学校送,往县图书馆送,他希望自己的书屋能让更多的人多读点书。身为一名乡村教师,孙云峻在他的书屋里坚守着乡村文化的阵地,他盼望着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把书屋更好地办下去。

上一篇:读书是一种情怀 下一篇:刘京希:读书莫存功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