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原则的合理运用

时间:2022-04-19 09:15:45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原则的合理运用

摘要: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人们的话语除了受语言环境、说话人的意图和说话人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影响之外,人们在交谈中还必须合理地运用语用原则,以便使自己的话语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证交谈得以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语用学;交际;合作;礼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13-1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同样的一句话,不同民族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断。人们在言语交际时除了要考虑言语目的之外,也要想到所谓社会文化背景,这往往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它对于语言的使用具有制约作用。事实上,说话人不仅关心你说了些什么,而且关心你为什么要说这些,并据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要想使自己的话语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在交谈中就必须遵循一些语用原则,这是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跨学科的语言学领域。它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它是研究超出语句本身字面意义范围的意义,即话语意义。这也是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所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论言有所为》(1962)书中率先指出某些陈述句的使用并非做出真或假的陈述,而是有所为。说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其中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的言外行为是语用学最为关注的。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言外行为类型。他指出,显性言外之力可根据施为动词来识别;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的言外之力,即陈述、疑问和命令。他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字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例如 Can you ride a bicycle?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与发话者想借此表达的意思相吻合,即询问对方是否有此能力。但 Can you pass the salt? 的字面意义是询问受话者是否有递盐的能力,但这并不是发话者想表达的意愿。他是想借用这个问句形式来表达请求这一言外之力。听话人懂得那句话的目的是请求,是祈使,而不是疑问。

格赖斯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理论。这个理论提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需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如果在交际中一方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格赖斯把这种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意”。

还有些学者提出了语言使用的礼貌问题。因为言语交往涉及社会关系与文化,因而存在礼貌策略问题。里奇认为,如果要解释为什么在言语交际中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那就是因为礼貌。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合作原则都涉及到语言交际中的一条普遍原则:礼貌原则。里奇对礼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把它上升到“礼貌原则”,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里奇认为人们在交际中要遵守礼貌原则,它能解释人们的某些交际行为,特别是讽刺、反语和笑话。该原则不仅完善了会话含意学说,而且还解释了合作原则回答不了的语言现象。语用学的主要理论与美国海姆斯等人的有关交际能力的论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应视作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具有的运用语言的全部基础知识,包括远远超过语法的能力。它应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语境――指选择与所处意境、说话场所相适应的话语;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身分,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除以上提到的各种理论外,语用学还包括对指示现象,会话含意,会话结构和预设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指示现象,它包括人称指,时间指,地点指,篇章指和社会指。英语we可以泛指,如:the planet on which we live.其中的we可以包括或不包括听话者在内。We还可以用来表示I。作家,讲演者,教师常用we代替I, 因为他们出于谦虚,不愿突出本人,使读者和听众有参与感和亲切感。另外在非面对面交际中,常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人称。这能解释为什么电话中不说I am John而说This is John。回答对方问话Is that John?时说Yes, that’s him。而不说That’s me。这些语言运用中的特殊现象都可以用礼貌原则进行解释。

单纯用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即交际能力是不够的。除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有关语用规则之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多种渠道,如观看原声电影,模仿电影配音,情景对话,大量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充分利用外教作用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言是人类有别与其他物种的最神奇的属性。而语言的使用,使用中的语言更是千变万化,魅力无穷。由于语言是一种精神力量,在研究语言时就必须采用精神的,也即哲学的、心理的、历史文化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岳进(1976-),女,河南临颍人,空军航空大学外语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论外语数学法的多样性与适宜性 下一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黑龙江垦区实践心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