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模型

时间:2022-04-21 11:07:55

构建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模型

实验设计能力不仅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强调的能力要求,也是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和重点考查的基本能力。近几年的广东高考生物试题十分重视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考试统计结果显示,考生在此处失分最多,实验题成为得高分的瓶颈。在高三生物复习中,我采用“例题分析――比较讨论――归纳总结――建模应用”的教学模式来突破实验设计题解题教学中的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辨实验中的三个变量

实验的变量包含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有因果关系。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特别提醒,无关变量并不是指与实验无关的变量。正确分辨这三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例1】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且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做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解析: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那么,实验要求控制的量是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激素是自变量;又因要观察的是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所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是因变量。但无关变量要如何确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甲状腺激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这些因素属于什么变量?”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得出下列答案:白鼠的日龄、每天灌胃的次数和甲状腺激素的量、环境温度等,这些因素是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的量,称为无关变量。接着让学生分析下列几个实验的无关变量:(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的催化效率;(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3)紫外线辐射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最后总结常见的无关变量,有环境温度、pH值、氧气的浓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材料的量、试剂的量、反应时间、植物或动物的生长状况、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

二、实验步骤的设计

要求学生设计例1的实验步骤,然后评价学生的答案,并展示和分析参考答案,最后归纳出实验设计常见的三个步骤。第一步,选取材料,分组编号,进行前测;第二步,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做不同的处理,培养一段时间;第三步,进行后测或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施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材要遵循等量原则。所选材料应保持条件相同,并具有一定的数量,这样才能避免偶然因素影响实验结果,保证实验结果更精确。(2)分组编号要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研究对象、器皿等要分组编号,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成几个组,因实验而异)。

(3)实验处理,即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单一变量。除实验变量外,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饲养等条件应相同,即控制无关变量。同时,要注意能体现“单一变量”的词语的准确表达,如使用“相同”“适宜”等词语。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以动物为实验材料时,如果采用饲喂法,对照组的饲料中一般加等量蒸馏水;如果采用注射法,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生理盐水。如果实验组饲喂或注射的是用某种溶剂溶解的激素,则对照组也应该饲喂或注射某种溶剂。(4)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即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这里要注意高中生物实验中常见的观察指标:①颜色变化,如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和色素分离、DNA鉴定等。②形态结构和生理状况的变化,如活动量、耗氧量、发芽率、酵母菌的数量等。③液面改变,如气体体积变化、液体体积变化等。④其他,如气味变化、沉淀、温度变化、pH值变化、气泡产生、反应物变化量、生成物变化量等。对实验设计的步骤不能只掌握三步,有时实验设计会有四步、五步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如果实验材料比较特殊,需要处理,或者需要配制溶液,则可以在第一步前加一步,有时也可以把培养和观察分成两步。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高中常见的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

验证性实验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分析得出应有的实验结果和推出相应的结论(此时一般只有一个结果和相应的结论,且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如例1中的预测,应该是灌胃甲状腺激素的大白鼠活动量和耗氧量要大于对照组,只有一种结果。

探究性实验在进行结果预测时,应讨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根据各种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大多有三种可能,即变量促进结果、变量抑制结果、变量与结果无关)。

【例2】探究光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预测与分析:(1)如果有光组发芽高于无光组,且差异显著,则说明光促进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2)如果有光组发芽低于无光组,且差异显著,则说明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3)如果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但两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则说明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受光影响。

四、实验结果的记录

实验结果记录常用的方式有文字记录、表格记录和坐标图记录等。文字记录实验结果,学生根据题意很容易回答;由于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所以坐标图记录实验结果也相对较简单。这里,只讨论如何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我主要通过“出示例题――分析例题中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的构成――练习巩固”的教学过程来突破这一难点。

【例3】低温迫使植物细胞产生大量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产物,如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清除过氧化产物,从而增强植物的抗冷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

分析:(1)表格中的“处理+培养温度”与SOD活性、MDA分别属于哪种变量?(2)题干中的抗冷性是通过什么指标显示出来的?(3)组别1和组别2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4)如果要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应该怎样处理实验数据,并在表格中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已经逐步构建起实验表格设计的一般模型:(1)体现对照组和实验组;(2)体现自变量、因变量或观测指标;(3)体现重复实验,数据应为多次测量后所取的平均值。

绝大部分学生经过模型构建的训练以后,能较好地解答实验题的相关问题,使得分率逐渐增加。

总之,建模思想使学生对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清晰化,语言表达条理化,设计表格模式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六步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实践 下一篇:加强实验探究教学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