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时间:2022-04-20 09:44:47

有感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 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理解

正确地朗读课文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多音多义字等;其次是口齿清楚,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也就是说,流利地朗读应该主要是对朗读的速度和流畅性方面的要求,这涉及到相关认知加工过程的速度、敏捷性,发音器官的动作控制,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熟读成诵”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一个经验依据。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而且能恰当地运用和控制呼吸及发音器官的活动。读得正确流利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关于读的基本要求,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这与小孩子那种“有口无心”式的唱读是有区别的。

二、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落实

1. 预习抓检查。预习是学生接触新课文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为了避免预习马虎敷衍,我有明确的预习任务并付诸严格的检查。预习时,如果遇到自己不会读的字就要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字上;遇到多音多义字,先根据文中的意思判定,实在弄不明白再请教老师。每天的早读课,班干部进行抽查,抽查时不仅看书中的标记,还要读给检查的同学听;预习时,我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中标示出自己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句子;易写错的字词,我要求学生自己反复练习;易读错的长句,要学生标示出停顿、读出节奏。在教一篇新课文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把难读的句子作上记号,然后小组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仍没有解决的朗读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上记号(换气用“/”、重读用“=”、停顿用“||”),看看老师在哪个字、哪个词的后面进行了停顿和换气,然后也学着老师读一读。(2)教师板书难读的句子,然后领着大家读。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句子难读了。

2. 范读立表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备课时一直有个诀窍――自己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拿到一篇课文,都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他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他曾经说过“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于老师的这一习惯对我启发很大。我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理解词语的方法做出“预设”,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扫除障碍。然后,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以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给予指导。

3. 初读保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分寸,尽量去掉不必要的讲解,多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要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读出语感,品尝出文章的更深层意义来。在初读课文方面,我经常效仿于永正老师的做法,“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这是于老师阅读教学的一个信条。每篇讲读课文,我都坚持于老师的这种读书理念,日积月累,学生读书能力大大提高。

4. 指导求扎实。有人说正确、流利地朗读,枯燥、麻烦,掀不起教学高潮,很难出彩,故课堂教学中尽量少涉及。这是多么危险的观念与行为啊!不客气地说,这是浮躁和功利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反映。这使我常想起斯霞老师。斯霞老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是下大工夫的。她曾这样指导学生读准字的字音:对照拼音读课文,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词语,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读生字,读课文,看看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她曾这样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教师范读,读后指导怎么读――学生试着读――指名读,读后评价――教师领读――学生再读。多么平实的过程,就在这平实的过程中,学生由读不准到读准,由读不通到读通。学生正是在这样严格训练中,把课文读准确了。看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看似容易,要做好却并不容易。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开发区小学)

上一篇:低年级学生朗读也要有腔调 下一篇:精心设计预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