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时间:2022-04-20 12:20:57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交流沟通的渠道正从以往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多模态方向发展。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主要是指多模态教学内容和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化两方面。教学模式的多模态化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

作者简介:付晓丹(1976-),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陕西 汉中 7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GH1327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4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1世纪已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和网络媒介迅速发展的特点,人类交流沟通的渠道正从以往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多模态方向发展,这种多模态、多方位的表达模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在人们传统习惯中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音乐、颜色以及一些视觉符号等,逐渐处于突出甚至是优势和中心的地位。[1]胡壮麟认为“传统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2]在全球趋于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化的今天,学生只有具备多元识读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外语人才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改革以往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化势在必行。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以西方学者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研究重心转向图像、声音、动作等语言社会符号。[3]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文本内容上由传统的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或副语言的声音、图像及其他视觉符号共同构建文本意义。R.Barthes是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Kress,G.,Vanleeuwen,T.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国内已有的研究包括胡壮麟(2007)、[4]张德禄(2009)、[5]朱永生(2007)[6]等,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多维度对多模态进行了研究。

多模态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最早于1996年由“新伦敦组合”(New London Group)提出。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主张摆脱传统的单模态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能力,主张运用媒体资源、图片、角色、音乐等多种渠道和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模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认知、理解、解码、存储,信息输入为信息输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构成了一个输入―存储―加工―输出的良性循环系统。这种多模态化的输入手段有利于知识的摄入、吸收、记忆和内化,同时也为信息的输出树立了良好的范式,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信息输出上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呈现出多模态的表述方式,提高了交际的有效性。

二、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化

1.多模态教学内容的优化

以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依据,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7]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途径,传统的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模态教学已不能满足网络媒体时代的要求,丰富的信息资源已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特点更趋向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20世纪8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否定知识的外部灌输方式,即否定了传统的“填鸭式(duck-cramming)”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指出了教学内容的弊病。

传统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和简单的教具,教学内容单调,大量的文字材料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焦虑、困惑、厌学等消极情绪,使英语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学校即使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但教学内容也仅仅停留在把纸质的备课内容以电子板书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课堂气氛沉闷。而多模态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体现在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材料以图像、照片、音乐、对话等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拘泥于课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当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关联学习。多模态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手段上保证了音频、视频和动画的交互使用,以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在“浸润”式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促使学生大脑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效率提高,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促使英语学习输入、内化和输出的一体化、系统化,达到了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2.多模态教学互动手段的优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的过程,否定了由教师“满堂灌”的教授方法,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积极的认知干预(Positive Cognitive Intervention)者,即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在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促进和帮助作用。[8]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教师组织引导为辅的互动模式。而多模态化的教学互动手段,将学习者有效地置身于多模态语境,从多个感官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刺激学生的交际意识和语用潜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在多模态环境下创造性地学习。[9]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开多模态的交互式教学和学习,实现教学互动的多元化和多模态化,主要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方式来达到多维互动的教学效果优化。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上面授课时的教学互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的在线互动。课堂上教师要将各种教学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优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情景化和真实化。同时,教师通过语言表达、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方式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对于教师传递的信息同步做出反馈,通过问答、倾听、探讨、演讲、报告等方式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在教师的肯定鼓励中转换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以邮件等方式和学生进行在线互动,辅导答疑和课后拓展等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多模态师生互动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评价共同作用,从而给学习者以合理公正的总体评价。

生生互动是指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学习者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协作、交流、帮助等方式获得。因此,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师分组讨论,还是课前小组备课、课后检测评估都需要学习者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语言知识的获得、口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技巧的提升方面都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种生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一种互帮互学、促学监督的良好学习风气,尤其有利于帮助大一新生转变其固有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学习结果的成绩评价中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自评、互评,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评,查漏补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现代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多模态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模式的优化,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3] O’Toole,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3).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晨梅梅.探索与改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李俊丽.大学英语课堂多模态化值日报告的话语效度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师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育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