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港澳,您要有点“饿”

时间:2022-04-19 10:49:53

3D透视:港澳高校魅影不可挡

是什么魅力让这些高考的佼佼者拜倒在港澳高校的石榴裙下?选择港大的北京文科状元、北京四中考生梁倩说,去香港的主要原因并非奖学金,也并非内地高校不好,而是希望能多了解香港,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她认为,香港高校更加开放和自由,更加国际化。香港大学大二学生万宇行,当年凭借663分的高考成绩,考上某著名大学的电子信息专业,最后却转投港大会计金融专业。在万宇行的金融专业老师中,有话基亚的“御用”咨询师,也有在国际贸易中身经百战的专业人士,他的导师是一位富豪。万宇行认为,和内地一些没有实战经验的老师相比,这些行业精英的经验更为宝贵――这也是港校的一大特点,高薪聘请专业人才为学生上课。“花十几万元的学费,上价值二三十万元的课,值!”有学生这样说。来自武汉、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的胡洁主修新闻和财经,她的老师中有两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让她感慨的是,香港对于学术要求比内地严格得多,论文都要机器检测,避免抄袭。

香港大学的黄依倩总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港大为代表,港校大多尊重学生自我的发展,提倡成长教育,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不一定是学什么专业就从事什么工作,相反,港校会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帮助学生发展个性。香港的开放性、港校的声誉和实力,为赴港求学的内地生搭建了通往海外的桥梁。港校每年约有1/3的学生有海外交流、实习的机会,这对打开他们的视野、积累丰富的经验都大有裨益,如香港城市大学除了为学生提供在香港本地的实习计划外,他们的商学院与美国迪斯尼也有合作,学生也可以选择去那儿实习。把工作、定居的目标锁定海外,成为许多赴港内地生的“远景规划”,也有一些人试图留在香港发展,进入大公司,每月收入至少也能拿到几万元港币的月薪。

港澳高校就像一支美丽的3D万花筒,不断聚焦内地学子关切的目光。而要进入港澳高校,实现自己的“愿景规划”,各位亲们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跃跃欲试:跳一跳,够得着

报考:锁定目标,重点关注

目前,教育部批准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共12所,澳门高校共5所。2011年,港澳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扩大至全国31个省(区、市)。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列入计划内招生,在提前批录取。考生只需按高考统招志愿填报程序在提前批次报考,不须另行向学校报名,也不用参加这两所院校的面试。考生在填报两校的同时,亦可兼报其他批次高校。若考生未被两校录取,则不影响其他批次的录取。剩余的港澳高校则是独立招生,考生需提前报名,参加院校组织的面试。

内地学生在港澳学习期满,获得相关院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内地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承认。每年的3~4月,港澳高校的网上报名就拉开序幕,考生可登录相关院校网站报名。为配合内地6月高考,港澳高校一般在高考后组织考生进行笔试和面试,录取结果一般在7月上旬公布。考生报考港澳高校,也可以兼报内地高校,且均不会与在本地招生的内地普通高校录取发生冲突。如果没有被港澳高校录取,仍然可以参加内地高校的正常录取。但凡被香港高校录取的考生则不再参加内地高校统一录取,而考生同时被内地高校和澳门高校录取,则可自行选择。

高考成绩与英语成绩,一样都不能少

港澳高校在录取内地考生时,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也非常高。在内地招生的12所香港高校全部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考生所在省(区、市)一本省控线以上。在内地招生的5所澳门高校中,除澳门科技大学要求报考考生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币)二本省控线外,其余四所澳门高校均要求报考考生成绩达到当地一本省控线。港澳高校在参考考生的高考成绩时,一般只考虑裸分(不包含任何加分),如香港城市大学2011年度本科内地招生章程第五条规定,“招生对象是参加2011年普通高考且实际考试成绩(即不含任何加分)达到一本线的考生。”

港澳高校除了对报考考生的高考总分有要求外,对考生的英语单科成绩也有一定要求。如香港浸会大学要求考生的英语成绩达到110分(工商管理学院的英语要求为120分),而如果要申请奖学金的话,英语成绩则要达到120分。香港中文大学规定考生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考生报考的外语语种必须为英语,以150分为满分计算,自费生的英语成绩须达120分或以上,奖学金基础班须达130分或以上。香港城市大学要求考生的英语成绩达到120分以上,如果要申请奖学金,英语则要达到125分以上。

面试:既开放又随机

港澳高校除了对考生的高考成绩和英语单科成绩有要求外,更看重考生在面试中的表现。面试一般是港澳高校选拔内地考生的重要手段,通过面试也更能让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面试一般是用英语进行的,因此这对考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不同院校,面试的形式是不一样的。香港浸会大学相关老师表示,学校的面试形式多种多样,随机性也很强,有可能您参加面试时是与教授一对一地交谈,或许您会被分到某个小组里,就某个话题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而教授们则坐在一旁仔细聆听和观察组员的一举一动。港澳高校的面试比较难是大家公认的,但是“难”并不意味着高处不胜寒,面试也是有技巧的。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数学系副教授严民老师对该校面试的揭秘,或许能让在面试前彷徨的您醍醐灌顶。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难倒你’,而是考查学生是否适合我们学校。面试先看人,再看其他的资料如高考成绩、获奖情况等。”严民老师说,该校每年的面试主要由院系教授担任考官,考官与学生面谈的都是与学科有关的话题,一般四五个人面试40~50分钟,采取自由讨论方式。内地考生最十白面试时遇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话题,导致“冷场”。“如果一个话题聊不起来,不要觉得自己‘完了’,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严民老师说,只有大家各抒己见,考官才能更好地观察每一个人。每个考生发言的闪光点、特点,考官都会记录下来。对比较出众的学生,严民老师会在其名字前面画一颗“星星”,特别出色的会画两颗“星星”,“对我来说,这是重点考虑录取的同学,面试完毕后小组会集体讨论。”

港澳高校的面试题非常开放,随机性也很强。比如对报考数学经济专业的学生,教授可能会请他们讲讲“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如有学生提到“张悟本的养生之道使得绿豆价格飙升”,那教授就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到底是不是张悟本引起了这个现象?如何证明?而2011年香港大学的面试题则涵盖了很多社会热点,包括政府是否应对网络言论进行管理、户口制度是否应该取消、是否应禁止核能使用、对高考的看法等;此外,考生还讨论了一些“男主外、女主内能否换一下”“父母是否要为孩子选择未来”“大学是否应资助学生国外交流”等开放性的话题。面试题中甚至还有科幻题,如“如果你永久居住在阿凡达星球,

你会选择哪5项工具”等。

面试感言:做到“precise efficient”即可

想要跃入港校,除了高考分数高,每位考生还要经过面试筛选。如香港大学会在每年的6月底在内地组织考生进行面试,形式多为全英文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官为各学院的教授。在面试中,面试官将给出一个话题,之后便旁观并对每位考生分别做出评分,但并不参与讨论。面试中的话题多为社会性问题,且多涉及热点话题,例如我们当年的题目“如何看待克隆人问题”,面试中并不会涉及考生所报考专业的问题。

面试中主要考查几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面试中的话题讨论并无对错之分,只要言之成理,逻辑清晰,表述得体就好。

二是英文应用能力。因港校基本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学,因此不仅要求学生英文读写流畅,还要听说俱佳。能用地道的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在面试中不需经常使用长难句式或是写作中常用的长短句交错技巧,只要能够很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口语表达,即我们常说的“precise efficient”即可。

三是小组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无论是在大学学习,还是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今后的港校课程中会有大量的小组作业或课题简报,所以在团队中的表现会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面试中,不光要有理有据地做好自己的陈述,对他人的发言也要认真倾听,切不可随意打断。在有同学尚未有发言机会的时候,可以主动发问“你有什么看法?”,帮助他加入讨论。

四是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比如在讨论中的眼神与手势注视他人时要直视,且面带微笑;发言时也要自然,目光乱瞟、低头不看人都是不好的习惯;点指他人时用手掌而非手指……总之,谨慎而不拘束,自然而不涣散,既不矫揉造作又不大大咧咧就是最好的。面试的准备非一日之功,要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及看待问题的方法,需在平时多多注意对知识的积累。要提高英文的听说能力,同样需要日常的锻炼。笔者当年并没有刻意地培养口语能力,平日只是熟读课文以加强语感,于假期多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当然,口语练习最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开口对话,可以找自己的同学进行练习,不要怕说错,不开口说,口语是无法提高的。

学:允许学生“选错项”,直至找到“真爱”

港澳高校,个人发展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向海外发展享有便利,这是港澳高校的魅力所在。港校普遍与全球高校建立了交换生关系,例如港科大就与全球100所著名高校合作,学生可以申请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到两个学期的交换进修,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而在教育思路上,港澳高校也会尽可能给学生“选错项”的机会。来自广东的香港科技大学王书元介绍说“学校允许学生不断尝试、选择,直至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和发挥所长的专项。”他曾研究“软物质”两三个月,后来发现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便退了出来。在那里,如果学生中途“选错项”,或者想去尝试学习其他专业,向学校申请延期毕业,也不会被视为“学业失败”。

在港澳求学,只要学生有需要,随时都能与教授联系。发e-mail和面谈是教授与学生最多的交流方式,这点与国内某些高校的教授“神龙见首不见尾”很不相同。在港澳高校,学生感受最大的就是“学习压力太大”。港澳高校基本都是严进严出,每门课程的总成绩都由两场期中考试、一场期末考试、平时的课堂发言、案例研究、课内讨论等综合而成。这点与内地高校的某些老师在期未考试时给学生划个考试范围,学生进行一个月的突击即可搞定有极大的不同,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每门课程学得更加扎实。

学习感言:从team work开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team work开始很频繁地冲击我的视听。但是对其了解却一直仅限于字面而已。来理大之后,几乎每门课程、每项活动都会采用team work的形式,因而也就有了对其更深的体悟。

终于,心理小组的成立实现了我很长时间以来的愿望,成为9人小组的组长更让我兴奋不已。尽管最初的时候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与职责,但是有一个信念却早已在心底深深印下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定和大家一起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战斗力!

带着几分新奇、几分忐忑和十分的热情,我们的teamwork开始了。

第一次会议的议题是整个团队工作的规划。面对“关于梦的心理学”的课题,大家很快就拟定了行动方案:1.查阅资料;2.关于梦的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汇总结果、分析结果);3.构建最终理论体系,制作POWERPOINT;4.准备presentation(2小时的研究报告会),完成包装工作;5.完成最终的paper(提交的论丈)。

很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会议,突然感觉team work不过如此,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很快,挑战就接踵而至。

解决分歧

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小组内部意见的分歧。在关于问卷设计的问题上,组内的两位同学意见相左,出现了争执。面对这个挑战,我在重申了问卷调查目的后,组织大家深入讨论,在某种意义上讲,团队中出现争执真的是一件好事。在一个每个人都具备很高素质与极强责任感的团队里,大家都会做出最大努力寻找最优方案,意见分歧在所难免。只要大家明确目标,真诚沟通,一定能够找出最好的方案,推动任务的完成。

个人定位

然后遇到的是个人角色把握的问题,在team work之初,也就是问卷阶段,我总是会面对很大的个人压力。也许是自己过于强烈的责任感,搞得自己事必躬亲,疲惫不堪。

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突然间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在电脑方面,我是近乎于的。因此,当需要使用word制作问卷时,尽管自己多次努力尝试,最终作品还是让人无法接受。苦恼之余,我想到了组内的其他成员。于是,心里不免忐忑地把工作交给了纽内的一个同学。

真的,很让我吃惊――极短的时间里,一份令人赞叹不已的问卷呈现在我的面前。更令我意外的是,成员完成任务后的那份开心。

我终于明白了,作为leader(组长),最重要的永远不是透支自己的能力,而是最大限度的发掘、整合整个战队中每个成员的潜能。每个成员就好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与其说组长是最高指挥官――大脑,不如说是维系、沟通各个部分的血液,帮助每个器官出色地完成任务以发挥整体的最大效力。我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大家100%的信任和鼓励,还有协调好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与外界的关系,让大家的价值在团队中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让团队真正地发挥出整体的战斗力。

自那以后,我完成了自我的重新定位。后来的合作中,所有成员都很开心地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我也很开心地看到团队格外出色的表现和来自教授与其他小组的认可。

经过了3周的精心准备,终于迎来了最终的presentation(报告会)。在那天的presentation中,我看到了团队中每个人最出色的一面,无论是理论讲解还是节目主持,大家都表现

得让我惊叹。

很庆幸,真的很庆幸,把舞全交给大家是正确的选择。尽管在整个presentation中自己都是在做后台工作(把握整个presentation的节奏还有放映等协助工作),没能真正地展现出自己。但是,在没有我的表演的舞台上,我们的战队却奉献了一场完美的演出!

竞争:随时随处

港澳高校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实习的机会很多,但竞争也处处存在。比如申请到国外高校交流,如果想去“热门”高校,不仅要中请人的学业成绩好,还要过面试关。据我一位在香港大学就读的高中同学回忆,“有一次面试,大家都希望多点发言、表现自己,但有个同学却先不发言,而是将前面每个发言人的观点都记下来。最后,他回顾了每个同学的发言要点,并做了归纳总结。最终他面试过关,如愿以偿。”他也由此体会到,港校会欣赏各种品质,自己只要倾听、总结,就会赢得去“抢手”高校交流的机会。

竞争感言:奋斗的时候就要“饿”一点

今天早上看到香港大学何伟帜先生发表的文章,题为“内地大学生很饿”,他用“饿”这个字形容在港内地生与香港生之间的区别,见解独到,给了我很多启发。

他写道,在一些职业讲座上,认认真真听讲座,听完讲座主动和主办方了解情况的是内地生;参加比赛,输了之后仍会写感谢信给导师的是内地生。而在当今社会,在港内地生与本地生无论在视野还是英语水平等标准上,大体而言其实差距已经很小,原因就在于内地生很“饿”,并且内地生的“饿”已成了和香港学生之间最大的区别。

我以为“饿”就是指内地生更加好强,珍惜机会,渴望成长。虽然这个形容词让我觉得有些过于激烈,但细细想来却很传神。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年学校会给出很多机会去世界各地交换学习,但最后去交换的人里大部分是内地学生;学校每年招的50个左右内地生基本上大部分在四年大学中都有交换的经历,但是香港的学生出去交换的并不多。

确实,从小在内地长大的我们很少有出国的机会,没有除美国外全世界免签证的香港身份证,鲜有机会去听和世界顶尖企业面对面的讲座。相反地,从内地考到香港的我们,经历过艰苦的高考,愿意接受新事物与挑战,放弃内地的大学选择香港,是一个全家人深思熟虑的决定。因此,来到香港的我们,希望与在内地的大学生得到不一样的收获,由此格外珍惜机会、极其渴望成长。

身边的香港同学总是忙着做part-time,上课和学习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赚钱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的压力,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内地的学姐总告诉我,在教院的四年是人生中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要多出去走走,要多锻炼自己,做家教赚钱更多的是为了积累经验,我们的家庭并没有在经济上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因此,看着学姐学长们周游欧洲,在世界各地交换,去世界上贫困的国家义教与我们分享奇特的经历……他们的每一次蜕变都让我很羡慕,于是我也这样亦步亦趋想要在这些机会中长大。

奋斗的时候就是要“饿”一点,就是要努力去尝试和拼搏。重新回到香港的我,开始努力地学习广东话,开始写一些一直想写的东西,开始计划要多跑跑那些香港安静又宜人的地方,开始留意和准备交换的事宜,开始安排起自己长长的暑假。过去的半年的适应期已经过去,现在的我和很多内地生一样,真正开始了在香港的奋斗之旅。

大学四年,八个学期。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个学期都有蜕变。只有这样的青春才不让我后悔呢!

上一篇:当我的青春邂逅延边大学 下一篇:我“愤青”,是为良知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