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挑战”说起

时间:2022-04-22 08:17:33

【摘要】佐藤学将书取名为《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题革命》,显然在标题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挑战,一个是革命。在初步阅读时,感受到最多的是“革命”,冲击最多的也是“革命”,在佐藤...

摘要:文章从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入手,通过文本研习,得到其在课堂革命中的关键: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但是直面课堂的挑战仍不局限于此,教师应作为课堂革命的主导者,重新认识并界定好自己的身份,成为课堂教学的发现者、生产者与创造者。

关键词:佐藤学 教师的挑战 身份界定

一、佐藤学《教师的挑战》简介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佐藤学编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叙述了普通老师的教学体会,这些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建立学习的共同体,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教师的责任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 ,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之外,要培育相互倾听关系别无他法。

佐藤学将书取名为《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题革命》,显然在标题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挑战,一个是革命。在初步阅读时,感受到最多的是“革命”,冲击最多的也是“革命”,在佐藤先生看来,这是一场“宁静的革命”,但我的感受却是“轰轰烈烈”的,这显然在宁静下面孕育着巨大的力量:原来课堂可以这么组织,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上,原来绘本的阅读还可以这般多元,原来家长开放日里家长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教学的合作者……如此种种,不断冲击着刚刚踏上讲台的我,震撼不言而喻。

二、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会遭遇不同的课堂挑战

教育学里对教师的发展有若干阶段的划分,初任教师从大学校园走向中小学或大专院校的讲台,首先需要经历的是角色的转变,同时应把站稳讲台作为初任教师的唯一目标。因此,作为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教师,应把“讲授准确的知识、架构科学的理念、运送多元的文化”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作为一名幼儿师范的语文老师,感恩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宽松、自由的语文教学土壤,因此我在把站稳讲台作为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试着将语文教学自由化、个性化,自认为在探寻着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尝试撇开应试的枷锁,追求教学的自主性,立足文本,追求教学的深度、宽度与厚度),自鸣得意做了回语文教学的自由人,更尝试着给自己戴上语文教学的回归与改革的高帽。但是在读完佐藤先生的书之后才发现,这哪叫“改革”,小打小闹都不算,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而是变成了“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这点在佐藤先所叙述的众多课堂实录里均可以感知到。同时,从班级授课的模式转向合作学习的模式,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真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在书里面,佐藤先生给我们客观如实的记录了诸多“课堂革命”的内容,有一些是前后对比的课堂,有一些是逐渐探索后的课堂,但是它们均具有相同的共性:这些课堂中的学习是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教学方式是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从教学的目标来看,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在交互中不仅习得了知识,更收获到了尊重、信任与认可,这远比教师单纯意义上的讲授有意义多了。由这样的课堂,不禁让我想到现在一直提到的李希贵的北京十一学校。教育部最近多次提及的“北京十一现象”,似乎也印证着佐藤先生所提到的教学中的“课堂革命”,在这所传奇的中学里,没有行政班的概念,所有的学生全部“走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每个学生均有一张独一无二的课表,每间教室的风格各不相同,似乎更像是一个主题公园。校长“贵爷”有他的加减法,加法:大学式管理,走班选课,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课表;校务会上经常出现学生身影;或参加高考或准备到国外读书;导师制,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更多了。减法:老师的讲桌、讲台没了;老师的传统办公室没了;多年的行政班没了;传统的运动会没了。在我看来,这里的办学理念与宗旨,简而言之,就是“尊重儿童”,同时学校的管理也像佐藤先生在书中第四章的标题所说的那样:从课堂教学到学校改革。学校在各类活动、竞赛与高考中的成绩,更是对这样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撑,他们的做法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佐证了“宁静课堂革命”的价值,让我感受了似乎就在身边的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

三、如何组织好课堂的革命:从重新定义教师身份入手

而说了这么多“革命”,其实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比“革命”更让人注意的,其实应该是“挑战”,没有准备的“革命”最终的结果永远只会是沉寂,而如何胜利地实现这次革命,教师的主导是绝不能回避的。学生的自我认知规律、学习水平的确会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提出有声或无声的反抗,但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这场“教学革命”的实施责无旁贷。就像那句谚语说的“鸡蛋从外向里打开是食物,从内向外打开就是生命”,因此,教师必须正视这次“革命”,并且真正意义上时刻准备好迎接这场“革命”,在不断深入的阅读中,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革命”应该不远了,这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更是教学规律的使然。

但如何组织好这场“革命”,在我看来,必须是对教师身份的重新界定与审视,教师身份的定义一直饱受讨论,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佐藤先生将教师定义为不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集“倾听、串联、反刍”于一体的人,营造倾听的氛围,倾听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养成倾听教师、倾听同学的能力,串联学生的回答,反刍出学生的回答从而加工成更有意义的知识。教师的身份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应该蹲下来,俯下身来的参与者;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指挥者,而是一种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研究者,就好像李希贵也说得那样:

过去,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说:没有教不了的孩子。其实,我们错了,教育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

过去,教育工作者不愿接受这样的理念:教育是服务业,学生是学校的客户。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个性和诉求,学校必须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不同需求。

过去,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不一样的孩子教成一个样子,符合统一的标准。现在,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因为,未来属于有不同特质的孩子。

以上的话语里,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教师应该是一名“发现者”,发现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还应该是一名“生产者”,生产多元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更应该是一名“创造者”,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让他们回归原来的自己,做更有特质的自己。

从发现到生产,再到创造,体现的是教师主动性的不断提高。举例来说,以我五年制师范教学中,四年级作为大学语文的阶段,更加应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好准确的同时,可以个性化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重视教学方式的传递,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的学习。

可以说,日本课堂里的“革命”已经产生,并且愈演愈烈,但是中国教学中的“革命”与“挑战”却刚刚起步,我们唯有重新界定教师的身份,并且以“尊重儿童、倾听儿童、发展儿童”为终极目标,才能真正意义上对得起教育、对得起学生,配得上教师的身份。

参考文献

1.陶玉婷,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启示,吉林教育学院,2012(10)

2.伏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2010(7)

上一篇:文化精品的轻博客传播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日本消费税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