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主体 量力而行 分清主次

时间:2022-04-22 12:14:02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广大农村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村容、村貌、村风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巨变过程中,无疑将产生大量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门类的档案资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建档问题又凸显出来。为避免过去许多地方农村建档一阵风,最后一场空的现象重演,我们应加以理性分析。

一、农民应是搞好农村建档的主体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农村曾掀起过建档热潮。山东省临邑县也不例外。档案指导人员不辞辛苦,大包大揽地为全县每一个乡镇都建立了档案工作示范村,但现在在调研时发现,多数示范村的档案人员(多为村支书或文书)退了,档案散失了,档案柜子挪做他用了。真可谓建档一阵风,到头一场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档案人员唱独角戏,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同样,新农村档案工作的主体也应是农民。没有他们的配合与积极参与,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搞好新农村档案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加强档案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档案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档案的重要性,了解档案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了解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高他们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农村档案工作中来。这样,农村档案工作才有活力,才会持久。

二、农村建档应从实际出发,有取有舍,量力而行

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又一次激发起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全国众多地方,又提出了村村建档的奋斗目标。建档工作同农村其他工作一样,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全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地区的农村,也存有巨大差异。有的村集体资产上亿元,有的几乎为零;有的早已达到小康水平,而有的还没有解决好温饱问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宜建则建,不宜建则不建,有取有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一刀切。以我们山东省临邑县为例,全县有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865个行政村,还有1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县档案局业务指导人员十分有限,多时3人,虽说乡镇档案人员对所辖行政村的档案工作有监督指导职责,但他们多为兼职,整日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指导到位。即使这些人天天泡在农村指导,也很难村村建立档案工作。到头来,只能是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说没必要村村建档,是因为有众多的村庄人口少(少的有100人左右),集体无公共积累,村干部无办公场所,平时也无公可办,有什么事彼此打声招呼即可;村民除了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外,与外界无多大联系,从而产生的档案为数很少。像这样的村庄,在什么地方建档?由谁来管理?如何确保档案安全?即使动用行政手段,一时建起来,也不会长久,终究落个“人走茶凉”“人走档无”无人问津的结果。

三、建档要有主次之分,不能搞一个模式

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重点非重点之别。在新农村建档工作中,要通盘考虑,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上面提到的无必要建档的村庄,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创新工作思路,探索适宜的档案工作模式。当前,有的地方搞村档乡(镇)管,我认为就很适合这样的村庄。既可整合档案资源,又能避免重复劳动,也能确保档案安全。而那些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村民富裕,村务管理民主,办事规范,村干部有良好的办公场所的村庄,就适宜搞建档工作。这样的村庄可分两种,一种是村民有地种,又有村企或商业、集市贸易的村;另一种是村民无地的城中村。这类村庄,经济活动比较活跃,经济都相对比较发达。经济上去了,又会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大量的档案资料。这样的村庄建档,既有意义,又有必要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邑县档案局251500)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中档案资料质量的控制 下一篇:建立务实高效机制 深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