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19 01:05:43

新时期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研究

[摘 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振兴科技强国的储备人才,他们除了知识的武装,还需具备健康及完善的思想和身心。然而近些年,却时有大学生因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屡屡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危机生命。由此可见,挫折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急需通过个性化、渗透性和实践性等教育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此来帮助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心理教育;大学生;挫折心理

一、新时期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研究介绍

1、挫折心理产生原因的认识

挫折心理产生原因主要划分为两大原因。

(1)客观原因

主要有: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如自然灾害(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第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最后是家庭影响等。

(2)主观原因

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有的身材、容貌、生理缺陷及健康情况等所带来的限制;心理因素是指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水平,如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影响。

2、挫折心理教育必要性

主要归为三大部分:(1)社会变化的需要;(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3)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培养模式的弊端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呼唤挫折心理教育。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素质教育的进行依然举步维艰。

3、怎样进行挫折心理教育

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增强对挫折承受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认知挫折;三是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刻意锻炼、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四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挫折和不同年龄群体利用榜样、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消除或缓解挫折反映。

还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方面来进行。首先家庭教育很关键;其次学校教育是重点;再次,社会教育不可缺。只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挫折心理教育才能进行的更好,才能使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

二、当前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不足

1、挫折心理教育的内容形式匮乏

当前的挫折心理教育在高校心理教育中十分欠缺,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大多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吃苦教育、磨难教育的事例中,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一般是以理论说教为主,使得挫折心理教育在大学生面前无聊乏味,没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2、挫折心理教育的途径单一

我国的挫折心理教育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主要途径就是教师的理论宣传,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育或开设一些讲座而已。这样造成实践与理论脱节,学生未体会到教育的内涵,不能很好的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创新策略

1、建立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首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原始心理状态,要建立起心理档案,从新生入学开始,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认知、情绪意志、态度品德、个性等进行全面的测试并记录在心理档案上,并根据学生心理障碍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类,实行分层次管理。定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一旦发现学生遇挫心理出现问题,立即予以教育帮助。

2、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

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能够重视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教育,关注大学生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遇到的或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挫折,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健全心理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挫折的理论知识,掌握抗挫折的方法,使得学生在遇到挫折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社会要建立帮扶贫困大学生的贷款制度以及对优秀的贫困生的奖励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应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基础,家长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情况,通过电话、网络、看望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旦发现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要稳定他们的情绪,及时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

3、建立全方位的实践性情境教育

心理学认为,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是挫折的主要三个内涵。挫折情境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挫折情境,自然也产生不了对挫折的认知和反应。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设置挫折情境,通过实践教育,让他们亲身体验挫折的感受,对于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识,锻炼抗挫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创设挫折心理教育的情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校园的学生会、社团、班级工作中以及校外的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情境体验实践锻炼。

四、总结

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影响着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发展,其意义影响深远。只有通过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我国面对挫折,提高自我抗挫折能力,以此不断完善健全自我的意志品质,做一个对社会有奉献价值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简介:朱伟,江西太阳能学院,研究方向:心理教育。

上一篇:跳绳教学及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探讨 下一篇:有效合作,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