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举办文学对话――作家的期待与批评的功能

时间:2022-04-21 11:25:23

鲁迅文学院举办文学对话――作家的期待与批评的功能

近日,鲁迅文学院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作家的期待与批评的功能” 的文学对话。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白描、王彬,作家徐坤、邱华栋、王刚与鲁迅文学院第9届高研班全体学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就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评论对当前文学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如何加强文学评论回应现实的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如何看待作家和评论家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徐坤认为,评论家是作品最有力的阐释者。当自己的作品遇到好的阐释和解读时,她就会很兴奋,认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对手,可以与之“博弈”,进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邱华栋认为,在当代中国,作家和评论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尚处于启蒙时期,评论家和作家之间关系很紧密。但到90年代以后,商业化的操作和影响渗透到评论界,使得文学和评论关系变得十分微妙。王刚认为,作家对评论家的态度很复杂。时代在发生变化,当年是评论家说了算,现在则不同。在他看来,今天,对于文学这样一个孤寂的事业而言,可能谁说了都不算。

鲁院高研班学员们也各抒己见。王雪瑛认为,作家和评论家的关系构成了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力。作家的每一次创造,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的突破,都跟批评家的评论和阐释密不可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往往会形成了文学的一个时期。朱航满谈到,对于文学作品要进行有立场、有态度、有根据的批评,而不能进行完全否定式的批评。世宾则强调一个作家具有理论素养,对创作是有益的。

文学评论在当下文学生态中的处境也是与会者关注的话题。兴安认为,文学评论的主要问题在于批评缺乏创造性。冯希哲针对目前批评存在的方法论的貌繁实虚、文本的严重板结等问题建议,在消化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适应中国大众审美经验和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体系。郭海荣提出,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评论者仿佛只能通过尖锐的姿态才能让大家倾听,而这样却只能使作家“愤怒”,进而抵制评论、否定评论。马季认为,文学评论的焦虑在发生点上出现的内在矛盾,比起文学创作所遭遇的困境更难以解决。李霞坚持认为,评论家不应该放弃批评的志向。好的评论家要用生命体验、知识积累以及逻辑力量,真诚、平等地与研究对象对话,向读者全面而深刻地展示灵魂。

对于如何看待当下文学状况的问题,夏烈认为,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批评作为一个同生共荣体,可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症候。因此,调动我们内心的尺度来吸收充实达到超越,是作家和评论家的要务。何述强则认为,所有作家写的东西都有他心灵的律动。因此,当我们走近作家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惊动他亘古的梦想。

上一篇:曾载文赞扬《文艺报》复刊――美国《当代世界... 下一篇:疼痛与抚慰:成长小说的悖论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