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初探

时间:2022-09-13 08:16:21

摘要:隐喻的发展经历了由修辞隐喻向认知隐喻的发展。然而当前对隐喻的研究多囿于语言模态而很少涉及其他模态。随着多模态手段在各领域的普及,掀起了多模态研究的热潮,而多模态隐喻作为多模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认知隐喻的新发展,对隐喻的多模态研究还很少,在国内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至今尚未开展(李毅,石磊2010)。因此,本文通过介绍多模态隐喻的起源、定义、研究现状,多模态隐喻教学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困难,旨在引起人们对多模态隐喻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关注与思考,以期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隐喻;教学

一.多模态隐喻的缘起

西方隐喻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分别从认知心理、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等角度对隐喻开始了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束定芳,2000)。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模态研究的快速发展趋势,多模态研究获得了技术支持,对隐喻的多模态研究开始为人所重视。(谢竞贤,2011)

作为认知隐喻的新发展,人的认知基础的多模态性决定了传递信息方式的多模态性。而在认知基础上的隐喻也拥有多种多样的模态,而非囿于其一。有学者提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认知规律,自然也呈现出多模态样式。(谢竞贤 2010)Charles Forceville 在1996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从分析单一语言层面的隐喻上升到分析视觉层面的隐喻,并对视觉隐喻的定义和理解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出版论文集《多模态隐喻》,对多模态隐喻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为隐喻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弥补了单模态隐喻的局限性。

二.单模态隐喻与多模态隐喻

一般认为模态与感官相联系,对模态的界定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来进行的,因此模态大致上可以分为图画或视觉模态,听觉或者音波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触觉模态(Forceville 1996),也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

对多模态的定义,多数语言学家都肯定了多模态是几种模态同时存在并综合作用,使所表达的意义更形象生动或更丰富深远(O’Halloran 2008:231)。Kress(2001:20)认为多模态就是运用几种或综合使用若干符号学模态来强化同种意义的表达,或行使补充功能,或进行有层次排序。O’ Halloran综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将多模态定义为“综合语言、视觉图像、其他符号资源,构建纸质、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文本、事物、事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 Forceville(1996)认为,隐喻可以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单模态隐喻就是两域仅使用一种模态表征隐喻意义,多模态隐喻就是其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模态表示的隐喻。他在《多模态隐喻》中,将多模态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全部或主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表征的隐喻。

三.研究现状

隐喻研究的多模态转向被认为具有必然性(胡壮麟,2007)。新媒体技术和语料库的迅速发展为自然话语进行多模态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朱永生,2007)。

当今对于多模态隐喻的有限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综述及介绍性的研究。味觉、触觉等模态相比语言,更难控制,所得数据难以精确收集,因此国外的研究仅限于Forceville(1996)等较少的研究分析的图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虽然Forceville在《多模态隐喻》最后一章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但参加人数仅为40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实验和统计类实证研究。多模态隐喻研究是一种比较新的研究范式,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尚未开展,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仍是空白(李毅,2010;赵秀凤,2011)。

多模态隐喻的提出弥补了只考察语言隐喻的缺陷(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2009:19),但多模态隐喻理论只是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阐释视觉图像中的隐喻现象并描述多模态语篇中出现的隐喻类型(冯德正,2011),因此,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四.多模态隐喻教学研究意义

隐喻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使用多种形式可以弥补语言在表达上的局限性,使表意更加接近于本意。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原本单一的语言模态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诸如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准确,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谢竞贤,2010)

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它可以推动我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同时也加深了对符号学的认识(胡壮麟 2007)。除此之外,对符号学、传媒学等学科的涉及大大丰富了各学科的研究方向,使各学科相互融合交织,与当前科学发展的多学科状态不谋而合。

多模态隐喻教学研究还拥有其独特的教育理论实践意义。从多模态的角度研究分析隐喻,发展了隐喻理论和教育理论。隐喻是应用于现实的,而现实中的教学往往不是由单一模态构成。从多模态的角度考察隐喻不仅完善了隐喻理论,也提高了在教学时对隐喻的解读能力。多模态隐喻调动了人的多重感官,有助于完整的传递信息,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模态隐喻,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形象的学习新知识,尤其是抽象知识。相比于单模态隐喻,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潜势大大增强,因此,意义的产生成为在行动中的动态的和共生的过程。具体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模态的应用丰富了隐喻的实现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挑战与前景

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背景知识与语境对理解隐喻起着很大作用。多模态隐喻教学除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教师创设的语境,还要考虑到传递形式的多样性,不仅在实践中实施有难度,进行实证研究时,从技术设备到可控性来讲,操作性仍不强。除此之外,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没有形成一个适用于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尚不完善(赵秀凤 2011);对多模态研究的理论基础较少考虑到认知学,没有相应的分析软件等(李毅 2010)。然而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研究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正迅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多模态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技术的运用充分调动了感官的协同作用。异质感官符号的冲击使文字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符号垄断地位正逐步被削弱(赵秀凤 2011),作为新生事物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其重要性慢慢凸显,更深层次的研究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 [J].外语研究, 2011,(1).

[3]谢竞贤.论隐喻研究的多模态转向 [J]. 大家, 2011,(19).

[4]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 [J]外语学刊,2011,(5).

[5]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J]. 外语学刊,2007,(5).

[6]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 [J]. 外语电化教学,2010,133(5)

[7]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Multimodal Metaphor [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山东 曲阜276531)

上一篇:关于日语二外教学评价的设计 下一篇:对重症医学科护士行专业能力培训的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