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农村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

时间:2022-04-19 03:27:02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农村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

摘要:当前,因远离城区、与教育发达地区信息交流不畅、专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等诸多因素,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能力停滞不前的现象比较普遍。立足农村,发挥校本教研的载体功能,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高中地理;载体;路径

当前农村中学高中地理教师开展的校本教研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如教研组工作“虚化”现象明显、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校本教研主题不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教师专业成长缺乏抓手等。遵循校本教研的基本规律,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农村教师教学素养、校本研究的基本现状、农村师生所拥有的独特“农村资源”等情况予以整合与优化,笔者构建具有特色的农村高中校本教研范式,多维、立体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一、以备课研究为载体,增强专业意识,完善学科知识

1.强化课标意识

课标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授课的灵魂和导向,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课标的解读,尤其是三维目标、课时目标的精准解读,才能让教学设计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同时,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来重新组织、处理和加工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1:“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教材以洞庭湖为例,先学习湿地的概念与类型,然后了解湿地的价值,最后讲解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基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可调整为如下教学设计: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简介导入,了解湿地的概念与类型;利用有关西溪湿地的两段视频,认识湿地的价值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开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后,请去过西溪湿地的学生谈谈西溪湿地是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如何。通过对教材的调整和重组,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更具亲近感,由此焕发出主人翁意识,并拥有对家乡的美好情感体验,使新课标理念得以落实与践行。

2.把握重难疑点

集体备课的优势之一就是可充分利用教师群体智慧,对教学重难疑点予以全方位突破。重视对教学重难疑点的突破,利于教师宏观把握课标和教材,微观把握学情、教法和课堂流程。

案例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直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甚至成为一部分学生难以跨越的学习障碍。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重难点,突破口是如何宏观理解、把握“晨昏线”知识点。据此作如下教学设计:通过演示,直观展现地球(仪)因不透明、不发光,在太阳光(手电光)照射下,出现昼夜半球之分,而其界线即为晨昏线;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晨昏线的基本特征;之后通过侧视、俯视两个角度的自转演示,区分晨线与昏线的差异;最后通过板图图示,得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等结论,由此展开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同时也为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引起晨昏线的摆动作了铺垫。

3.突出问题意识

利用“问题意识”孕育良好的教学设问(或问题情境),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被激活,探究热情与情感体验也就水到渠成。此类“问题资源”在身边、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农村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农村资源”,如农作物、农时、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以及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案例3:“区域产业活动”中的“农业生产”。教材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三大区位因素进行罗列简析与例举,然后安排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简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打破教材这种既定的由因导果的常规教学思路,在新课导入时别出心裁地利用我国江南、青藏、内蒙古三地区油菜花开的景观图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设问: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点油菜花盛开的时间不同?该材料一呈现,学生就活跃起来,赞叹花开大地的美景,并积极推测其原因,最后经过仔细分析和积极讨论,学生找出纬度位置、海拔高低的不同,造成热量条件的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能观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景。

二、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增强反思意识,提高施教水平

1.关注课堂浪费,重视“简约课堂”的反思

简约是有效课堂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凝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到“深入浅出”,把复杂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这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案例4:教师在第一次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设计了近十个问题,学生忙于众多问题,整堂课效果并不明显。

反思:教学的最大功能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复杂事物中懂得简单道理,而设计众多问题,不仅挤占课堂时间,也浪费学生精力。部分问题设计缺乏必要的思考力和高度提炼。

改进:在第二次课时紧紧抓住“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怎样移动的?它的移动带来了地球怎样的变化?”三个核心问题链,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有方法、有可能“完成”和体验“成功”。

2.关注生活经验,重视“生活设计”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生活经验、生活场景和生活知识凝练的一种知识再现形式,教师要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案例5:讲“地球和地图”时,可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然后分别“切出”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等概念,用生活中的经验很好地诠释难懂的地理概念。

3.关注学科特点,重视“课型差异”的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组成的知识内容各有特点,也有新授课、实践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很多教师自然地理课上得不错,但人文地理不适应;新课上得好,但复习课不会上等现象仍非常突出。

案例6:高二区域地理,由于缺少材,没有教学参考用书,也没有可参考的教学模式,不同课堂教学相差很大,整体质量不高。为此,课题组重点研究了高二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摸索出“三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进行区域定位。主要根据经纬网、海陆位置、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事象空间结构及变化等来进行定位,具备区域定位的基本能力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性要求。第二步,把握区域特征。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该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能构建知识网络。区域特征的分析要比较多地运用高中的相关原理、规律,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科能力。第三步,分析区域问题。通过运用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来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区域问题的成因和规律,把握区域整治的方向,谋求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

三、以课程研究为载体,增强课程意识,提升开发能力

新课程实施后,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了区域地理考试要求。开发适合新课程高考要求的,包括高中区域地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设计)在内的课程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地理学科特点以及农村特有的广阔天地、丰富物产等,可编写实践化的校本课程,丰富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开设地理学习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地理户外活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地理探究和实践能力,体验“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例如,笔者所在地理组开发了“野外生存”、“美食与地理”、“魅力富阳”等校本课程,设计了五种实践化的课型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校本教材的开发,对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编撰与研究,使课程标准在教师面前得以具体化,可增强农村教师的课程意识,极大地提高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能力。

上一篇:谈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下一篇:GDP千亿俱乐部新成员的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