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一体模式下的电网运行管理分析

时间:2022-04-19 09:43:51

调控一体模式下的电网运行管理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电网的运行和管理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对供用电电网管理不善,一旦发生人为或自然故障,电网的瓦解会直接给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管电就必须将电网管理放在首位,只有管好电网,用户要求的电能质量才能得以保证,用户与电网部门的电力交易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将对调控一体模式下的电网运行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 智能电网 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D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065-01

引言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降低变电运行人员、配网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达到提升主、配网运行管理水平的目的。与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能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经济性。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该模式能适应未来电网发展要求。

1 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

目前,在我国电网管理模式中国家还存在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即传统模式、集控站模式、监控中心十运维操作模式和调控一体化模式。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将以往传统的电网管理中的生产运行部门中的变电站监控的职责并入到调度部门中去,在原有的电网调度业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电网的监控职能,依靠着电网信息与智能完善的技术全面掌握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进一步的提高电网安全运行的可控度。这种新型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有着传统管理模式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1.1 促进电网运行技术装备保障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化的电网管理模式中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为了适应电网设备及技术等方面水平的提高,而相反的新模式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的促进电网技术和设备水平的发展提高,这种相互促进提高的方式能够使电网在运行管理中不断的促进和提升,使得技术装备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1.2 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

调控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有利于调度运行与设备运行之间的融合,减少在整个电网管理运行中的一些中间环节,节省了不少工作时间,同时也能及时准确的把握住电网运行的情况,方便工作人员更加快速的了解和决断处理事务。在节省时间的基础之上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提高了电网工作运行的效率。

1.3 提升调度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有利于方便调度的工作人员及时、准确的掌握到电网运行的信息,调度人员能够通过这些准确的信息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有效快速的解决,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有调度的便利有利于工作人员在检测和工作中把握住重点,更加有力的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工作的实施,加强调度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

2 目前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现状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供电局从提高电网指挥效率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出发,结合地区电网特点及技术发展水平,探索了集控中心、监控中心、调度监控中心等多种集约化管理模式,各种管理模式的部门职责较为明确、业务运转基本有序。尤其是逐步开展的调控一体化模式,将原来的变电监控、变电运行维护全面分离,将监控业务与调度业务融合,实现电网调度与电网监控一体化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电网故障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保证了运行人员统筹调配,实现了减员增效。不过,针对我国电网发展现状,电网运行组织管理模式仍存在不足。

2.1 电网运行组织模式不统一

目前电网存在的多种运行组织模式,均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及技术支撑系统等。但由于各种模式在电网管理并存,难以执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行为,给公司推行一体化管理体系带来困难,全网运行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也无法使公司的管理效益及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2.2 调度机构对电网控制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作为电网运行控制的中枢环节,调度机构的行为对电网安全、优质、经济、环保水平影响大。传统调度下达调度指令、变电运行人员执行调度指令的模式,控制指令流转环节较多,信息传递偏差易导致误操作。此外,变电站设备操作效率较低,尤其事故处理时运行方式调整速度慢,直接影响电网可靠性。在提高调度机构电网运行的决策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调度机构对电网运行的控制能力,是提高电网运行水平的客观需求。

3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3.1 科学性与系统性

调控一体化模式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提升电网运行管理管理水平。因此,首先要优化管理模式,据此选择适合这种管理模式的技术支持系统,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优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固化。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守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以当前电网运行管理领域内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从电网系统运行的整体角度,逐步推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3.2 适用性与标准化

实施调控一体化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中,涉及到原有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管理方式等的变更。由此,必须在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结合银川供电局的实际情况,按照适用性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对原有各项工作进行分解,建立新管理模式下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管理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3.3 安全性与经济性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电网运行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实施调控一体化的过程中,新管理模式难免会对原有管理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必须注重安全性原则。同时,从企业自身效益的角度出发,在实施过程中考虑经济性原则。

4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4.1 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

调控一体化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间原有工作流程、职责范围、人员配置等的变更。在此过程中,对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一定的风险。通过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有助于规避工作流程不现范、权责不明晰、人员配置不当等风险。同时,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有一定的时间跨度,需要分步实施,有利于提高实施效率和成功率。

4.2 全面注重电网运行管理整体水平

调控一体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在实施过程中,要面向全局,站在企业优化的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的高度,从电力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关注管理水平、业务流程优化、竞争力等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5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

5.1 组织机构设置

研究适应智能电网建设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制定各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责、人员配置情况、主要调度业务的流程及调度与变电工区业务划分界限、配网运行与检修范围。在调控一体化实施的各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人员调整。

5.2 建立相应运行管理规章制度

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成立运维站,负责所辖变电站的就地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及异常处理、运行维护等职能。这种管理模式特别适用于自动化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地区。在这种管理模式将调度中心原有的职责扩大,将变电站的有关职责剥离,信息从调度监控处送给维护队。这种方式要求控制技术能容纳所有无人值班变电站、集控中心的信息,技术要求比较高,也就要求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同时修改和完善原先关于运行管理的有关规程、标准和规章、制度。

结语

总而言之,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改革,还是电网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这种组织结构上的扁平化管理,加强了专业融合,进一步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最大程度的缓解了结构性缺员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姚建国,严胜,杨胜春,杨志宏,高宗和.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16-20+48.

[2] 杜贵和,王正风. 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5:127-131.

[3] 杨春.电网企业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上一篇:让“意外”绽放精彩 下一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维护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