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示语言在设计色彩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26 03:53:28

试论图示语言在设计色彩中的运用

摘 要:设计色彩是视觉的全能化呈现,通过颜料的调配、色块的拼接,以画面反映作画者个人的情绪,个性化的“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以抒发作画者个人的情感,同样一组景物,每个学生因为观察位置、兴趣表达、表现手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设计色彩图示化训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绘画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画面的创作者。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图示语言;共性中的差异理解

视觉体验主要分为功能性,非功能性。功能性指观看,是生活工作的需要,是人类一般具备的普遍共性认知,非功能性指观察,这其中伴随着情感的发生,是与心理相关的个体差异的认知。如何进行视觉选择,寻找视觉的色彩趣味,将色彩进行图示化的归纳构成,改变习惯性的观察方式和创作方式,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点。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说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将这句话用到设计色彩的教学中,就可以说是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组静物或同一片风景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理解不同,转述也就不同。设计色彩的图示化,就是人们对所观察事物表征进行信息处理和艺术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将会直接地影响人们直观地从图符语言的形态中,认知世界,并通过个体或媒介来传播这种特殊符号的语言交互。总结出来,图示语言在设计色彩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角度选取

同一件物体,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是不同的,在绘画的准备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选择角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观察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打破学生视觉体验的习惯性,改善学生的视觉疲劳度,新的视角催生新的构图形式,挖掘学生自身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图示化训练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安排学生从某一组静物的任意两个或多个角度出发,进行色彩归纳构图练习,提炼大色调,规避细节的刻画,色彩对比理论知识,塑造自己认为需要强化和弱化的物体,以突出画面的空间感和情景感等。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体量大的物体给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也会相应强烈,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子与天鹅相比,渺小而平凡,这是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式,然绘画者可以通过情景对比,突破思维局限,对物象元素进行提取和重构,尽可能地打破原有一切创作规则及自然规律,进行具有明确意识形态的色彩创作。以火车和毛毛虫为例,普遍认知观念里火车的长度长,体积大,运动时发出轰鸣之声,而毛毛虫体长短,形态小,悄无声息地爬行而过,绘画时可以对火车和毛毛虫的进行体态逆反选择,大场景中远处运行的火车和近距离叶片上的活动的毛毛虫,远景中的火车体量相对较小,色彩处理模糊,近景中的毛毛虫可仔细刻画毛发和足,色彩细节的具体化可使原本微小的物体具有视觉冲击力,创作角度的改变,引起画面视觉的差别,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色彩语言体验。

二 形式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曾录制了一集名为“转化的灵感”的短片,片中以“发酵”为主线,以豆腐的制作、黄酒的酿制等为诉诸点,讲述了中国人对待食物的转化的智慧,将豆子研磨,稻米发酵改变其原来的单一属性,完成形态、味道的升华,达到让食物转化为美食的境界,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设计色彩创作当然也应如此。设计色彩图示化表现的丰富性一方面表现在物体所受光线的影响,使每一个物象的颜色都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其色彩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穿插,相互呼应的现象,同时,由于物体对光色的反射和吸收一般都不可能很彻底,所以很难找到一块完全单纯的颜色,作为物象的固有色存在,对一个色彩区域的图示化表现,可以减弱丰富而微妙的色彩变化和差别,将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色彩复杂多变的充实性的理解,进而满足观者视觉的直观化的审视。

设计色彩图示化表现的创作材料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画笔和颜料,应该鼓励学生探究更多的表现手法,首先是材料工具多元化,很多生活中看到、接触到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色彩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是表现手法丰富化,根据题材,将材料工具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如拼贴、排列、叠加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有能为设计色彩“服务”的材料,将生活中的实用美变为艺术美,形成独立的属于个人的画面风格。

三 状态呈现

一幅完整的设计色彩图示画面,不完全只是强调构图、构色的完整性,文字设计也是画面的组成部分,针对设计色彩教学,文字部分主要指学生的签名设计,中国画是非常重视落款的,它是书画创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构图、构成中它具有补充、修正画面和谐、完整性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设计签名,并将签名融入自己的画面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画面的重视度,同时也能提升画面的人文修养。

色彩图示语言是设计色彩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的感受力、以及手段的丰富性和广泛的审美性。图示语言的介入,能够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色彩的基本规律基础上,掌握选用媒介的基本特性,最后通过设计提升画面的整体性,强调艺术色彩与设计色彩有机融合和灵活的变通与自由。

注释:姜灵.中国画落款艺术浅谈,2011.7

参考文献

[1]王雪青.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新探索色彩,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7

[2]周至禹.设计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注:文章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编号:ZJL007)

上一篇:谈唐卡的绘画流派与内容 下一篇:论美术学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