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的可穿戴 智 变

时间:2022-04-21 03:07:45

人工智能下的可穿戴 智 变

可穿戴智能设备与人工智能两者结合,使得人体感知能力进一步补充和延伸,情景感知将会是下一个智能硬件科技新趋势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起点,至今正好是一个60年甲子。在这60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民用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工智能研究本身经历了两次波峰与波谷,而从2006年起始至今愈发升温的人工智能热,是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而60年甲子的当下,正处于人工智能爆发的前夜。

在这第三次浪潮中,中国、美国和欧洲,不约而同地将人类大脑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科研高度,而以百度、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与产业势力,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与西方的同行们同步前进,共同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前沿探索。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未来会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而在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之中,前两者机器的能力已经超越人类,让机器实现认知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科研的焦点,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能力。

而从人类自身的发展来看,产生认知智能的标志是语言的广泛使用。所以,在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中,世界上众多的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从“自然语言理解”这个研究方向上,寻找人工智能的突破口,亦即从语音与语言入手实现机器(包括可穿戴设备)的认知革命。

方兴未艾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依然处在早期发展阶段,设备本身不值钱,透过设备获得数据、提供服务才是核心。基于数据采集、分析等环节,依托人工智能算法,为佩戴者提供一个完美的科技体验,即用数据驱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可穿戴智能设备给用户带来完美科技体验,人机交互至关重要。未来,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成为人的一部分,正在兴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实现人、机、云端更高级、无缝的交互,实现情景感知,让可穿戴智能设备拥有“智慧”。可穿戴智能设备与人工智能两者结合,使得人体感知能力进一步补充和延伸,情景感知将会是下一个智能硬件科技新趋势,很多可穿戴智能设备将具备某些“情景感知”功能的应用软件,这一核心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事 件]

智能手表VS智能手环

2015年3月10日凌晨,苹果于春季会上终于抖开了Apple Watch最后一层面纱,采用了方形设计,行货最高售价12.68万,直叫人咂舌!Apple Watch能否颠覆智能手机也成为了业界热议的话题。

苹果从未给过一种产品这么多个性化选择,Apple Watch有两个不同尺寸(38和42毫米),三种材质(不锈钢、铝合金、18K金,每种材质又有两种颜色),及六种不同款式的表带,每种表带又有多种颜色供选择。如果将这些混搭,又能产生更多组合。值得一提的是,无论42还是38毫米款式,这么小的触屏屏幕都不方便操作,苹果无法改变这点,但他们为屏幕增加了一个操作维度:力度感应。这是别的竞争对手都没有的功能,也是Apple Watch的杀手锏之一,能够根据压力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交互功能。

其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两个类型:iPhone功能的延伸,以及手表本身的特有功能。它需要配合iPhone使用(iPhone 5或更高版本,iOS 8.2以上),因为几乎所有的应用运算部分都在手机,可以说,安装在Apple Watch上的应用并非独立存在,它只是iPhone版本在手腕端的特殊展现形式。

6月19日,美国智能手环制造商Fitbit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作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穿戴设备类公司,Fitbit的股价在上市首日便大涨48.4%至29.68美元。

《福布斯杂志》评论这是2015年最令人期待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之一。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Fitbit的上市无论是对国际还是国内的可穿戴市场都会起到正向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2014年,Fitbit实现首个年度盈利,使得其财务状况处于一个良好的阶段,Fitbit市场份额也以34%保持领先,并拥有2.378亿美元的现金流。事实上,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曾佩戴其手环,名人效应明显。但更重要的是,其为目前仍处于融资或者待融资的可穿戴设备商提供了估值的参考。

不仅如此,对中国厂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这意味着,小米手环制造商华米科技等接下来的融资可以有更具实际意义的参考标的,而不是“市梦率”。

但坏消息是,挑战依然很多。这一年,Jawbone多次对Fitbit提起指控,后者一是挖走员工并窃取了知识产权,二是侵犯相关专利。

苹果Apple Watch等智能手表也常常被认为是Fitbit最大的竞争者。手表从功能替代性上完全可以取代手环,这已经是业界的共识。目前趋势尚未扭转的原因是,手表的价格远高于手环。但随着苹果等智能手表厂商在如健康监测等相同功能外,增加越来越多的增值服务,用户的选择肯定会更加倾向于功能完善、体验效果好的产品。

[背 景]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轨迹

可穿戴设备最早是在赌场里为作弊诞生的,早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最早的可穿戴设备被发明出来,用来增加在赌桌旁的胜率。此后,可穿戴设备发展并不迅速。

20世纪80年代,计算器腕表流行。世界首款手腕计算器――Pulsar在1975年年末正式,并随即流行。1981年,还是高中生的Steve Mann把一部6502计算机连接到了一部带钢架的背包上,控制摄影装备。这款设备的显示屏是连接到头盔上的取景器,Mann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时,可穿戴设备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对消费者来说,并非刚需。科幻电影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1984年电影《终结者》放映,在电影中,机器人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图像上被加入了一层计算机界面,这个设备和现在的谷歌眼镜理念有些类似。

1987年,首款数字助听器问世,但是由于它的设计体形庞大,这类设备并没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1994年,发明计算机背包的Steve Mann制作出一款可穿戴摄像头,并实现了将图像上传到网络的功能。2000年,首款蓝牙耳机发明。2002年Xybernaut Poma可穿戴PC问世,这款设备就像是把磁带录音机戴在了头上。

2003年,世界首款完全数字化的起搏器Vitatron C-Series问世,这款设备可以让医生在18秒内下载病人的信息。2006年,耐克和苹果联合推出了Nike+iPod,一款允许用户将自己的运动同步到iPod当中的运动套件。耐克随后还推出了数款带有iPod专用口袋的服饰。2009年,WW200可穿戴计算机由Glacier Computers所,主要为了用户能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具有防水功能。

2013年,谷歌眼镜,可通过语音识别和侧面的触控板来进行控制。谷歌眼镜是一款固定在眼镜上的光学头戴显示器,通过语音控制,可以用WIFI上网。三星发明了智能手表,可使用蓝牙和安卓手机相连接。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Nismo智能手表,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平均时速、油耗和驾驶员心率等信息。售价120美元。

2014年,有关苹果iWatch的传言甚嚣尘上,这是一款能够通过WiFi上网的智能手表。目前,全球智能穿戴市场方兴未艾,苹果Apple Watch智能手表销售一枝独秀,小米、Fitbit则在智能手环市场攻城略地,然因整体穿戴市场表现不如预期,加上愈来愈多的竞争者加入战局,即便是居于领先的业者亦面临极大压力,近期龙头厂商Fitbit便加速扩充产品功能,企图减缓竞争对手在市场节节进逼的威胁。

面对以低价冲刺销售量的小米手环,以及锁定高阶市场的Apple Watch两大劲敌夹击,加上其他穿戴业者奋起直追,Fitbit面临愈来愈大竞争压力,由于小米手环定价仅15美元,相较于售价100美元的Fitbit Flex极具价格优势,小米手环在穿戴式装置市占率已突破15%,苹果Apple Watch则囊括约2成版图,至于Fitbit则从原本约3成市占率,下滑至不到25%。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手表持续强化应用功能,全球市场规模扩大,主要诉求运动健身追踪功能的智能手环,未来市场规模恐遭到压缩。随着Apple Watch使用者持续增加,将会有更多应用App推出,加上愈来愈多类似功能的产品投入市场竞争,Fitbit既有的领先地位恐岌岌可危。由于智能手表功能持续增加,且价格下滑,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市场区隔愈益模糊,可穿戴设备业者必须找出明确的产品定位,并且加快应用愈来愈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不同凡响的体验,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焦 点]

人工智能支撑可穿戴设备脑思考

可穿戴设备是物联网最大消费类产品,作为物联网领域一部分,连接、交互是可穿戴设备最基本功能,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后端支撑的人工智能、云端运算是可穿戴设备实现科技体验最大的核心支撑技术。

1956年,Minsky和McCarthy主持的Dartmouth会议,被称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典礼。60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国内百度、科大讯飞在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中,将会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变革的领航者。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积极布局,在硅谷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吴恩达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搭建中国的“超脑”。

据公开资料显示,科大讯飞2014年提出“讯飞超脑”计划,未来“讯飞超脑”将考上国内重点大学,讯飞超脑关键技术要突破人工智能在语言理解、知识表示、逻辑推理和自主学习方面的认知智能技术体系,研究面向穿戴式设备及智能家居的新一代感知智能语音交互核心技术。

未来可穿戴智能设备将由人工智能变得更强大,显然人工智能应用中发挥可穿戴设备巨大价值,模拟人脑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从后端服务器中获得及时信息并呈现给用户。

在后端还有一个重要参与者,即图灵机器人,2014年11月6日,图灵机器人了一款人工智能级的机器人操作系统――Turing OS,希望借此赋予机器人和人相似的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及学习能力。据传感物联网创建人杨剑勇介绍,图灵机器人可为智能化软硬件产品提供中文语义分析、自然语言对话、深度问答等人工智能技术服务。

时隔一个多月后,12月21日,科大讯飞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人工智能领域新产品,正式推出人机交互界面AIUI,以及录音宝、录音笔、讯飞听见网、智学网、E听说等To C产品。

AIUI集成了包括双全工技术、麦克风阵列技术、声纹识别技术、方言识别、语义理解技术和和内容服务等科大讯飞一些列尖端科研成果和完善服务,代表业界最高水准的技术产品。在现场,科大讯飞在全球首次将演讲人(刘庆峰)的演讲同步转写成文字在大屏幕显示,敢于接受现场数千参会者和数千万观看视频直播观众的检验。

刘庆峰表示,在实际上已经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语音为主,触摸、图像、手势为辅,将成为人机交互的新常态,而在这种人类生活的新常态中,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是用来延伸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的。人工智能将使人类更幸福、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启 示]

可穿戴智能设备要击中需求点

市场调研公司IDC的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销量,将从去年的2640万部提升至约7210万部。而另一家调研公司CCS Insight的数据则更为乐观,根据其最新报告《2015~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预测》,2019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2.45亿部。

作为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可穿戴设备“家族”已经人丁兴旺,目前包括手表、腕带、眼镜、头盔、服装、鞋子、腰带、书包、拐杖等多种形态,产品品种令人眼花缭乱。

在高科技领域,一项技术和相应产品能否取得成功,不止取决于技术、资金等内部条件,还取决于外部环境,就好比没有私家车的普及化,手机地图不会成功一样。

历次互联网技术革新,都有很多颇有前瞻性的高科技企业或产品,倒在了黎明之前,在市场条件成熟前就用光了资金,耗尽了资源。与其说是它们生不逢时,不如说是过早地将尚不成熟、尚未完成配套布局的产品推向不可测的市场。

包括可穿戴在内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将是改变未来经济生活的重要技术,企业要做的不是急于占领市场,而应当是继续精益求精,让产品更能击中消费者的需求点。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是未来最吸引人的地方,至少在健康、运动、教育、娱乐等领域将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上一篇:亮出“文艺范儿” 下一篇:清新诗意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