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别于“工业”和“农业”

时间:2022-04-19 01:25:50

教育有别于“工业”和“农业”

曾听闻,有人将教育比作“工业”,学生成了生产车间里的标准“产品”。显然,在现实教育中,依旧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往往做着这样的事情。随后,又有人将教育比作“农业”,觉得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缓慢而有规律性的,结果,又遭到了世人的批判。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往往也是大一统的、机械性的培育,这与个性化、活生生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案例《劳动中的公平》的确让我萌生了些许思考和遐想。

在案例中,龚老师的言论主要涉及了这样一个核心矛盾――公平公正与情有可原。而引发矛盾的根源是,作为社会人的学生应该要关注自己的成长,重视自身的成长品质和精神状态,以便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这就需要坚持一种社会的标准和尺度来考量学生,敦促学生。因而,“公平公正”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作为尚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的个人情况应该要得到关怀与呵护,毕竟,学校不是社会,不应该过早地、不合时宜地体现那种“冰冷”和“强硬”,为此,学校应该要因地制宜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体质,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和目标。因而,在学生的实际劳动过程中,应该要体现出“情有可原”的温情与温度。

如此看来,我们好像成了“左右夹击”的受困者,这该如何是好呢?

当然,这种问题在教育生态中是不鲜见的。只是,我们很少能静下心来想想个中缘由,无法像龚老师这般地理性思考和认真揣摩。而在我看来,其实“问题的背面往往就是出路”。其实,龚老师的教育意图是非常清晰的,就是希望学生能以一个开放的、人文的、豁达的、勤恳的姿态去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成全自我,而劳动只是推动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可是,性格迥异、情况各异的学生却总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各种不良习性,于是,我们的教育又不得不尊重客观事实,因材施教。我想,教师在制定劳动任务的时候,是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体弱的、多病的要考虑;溜奸耍滑的、好吃懒做的也要考虑;勤劳的、热情的同样需要考虑。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怎样体现出所谓的“公平公正”呢?这应该才是最最考验教师的地方。

答案就是两个字――唤醒。

既然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有想法,那就让这些想法进行碰撞和自我教育。通过大家的协商和磨合,来制定一种贴合每个学生实情的工作方案。这个过程可以让每个同学参与进来,也能通过相互的交流、对话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发展起来。这是有助于人性的成长与完善的。等到大家逐渐建立起一种做事风格和做事原则之后,也就会在行走中相互支撑和相互唤醒。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那就是,学生还是陷入了对峙和混战之中,那么,教师就必须要拿出应有的态度和立场,让学生必须做出一种选择――是自己商量着来,还是按照老师的安排执行。我想,此时学生会比较知趣地认真对待眼前的问题和自身存在的状况。当然,教师的执意介入可能还是会引发学生的不满和实际执行中的“走样”。这个时候,教师可能就要转入“个案研究”的工作部署之中了,因为,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根深蒂固,绝非教育朝夕所能改变。但是,不代表教师不作为。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在学生生活现场找寻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让学生在学习、感悟和内化中不断地追问自我、反观自我,并在不期然中等待孩子的回心转意和走向成长。

于是乎,教育绝不是“千人一面”,也不是“放手不管”,而应该是,在有所坚持中,让孩子学会思考和变通,并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撑中,去敢于和善于抒写一个大写的“人”字。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所要面对和思考的,也是教育有别于“工业”和“农业”的地方。

(江苏江阴华西实验学校 朱静江)

上一篇:也谈小学生劳动观念的建立 下一篇:四月,是一场暗恋开始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