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向建筑SDN模式的转型

时间:2022-04-21 04:49:18

浅析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向建筑SDN模式的转型

摘要:建筑业与制造业、零售业相比,具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随着供应链在其他行业的成功应用,建筑业也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取得佳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由于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DN)模式存在弥补这些不足的特性,为此文章在分析建筑企业特殊性及建筑供应链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业由供应链管理模式向SDN管理模式的转型问题。

关键词: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供需网;转型

当今,供应链(SC)及其管理(SCM)模式的运用已经十分普及,近几年建筑业也逐步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建筑业存在特殊的行业性质,所以与制造业相比,该行业的企业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建筑业关系着国计民生之大计,其建筑质量关乎社会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进一步改善建筑企业的管理问题极其迫切。本文认为,由于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DN)模式具有网络性合作、多样性合作、充分开放性合作以及动态稳定性合作等基本特征,所以SDN模式的运用对于促成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极具重要性,正因如此,研究如何使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向建筑SDN模式的转型具有意义。

一、建筑企业的特殊性

建筑企业不同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制造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产品质量是建筑业最引人注目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它不仅关系国家社会财产安全,更与大众群体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2. 建筑产品位置固定,一般情况下不存在移动生产与使用,地域局限性较大。3. 建筑产品体型庞大,占用较大空间,生产周期较长。4. 材料资源消耗大,材料调度和库存问题对建设成本影响大。5. 主要合作商(业主与承包商)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合作不长期稳定,一般只存在于某一具体工程,工程结束合作终止。6. 生产者多数来源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人员变动大,管理环境复杂。7. 建筑项目的变动容易引起较大的工期及资金的变动。8. 技术知识管理松散,没有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二、建筑供应链的研究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制造业,其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批发商、销售商以及客户结合在同一个链状结构上,形成一个整体,目的是提高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效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节约各项资源,使链上的合作企业达到共赢。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则是将链上各参与方作为同一系统,为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系统内正确而高效地流转所研究出来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不断在制造业以及其他零售业取得广泛而成功地应用,建筑业的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供应链在建筑业的应用实施。20世纪90年代,建筑供应链(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CSC)的概念被提出。本文以建筑总承包企业为中心,在整个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定义建筑供应链为:建筑总承包商通过招投标方式从开发商取得项目的建设权,在施工过程中与开发商、建筑分包商、建筑材料供应商、机械租赁商、安装设备供应商以及设计单位等组成多角度供应链,并在链上进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相互流转,直到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如图1所示。

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CSCM)指在建筑供应链形成及运转过程中,将所有涉及生产施工的上下游企业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以期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成本,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实现链上企业共同利益最大化。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已十几年,在此期间,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建筑供应链提出过研究观点。宋艳华等针对建筑企业生产效率低,收益少,亏损大的状况提出应用供应链模式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王挺和谢京辰分析了CSCM应用的可行性与实施步骤,同时提出CSCM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王海强、王要武研究建立了关于建筑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模型,为更科学合理地实施建筑供应链提出新的方法理论。赵洁为实现建筑供应链上信息的共享,设计出了基于本体集成的CSCM信息共享平台,使链上信息传达更敏捷化。许杰峰等基于快速发展的BIM信息技术,提出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供应链中以实现敏捷化绿色施工。

在众多关于建筑供应链的研究应用过程中,建筑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不断变化,CSCM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首先,链上的主体企业――建筑总承包商以投标方式取得与开发商的合作联盟,通常为了中标而采取低价策略,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企业就可能为了挽回损失而过度追求自己的利润,这就势必影响上下游企业利益,合作企业出现分歧,供应链管理为实现共赢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由建筑业的独特性可知建筑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是以某一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为期限的,是短期的不稳定联盟,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长期发展,在短期合作中往往不能倾尽全力合作,对自身一些有价值的管理方法、生产优势持有保留,对合作企业不够信任,或者信任合作关系不够牢靠,这是与成功的供应链联盟假设前提相悖的。再次,供应链的管理要义是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系统内的高效传递。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比较注重对物流的优化管理,链式结构着力点单一薄弱。对于建筑业而言,虽然建筑材料物流规模较大,但是建筑施工信息流的及时准确交互,关系着建筑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施工单位与开发商以及设计院要保证信息的绝对通畅。资金流同样牵涉到工程进度以及建筑的质量。并且在全球化发展环境中,不仅要优化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保证资金流的可靠落实,人才、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的交流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建筑产品的生产制造不像制造业产品,建筑产品庞大而单一,资源消耗大,项目受地域性限制较强,建筑承包商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都有可能发展项目,要求其在不同的项目上与不同的上下游企业组建供应链合作系统,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过度强调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整体利益会在长期的对立竞争中受损,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发展难以实现。在这个全球资源共享的时代,企业需为取得更宽泛、更稳固、更值得信赖的合作共赢而不断创新适宜生存发展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三、建筑业的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管理模型

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of Enterprises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ing Characteristics,SDN)是在比较传统企业管理模型,分析供应链管理的一些实施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管理结构模型。SDN是指一种以全球资源获取、全球制造、全球销售为目标,相关企业之间由于“供需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功能开放式的供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系统。SDN具有网络性、多功能性、开放性以及动态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对于建筑业而言,开发商、建筑总承包商、专业承包商、劳务分包商、设计院、建筑材料供应商、安装设备供应商、施工机械供应商等共同组建该供需网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在该模型中,流动于企业间的“供需流”有别于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它不仅包括供应链中的“流”,还涵盖了人才、技术、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知识等有形和无形的供需元素。这些供需流之间联系紧密,不断地在SDN系统内流动。对建筑业主体企业(建筑总承包商、开发商、设计院)而言,“供需流”包含建筑材料供给,设计施工图纸,施工进度计划,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交流,等等。不同的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流又各有差别。

四、建筑业SC管理模式向SDN模式的转型――以实现质量目标为例

SDN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SC模式的不足,其网络性特点拓宽了节点企业的合作平台,形成多边合作关系;多功能性的特点使得企业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买卖,还加入了人才、技术、文化知识等交流,扩大了合作经营范围;开放性特点突破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全球开放式合作理念,企业节点得以扩充,有利于应对更大的全球竞争发展;动态稳定性则更加有利于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持续的合作优势。

对于建筑业而言,建筑产品的质量就是整个建筑业的命脉。建筑质量不仅仅是施工承包商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建设网络系统内所有相关单位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项目研究阶段的地质勘探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设计单位的图纸设计是否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开发商对建设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合理,监理单位能否秉公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施工单位的工序设计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要求,施工人员的调配是否科学合理,建筑材料供应商的建筑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机械租赁商提供的设备是否安全耐用,等,这些问题都和建筑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会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在以往的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激烈,相互之间隔断,甚至固守联盟给最终产品带来危害。因此,要实现供应链管理模式向SDN管理模式的转变,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就要打破旧有联盟,建立新的供需网合作系统。

首先,供需网是复杂的网络系统,在建立过程中采取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从建设系统整体出发,将工程质量的实现定位为系统的总体最优效果(企业利润的实现为次优效果),寻找建筑业从建筑供应链向供需网模式转型的最优途径。

在行业领域内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平台系统,从项目立项初期到项目验收使用的全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单位,他们的基本信息都纳入平台内。各节点企业在选择建立供需网连接点时,可以在各自接入的子平台上查找节点信息。在信息匹配的过程中,建设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以及利润等这些多目标在节点模型的分析体系中综合转化为以质量为核心的统一标准。

在衡量系统上设立各节点企业“硬件”(比如资金,产品、设备等)及“软件”(比如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合作信誉等)的相应数据结构转化及评价体系,在综合测评之后给出各节点对于形成新的供需网链接的影响结果。可选的供需网新节点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性:1. 高度的信任合作精神,这是供需网存在的基础。建筑不是一次性快速产品,它的使用年限甚至数以百计,建筑业的发展也不是阶段性的,因此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必然是长期有效的。加入供需网合作体系,节点企业应该持有与其它节点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理念,在合作过程中保持充分开放性。2. 合作方式多样化。作为供需网的节点企业,不仅要有产品,还要有知识、文化、理念、人才等其它供需流的供应与需求。对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而言,他们之间的供需不仅仅是单纯的图纸设计与修改,图纸设计人员只有身入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交流意见,进行知识文化的传递,才能设计出安全可行的方案,施工人员对图纸也能有更准确的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才得以更好地保证。

在衡量选定新的供需网节点之后,进行节点链接。SC向SDN的转型就在于旧节点的解除与新节点的链接,供需流将随新节点的形成而自动转化。旧的建筑供应链节点在项目上一般只与固定的上下游节点链接,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数据结构较为简洁。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供应链与供应链间还存在激烈的竞争。一旦发生项目变更或合作一方的毁约行为,供应链随之断裂,新的供应链又难以快速形成,导致项目停工,施工进度延期,资金滞流,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而对于供需网,节点之间将在系统衡量选择的过程中保持动态稳定性,形成一对多、多对多的多边关系,如图4所示。在旧有供应链模式下一旦发现有损于建筑质量的节点,可在SDN模式下转化节点而不必固守联盟。在SDN模式下即使发生任何变更导致某一关系破裂也不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SDN系统将会自动修补缺陷,在关系网中迅速结成新的联盟,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建筑企业在建立供需网模式后,将有利于在全国各地、全世界顺利开展项目的建设工作。

五、结语

我国是人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建筑密集度还相对较低。在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施工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施工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但管理模式上的不足依然制约着建筑业的发展,难以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国际化建设标准。本文探讨了建筑供应链的不足,提出建筑业管理由传统SC模式向SDN模式转型的研究概念,为建筑业管理模式研究抛砖引玉,希望后续研究使我国建筑业在国际竞争合作中取得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福缘,何静.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初探[J].预测,2002(06).

[2]Koskela L.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Tec

h.Report72)[R].CIFE:Stanford Univ.,CA,1992.

[3]宋艳华,金维兴,张文荣.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建筑经济,2004(12).

[4]王挺,谢京辰.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CSCM)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05(04).

[5]王海强,王要武.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6]赵洁.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0(09).

[7]许杰峰,雷星晖.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管理研究[J].建筑科学,2014(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供需网特征的企业合作优化方法研究(项目号:71171135);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基于供需关系的合作搏弈研究(编号:S1201YLXK)。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我国煤炭及天然气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下一篇: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