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查病”并非能“包查百病”

时间:2022-04-21 12:54:23

“抽血查病”并非能“包查百病”

支持专家:

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欧阳学农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陈向齐

儿科主任医师 任榕娜

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沈清来

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 陈玉辉

用一滴血就能检测出癌症?一滴血究竟能查出多少疾病?抽血检查是治疗还是预防?检查前后应注意哪些?下面一起听听专家的说法。

查肿瘤仅是辅助诊断手段

AFP、CEA、PSA、CA125……目前,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许多“滴血认癌”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甚至列入常规体检项目。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当机体发生肿瘤时,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就可能会相应地升高。

临床上,各种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其筛查意义在于提示作用。很多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标准会升高。比如前列腺癌、肝癌等,它们属于特异性较强的癌症,肿瘤标志物会反映癌症存在,但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痛症,如肺癌、胃癌、肠道癌等,仅靠肿瘤标志物检查是不能准确地反映病情的。

例如,甲胎蛋白(AFP)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检测出80%以上的肝癌及大部分的生殖器肿瘤,如卵巢癌。但是,良性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肠炎以及遗传性酪氨酸血症等也会发生甲胎蛋白指标升高;怀孕时也可一时性升高。

当然,如果肿瘤标志物检测值有非常明显的增高,癌症可疑度非常大,应该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必要的时候需要做PET-CT等检查,特别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如果持续升高,就要怀疑是癌变在发展,如果一直没有明显的升高,一般是良性病变,可能是器官炎症,假如是癌症患者手术后发现标志物持续增高,就要考虑复发的可能性。

查心脑血管要具体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当身体出现心悸、心绞痛、全身冒汗、头晕、面部潮红等情况,要小心发病的可能性。特别是中老年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人群,有心脑血管家族病史者,吸烟、喝酒、应酬较多的人群,工作压力较大、从事脑力劳动者,应考虑抽血检查。

如果是为了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单纯抽血的检查项目,应做血脂、血糖、血流变、血常规等常规检查,进一步可做心肌酶谱等。心肌酶检查是心脏受影响的灵敏指标,也是心脑病、急性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敏感指标。如果有具体的疾病,则应具体分析。

需提醒的是,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也就是说,餐后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大,因此,检查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早期防治很有意义。通常让患者按规定先吃高脂肪饮食后,在规定餐后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的时间内抽血,检查甘油三酯浓度。抽血检查中,甘油三酯水平受饮食的影响最大,而其他血脂成分受饮食的影响不大。

另外,通过超高倍显微分析仪,抽血后利用“末梢血”检测活性氧毒性物,对全身各系统新陈代谢的健康评估,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在采完血分析的十来分钟时间里,医生就可以得出一份即时体检报告,适用于血液黏度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检测、机体三大免疫功能测试。

查基因多是忽悠

抽血提取DNA样本,就能测出“天赋基因”、“多情基因”、“害羞基因”、“酗酒基因”……如今,在许多城市,家长会付几千元费用,带孩子进行分门别类的基因检测。基因这个”盒子”里究竟是什么?

基因检测,是从血液或其他体液和细胞检测一个人的DNA的技术,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孩子天赋由多种因素决定,基因检测不能给孩子下“判决书”。

目前,基因检测内容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只能检测包括大肠癌易感基因的基因检测和家族性乳腺癌基因的基因突变检查和血友病A、B基因突变检查等在内的特定项目。其他方面的基因标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定论,需要依赖未来科学对各种基因功能的不断破解,以及足够能说明问题的样本积累。因此,目前用基因检测情绪、天赋,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

基因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它们的功能所知甚少,还未有定论。与智能有关的基因也许有几十、上百个,只知道其中的某一个基因,说明不了一个人的智能高低。另外,天赋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并非由某一个基因决定的,涉及许多个基因彼此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查过敏找出皮肤病“元凶”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过敏等。人体一旦接触这些过敏原,就会产生许多反应,如身上出红疹、呼吸困难、口舌肿大、血压快速降低等。而通过抽血检查,找出过敏原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方法之一。

不清楚过敏原不要随便用药,尤其是药膏,很多都有激素,万一产生副作用是不可逆的,体外试验就是取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离体检测,过敏原并不直接应用于人体。敏筛过敏原检测,只需要一滴血清就可以轻松地检测出过敏原,其特点是准确率高。另外,食物不耐受检查是唯一针对食物过敏的迟发反应检测手段,检测只需抽取1毫升血液。抽血前可正常饮食,无需特殊要求。该测试结果能显示受检者是否对某种食物不耐受以及不耐受程度。医生可据此给出正确的饮食建议。

临床上多数过敏性疾病的患者通常只是做缓解症状的治疗,而没有找到引发过敏的真正原因。因而建议经常过敏的患者,一定要抽血做一下过敏原筛查检测。如能找出过敏原让患者避免接触,避免再次过敏,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抗过敏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抽血查病”并非越多越好

目前,很多体检机构都会炫耀自己的高端仪器和高级检测技术,仿佛抽一滴血可以“包查百病”。事实上,抽血检查仅是临床诊断手段之一,并不能简单地凭某一项抽血报告,立马给患者“判刑”。特别是,在没有明确疾病诊断之前,千万不要因为见到某项验血指标轻度升高,就肯定患了某种病,甚至自行进行治疗。

抽血检查并不是简单叠加地选择几个项目,它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评价,进而做有针对性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单次验血指标轻度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不是太多,则发生疾病的可能性比较低,可考虑进一步检查,或者动态观察、定期复检,排除特定疾病的可能,不要过于紧张。

总之,“项目越多越好,越贵越好”的“豪华版”抽血化验不可取,额外投入的费用、误读的阳性结果、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心,以及一些过度体检项目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上一篇:Terry Shum心理专家很懂爱 下一篇:晓昱 最美好,是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