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国语》的记言特色

时间:2022-04-21 12:19:33

摘 要:对于《国语》,人们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列国之语”,除却国别体的体例特征外,它通篇以记言为主的记言体特色也为人所瞩目,本文将从《国语》记言的体式、技艺、风格三个角度来发掘《国语》的记言特色。

关键词:《国语》;记言;体式;技艺;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53-01

有研究者认为《国语》是先秦“语”类之集大成,其所记得各种言论有243则之多,就其记言的规模,其言论涉及的人物数量、其内容涵盖的的广度而言,均比同时期的其他著作高出一筹;而《国语》所展现的独特的记言特色更是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一、言之体式

从记言的体式上看,《国语》已经突破了《尚书》和《论语》单方陈述的模式,它以对话体为主,记叙体为辅,大大地丰富了记言的形式。

对话体,即两人或多人就某事发表言论,它占据着《国语》的大部分篇目。《国语》中这种体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出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叙事框架,在每次的对话开始之前,用简练的字词交代时间地点或说明起因,为接下来言论的展开做好铺垫,而在每段言论之后,又会扼要的说明言论产生的影响或后果。如“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一节:首先以“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来点明对话的双方和起因,让人知晓有一番对话将在乙喜与齐侯之间展开,“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①一问一答,针锋相对,乙喜不惧强国、据理力争,结果乙喜的说辞说服了齐侯“乃许为平而还”。②由此看来,无论从篇幅上,还是结构上,都突出了言论的中心地位。

记叙体则是将人物语言置于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用人物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体式多出现在叙事详细、情节曲折的《晋语》、《吴语》、《越语》里,如“勾践灭吴”一节,在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于会稽山的情境下,勾践与文种之间展开了第一段对话,这段对话的结果便是勾践派文种前去吴国求和,文种的一番言辞说动了夫差,但是又引发了伍子胥的劝告,夫差犹豫之际,受了越人贿赂的太宰呵叭シ⒈砹粟裳,于是夫差最终同意讲和。在这种体式中,人物的言辞由事件的发展而展开,反过来人物言辞的效果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语言和事件浑融在一起,既突出了言辞的重要性,也加强了叙事的连贯和紧凑。这与《尚书》的言事分离,以及《论语》的见言不见事要进步了许多。

二、言之技艺

《国语》以记言为主,语言扮演的角色是多面性的,它可以用简明的叙述勾勒叙事框架,也可以用生动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借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除此之外,它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说理,全书充满了教人明德知礼的说理论辩之辞,而多种多样的说理手法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了《国语》的言辞之美。

《国语》中大部分的说理是通过劝谏之辞来表现的,这些谏言逻辑层次清晰、章法严谨,如“仲山父谏宣王料民”中仲山父的谏辞,首先表明自己的论点“民不可料也!”③随后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其一,客观上不需要料民;其二,如果一意孤行要现在料民,后果不堪设想;其三,无故料民违背天意;于是得出最后的结论――“民不可料”,料之必亡。仲山父的谏言不仅有鲜明的论点、切实的论据,还有谨严的论证过程。

有的在谏言中引经据典,以此增强言辞的说服力,如“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中富辰征引《尚书》的“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④来劝谏襄王不要离弃郑国,不要娶叔隗为后来招引狄人。除了引《书》引《诗》来增强其文辞审美表现力、感染力和丰富思想内涵之外,《国语》还引用了当时的谚语,这些谚语多来自民间大众,富于生活气息。引谚不仅有助于生动形象的说理,还使语言更口语化、通俗化,其中有很多流传至今。如《晋语六》韩献子引“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⑤来怒斥栾武子和中行献子的弑君行为;《晋语七》“祁奚荐子午以自代”中,祁奚引“人有言曰:‘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⑥来说明自己的举贤不避亲;《楚语下》叶公子高论白公胜必乱楚国时引“人有言曰:‘狼子野心,怨贼之人也’”⑦来比喻白公胜的狡诈不义等等,此不赘举。

有的则摒弃了大而化之的说教,用生动形象的比附达到说理的目的,如“赵文子冠”中,韩献子告诫赵文子,成人之后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⑧用草木的生长的情状来比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又以墙屋之于宫室来比喻冠冕之于成人,意为要加强修身养德,洁身自好。

有的篇目更是做到了将对比、排比、反衬、反问、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融于一篇之内,如“伍举论台美而楚殆”一节,伍举先以“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观大、视侈、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⑨通过“臣闻”与“不闻”进行对比,从他之前积累的知识经验,来阐释何为“美”、“乐”、“聪”、“明”。接着,以先君庄王的匏居之台为例,其“高不过望国氛……官不易朝常”,⑩反衬灵王章华之台“国民罢焉……数年乃成”,{11}一连串的排比句,既赞扬了庄王俭以养德,体恤民力,又批评了灵王的骄奢淫侈、劳民伤财。随后,以“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12}一句说出自己的审美观。“……胡美之为?”“……君安得肥?”“……安用目观?”{13}三个反问句加强了劝谏的语气,强烈地表达出他对灵王以奢为美的不满。最后一段“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于是乎成之。”{14}从先王建造台榭的目的、规模,其所占之地、所用之木,所费之时,所使之力,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描述先王是如何建造台榭,并以此告诉灵王先王建造台榭是“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15}

王世贞曾对《国语》有如此评价:“及寥寥数语,靡不悉张弛之义,畅彼我之怀。”{16}《国语》中既有长篇大论的说理,同时也有三言两语却富有哲理思辩的言谈,如“郭偃论治国之难易”一节,“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17}短短数语便揭示出事情的难易程度是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介入的程度而相互转化的道理。这种点明则止,含蓄隽永的说理方法为《国语》添上了一抹哲学的色彩。

三、言之风格

明代的陶望龄曾如此评价《国语》:“《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鲁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18}清代崔述也曾通评各语:“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悠放。”{19}他们都认为八语风格不一,记言各有特色。《周语》《鲁语》重教化,多用古制、故训来说明道理,故其语言平实;《晋语》多记人物语言及谋略,所以语言流畅又幽默风趣;《楚语》重修辞,因此文字流畅而有气势;而《吴语》、《越语》中多记外交辞令,更接近《战国策》悠肆放达的言风。如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从《国语》的编撰者来说,其意图在于“述而不作”,为了保持作品的原来风貌,所以未进行统一的润色和修改。其次,从《国语》的史料来源论之,则是由于各诸侯国史官记史的立场和风格不同,水平高低有差,导致各语的记言风格有别。最后,从来语言自身的发展来看,各语的写成时间有先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一样,语言的组织结构自然也有不同。

《尚书》最早创造了说理的言语,《春秋》言语简洁精确,句法形式多样,对言语进行了进一步创造,《国语》专记人物的对话和议论,言语朴实而平易,其语言文字在总体上虽说不如《左传》、《战国策》精彩,但是《国语》丰富了记言的体式,发展了记言的技巧,其各具特色的记言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

注释:

①②国语・鲁语上.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③国语・周语上.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④国语・周语中.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⑤国语・晋语六.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页.

⑥国语・晋语七.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⑦国语・楚语下.卷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7页.

⑧国语・晋语六.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⑨国语・楚语上.卷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1页.

⑩{11}国语・楚语上.卷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2页.

{12}{13}国语・楚语上.卷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4页.

{14}{15}国语・楚语上.卷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页.

{16}{18}(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7册.史部.四三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8页.

{17}国语・晋语四.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19}(清)崔述.洙泗考信录・余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第58页.

上一篇:普利策社论型漫画奖评析 下一篇:小学后进生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