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导学案”的理性探讨

时间:2022-04-21 03:39:04

高校课堂“导学案”的理性探讨

摘 要:近些年来,各个高校推行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编制了一系列学科的导学案电子稿,每门课程一个单元一个Word文档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合并整理。本文在对导学案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反思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导学案是否突出学科特点的问题,从而可以为高校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编制水平,确保实施导学案的高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改革;编制水平;学科特点

1 “导学案”的基本认识

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视角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推行“导学案”的初期,出现很多模糊的认识,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在边干边学过程中,逐渐同意了认识,才使得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1.1 “导学案”是不同于教案和学案的第三种教学设计方案

导学案是供学生使用,主要反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方案。在目前情况下,导学案不能取代教案,因为它们的使用对象不同,侧重点各异。目前在各种公开课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学案是不可以与导学案相提并论的,因为导学案比学案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文章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教案、学案以及导学案三者之间的区别(见表1)[1]、[2]、[3]。

表1 教案、学案及导学案之间的区别

1.2 “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不可能包揽万象

众人皆知,教师语言、课本、黑板加粉笔是最常用的教学媒体。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带来了课堂教学革命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过程中,“导学案”之类的“课堂学习材料”的样式(导学稿、讲学稿、预习稿、前置性学习、学习单等等不一而足)开始流行。

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认为,“导学案”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自主学习之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许多学校移植“导学案”,主要是看中其对于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神奇效果[4]。的确,许多高校实施后,学生考试成绩似乎有了提高。作者认为,导学案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可能象照相机的长焦镜头那样“一镜走天下”。

1.3 导学案的使用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使用了导学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果真是这样吗?答案是不太认同的。理由在于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必然的联系。使用导学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人为的举措。要把学生引上高效自主学习的通道,导学案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

不过,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就拿经济学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比如在经济理论的授课中,导学案的设置中必然有预习内容,其中往往涵括学派、学者和背景的介绍、基本观点的阐释等等。教师希望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即由以前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从而节省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只是在网络上或手机网络翻翻资料,粗略了解一下,并没有带着好奇、探索的心态去思考,弄懂理论的来龙去脉,其结果是教师上课不得不按照原先的方式从头到尾较为系统讲解全部过程,而学生又因为知道其一而不知其二,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集中精力听有时会开小差。这就使得上课的效率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未得到真正改变。这样的结果是必然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这与导学案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1.4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而有所变化

在导学案实施之初,学校对导学案的基本结构提出了统一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和“导学过程”这四个部分中,前三部分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第四部分“导学过程”是导学案的主体,这部分的结构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相应的变化,不宜采用统一结构。例如:管理学的“导学过程”由“预习导学”、“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和“一课一得”四个部分组成;数学的“导学过程”由“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三个部分组成;生物学的“导学过程”由“课前导学”、“学习过程”、“反馈练习”和“学习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可见,不同学科的导学过程是不一样的。至于每个部分的具体要求则更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来制定。进一步说,即使是同一学科,并不是每篇导学案的制作都只能是一种结构。

大学语文要突出形象和手法的训练、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但同样是一节课,因为课型的不一样,训练的重难点应该不一样。因此,在一篇课文导学案当中,作为教师,应当主次分明地进行取舍,突出某部分的训练和总结,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对于同一份导学案,不同的教师可以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流程。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顺序的调整和训练重难点的取舍。

2 “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1 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过去的学生不喜欢预习,更不会预习。但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确要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预习过程中都遇到了什么问题,从而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学生从不预习,不会预习到会预习,想预习。导学案将预习内容具体化,可以督促学生真正地去看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第二天的课堂上,他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认真听课,努力争取把自己未搞懂的地方听懂,课堂的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例如在大学语文导学案的制作过程中,预习导学的比重相当大,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巩固到整体感知、疑难提出,既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又强调了学生的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预习既可操作又有效,当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未知的疑难走进新课学习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工作做好了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这样教师不需要再按部就班地一一进行讲解,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会更加有效地落实在解决重难点问题上,这就解决了以前大学语文课重讲轻练的现象,既有知识方法的传授,更有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思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我展示。这样的课堂既注重教师的导的作用,又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渐会形成合作探究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的成绩。

2.2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导学案的使用是导学案实施高级目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目标(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关键。其中,课堂探究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导学案的使用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习题课上。原来在课堂上讲解一些例题或是练习时,老师用投影仪打出题目,学生只能坐在那里看着屏幕想问题。回答问题时老师也只能让一、两位学生解答,其他学生究竟有没有思考,思考的情况如何,老师也不容易观察全面,课堂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回答。所以像这种例题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低的,效果也是很不理想的。而现在用了导学案以后,在讲解例题、做练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动手、动脑,老师也能走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当面指导、讲解。这样的课,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出现的问题也得到了及时的纠正,自然课堂效率就得以提高。

2.3 弥补投影演示的不足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其中之一就是:由于课件演示的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长期记忆。而导学案长期保存不成问题,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解决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难题。因此在教学中,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使双方均发挥最好的作用,正是我们在高校教学中要进一步努力实现的。

2.4 便于复习

从高校学生大学语文课堂笔记记录情况看,在导学案使用之前,学生往往习惯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或者课堂笔记本上,前者的重点散在一本书的角落,后者缺少文章的实例佐证,这会导致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有的放矢地复习。而在使用导学案以后,重难点非常突出,学生既将重要的方法记录在导学案上,又有实例加以示范,就可以有系统地复习,能在短期内取得实效。

导学案是复习的好帮手。特别在学期期末复习阶段,导学案的作用尤为突出。在用好课本和复习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在做复习指导相关题目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提前做做题,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对一些题目进行提问和讲解,这样就对学生的复习情况有所了解,找到他们的问题所在,在二次备课时可以修改、补充自己的课件和导学案,上课时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在复习阶段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要求就可以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在其中设置一些典型例题,学生平时的易错题,针对学生的学情再编制一些相应的巩固习题,对于一些题目再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因此,学生在复习时不再是无头的苍蝇,而只需将导学案拿出来,尤其是将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认真复习,反复练习,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2.5 实现资源共享

导学案是在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以电子文档的形式编写导学案是一开始就提出的基本要求,它的修改、增删都很方便。当高校提出将导学案电子稿汇总的要求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千余份导学案就整理汇总完毕,保证了下一步资源共享将其挂到网上供大家下载使用与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导学案无条件地向学生开放,成为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和谐共振的学习方略。因此,通过网络把导学案电子稿下发给学生,给了学生改编导学案的权利。由于不同的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不尽相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也成为老师改进导学案设计的宝贵资源。

3 “导学案”的深入探讨

3.1 “导学案”的设计要能突出学科特点

是否突出学科特点的问题是由导学案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不是“只要设计得好就能突出的”。导学案是一种纸质文稿,必须用笔在上面写字才能完成。而这一“写”的过程对于“写”的训练当然有好处。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靠导学案的“纸上谈兵”来完成。

无论是大学语文还是英语,“听、说、读、写”一个都不能少。而前三者要求导学案都做到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听、说、读”正是导学案的弱项。导学案的先天不足就是偏爱“写字”。让它来承担教学过程中的全部重担,是很难的。

正确对待导学案的利与弊,扬长避短,发挥它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因为导学案仅仅是一种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还有许多其它媒体可以用。认真研究导学案与板书、多媒体演示、教师语言、课本等媒体如何有机结合才是可行之路。

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对现行导学案以及以后的导学案进行遴选,保留其合理成分。同时,高校老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对演示课件中有关文字的内容和黑板板书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就是让这三种文字在最恰当的时间、最合适的位置出现。

3.2 “导学案”的“导学过程”需要有针对性地简化

“导学过程”是整个导学案的关键部分,是绝对不可少的,但是必须与其他教学载体配合使用,并进行精心设计。譬如,大学语文导学案的课堂导学部分可以简化,只要将需要训练的能力点加以训练即可,不但使得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被束缚,而且也保留了课堂的神秘性。在大学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会让学生提前了解到课堂上预设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有新鲜感,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机会,这样语文学科特色体现不够。因此课堂研讨的问题设计应简化。因此,在学生失去新鲜感时,当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时,在需要学生为探究知识而付出代价时,在其它媒体的效果明显比导学案好的时候等等情形下应该简化导学案的导学过程。

3.3 提高“导学案”编制质量有助于突出学科特点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同时,导学案的编写要充挥高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具体流程为主备人(主备)――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由主备人修改(集备)――包科领导签字印刷――上课教师补充(自备)――课后修订。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教研组教师“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各个学科组的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实际进行“个备”,使教师所教学科的“导学案”能进一步突出学科特点。例如物理课程,设计的物理实验要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能够完成,能观察到简单的物理现象。再如信息课程,要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以学定教,编写适合学生自学的方案,给予学生导学案的修改权。

4 结束语

近些年来,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高校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逐渐得到了统一,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提高导学案的编制水平对于导学案突出学科特点的意义较大,突出学科特点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现行“导学案”在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已经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全旺.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内涵、价值及关系辨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2] 张晶.导学案编写的常见问题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3] 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4] 吴永军.课堂改革呼唤――理性精神[J].宁夏教育,2013,11.

上一篇:金砖银行凝聚共识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地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