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只为寻他

时间:2022-04-19 11:41:50

“叮铃铃……”學校传达室的铃声紧促地响起。

“您好!请问这里有一位杨忠杰老师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年人迫不及待的询问。

學校里的确有这么一位杨老师。他临近退休,已不代课,现在主要在學校的灶房管理老师的伙食工作。他平时为人宽厚,不善言语。很少听他提起过自己的往事。每当看到他时,他总是很平易近人地问道:“今天在灶上吃饭吗?”,再耐心地在帐簿上记下今天需要购买的食材数量。

这个电话要找的人,正是这位看似平凡的杨老师。寻找他的人则是一群人,他从教之时最早的一批學生。这些學生的大多数远在他当初从教的地方——兰州,而杨老师此时却在晋陕交界处的一个小镇上的一所小學。两地相隔如此遥远,中断了几十年的联系又是如何拾起的呢?

这群學生中的一位说,为了寻找杨老师,他们真是费了很多周折。几十年后,对于杨老师的线索只有模糊的一条“铁路學校”。信息的缺乏没有阻断同學们寻找杨老师的热情。他们果断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甘肃以及临近省铁路中小學的电话号码。一所一所學校的打,一遍一遍地失望,一次又一次重拾信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等到了想要的回答“杨老师在这里。”

一段时间之后,杨老师收到了寄来的一盘同學会的录像带。录像中,当年调皮幼稚的小學生一个个都已是四五十岁的中年脊梁,肩负着家庭、社会的种种责任。有的學生两鬓斑白,有的學生甚至遗憾逝去……时间像一把刷子,用岁月的颜料在每个人脸上留下了沧桑,褪去了彼时的稚嫩,唯一不变的却是对于当初那段美好时光的记忆。当同學们聚在一起时,仿佛又拾起了幼年的曾经:你我的嬉戏,师长的嘱托。聚会上,同學依旧,师长何寻?录像的尾声,传来學生们的呼唤:“杨老师,您在哪里?请您一定和我们联系。大家都念着您!”

当我看到这段录像时,我的眼角湿润了。我想,杨老师一定有着太多的话埋藏在心里……虽然这件事让周围的人对杨老师都多了更多的尊敬,可是杨老师依然保持着他独有的宁静,认真地记着灶房的账。几年后,杨老师退休了,回到了老家颐享天年。

这段往事已经在我的记忆中尘封已久。在前段时间阅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看到胡总书记提到教师应该“淡泊名利”等,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杨老师不怎么谈起自己是如何教书育人的过往,但是他的學生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默默耕耘的老师。教育究竟有着怎样强大的力量,具备这样绵长的持久性,将师生的情谊维系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天天备课、讲课的重复,缺乏新鲜感和提升空间。这也是大多数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山西省芮城县芮城三中044600)

上一篇:引导学生识字的和种有效方法 下一篇:新旧两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的比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