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探究的翅膀

时间:2022-04-19 02:14:36

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探究的翅膀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就是指导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探究问题的空间和活动时间。

关键词:小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05-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着差异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一些新理念,就让学生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谈几点粗略的做法,与同行们共同商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土壤。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个问题情境需要我们教师来创设。教师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能积累丰富的事实材料,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下列情境中去:由同桌合作,从课前准备的几个小正方形(每个都表示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中,任意取出几个,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后,记下它的面积、长、宽等一组数据。要求每桌先至少拼出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记下相应的每一组数据。然后集中观察这几组数据,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和探索交流行动,不但抽象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对归纳法也多了几分体验。

二、提供探究机会,主动探究

在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已成为学生切实的需要。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自身要通过观察、猜测、尝试、操作、验证等方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困惑。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新的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减法的验算”一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加法的验算是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因此他们自然想到了减法的验算能否也互换位置是不能调换的。怎么办呢?我启发他们认真分析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很快就有同学发现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可以验算。但有的学生认为用减数来验算减法效果不好,于是他们继续讨论。很快他们又发现了“差+减数=被减数”这一关系。最后大家总结出减法的验算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减数验算算法,一种是加法验算比用减法验算法效果更好。结论得出后,有的同学又联想到加法的验算,并且自然把加法的验算和减法的验算联系起来了。大家讨论得越热烈,新的发现也就越多。一节课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用教材来教学生们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而绝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学习教材。所以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三、扩大探索时间和空间,合作探究

作为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且要尊重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地强调一致。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宽广的活动余地,允许每个学生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没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维交流的空间,学生无法进入探究领域。例如,学习拔萝卜时,我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练的做法,大胆放手,把自主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同学们想想看,36+23=59怎样列竖式?”学生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生1:我认为36+23=59的竖式应写成 ,我是根据横式想出来的。

生2:我认为36+23=59的竖式应写成 ,因为横式里的加号是在36的右边。

生3:我觉得这个竖式应写成 ,我是通过计数器拨

36+23=59想到的,加号应写在23的左边。

这时我们仍一语不发,只是在默默地分享着同学们探究的喜悦。接着,我再组织学生小组研讨,此时发现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上都带着猜测、疑惑、肯定的表情,争论得喋喋不休,最后全班同学认为生3的写法比较好。

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反复复地猜测、研讨、辩论等探究性活动,不仅弄清了加法横式改写竖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过程。

四、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探究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凡是学生能实践的都让他们亲自试一试,做一做。例如,我们在教学实际测量时,利用学校已用的教具(标杆、卷尺、测绳、小红旗等)和场地,带领学生到操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怎样测量地面上较近的距离?在测量地面上较远距离时关键是什么?怎样测定直线?通过亲身实践,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学生和知识面,增长见识,将运用数学的过程生活化,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