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合作意识,激发个体学习

时间:2022-04-18 11:54:48

巧用合作意识,激发个体学习

摘 要: 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合作探索、互相帮助、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合作学习方式是转变班级后20%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合作意识 个体学习 问题 策略

一、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随意地拼凑合作小组的成员;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只关注结果,对合作前和过程缺乏必要的引导;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为数不多的优等生往往在合作过程中处于主置,占据了主动权,承担了主要责任,一个人代表所有人的思想,就像是电视剧中的“主角”,而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群众演员”,甚至有些只能充当“观众”,他们很多时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

还有部分教师抵制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是低效的,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学生在许多时候会自发地进行合作。

二、巧用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教师要合理把握好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时机。

1.在新知探究中,学生个性化思考后,是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时机。

当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同桌间进行交流,校对答案。以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允许进行校对,一是怕影响课堂纪律,二是怕校对后学生的答案趋于统一,不利于教学纠错。其实从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角度考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学生在自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这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新授课《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中有这样一道题,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请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同桌两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学生a周长:2×4=8厘米,面积:2×4=8平方厘米。

学生b周长:2×4=8厘米,面积:2×2=4平方厘米。

两位学生在合作校对时发现了问题,开始争论。学生b说:“你的面积是用边长×4算的,变成算周长了,不对。”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发现面积应该是边长×边长。这样一来,学生a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学生b也相应地得到了对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知识的巩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集体授课所无法完成的个性体悟习得的过程,因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深入。这样的一个过程,两位学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2.在强化练习中,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也是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时机。

在练习课中,教师通常要安排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那么当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校对,可以使学生很快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与其他学生相同,如果不同他就会思考谁做的是正确的,从而收到巩固纠错的效果。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练习中,有这样一题:758÷7=_______,有同桌两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两位学生在校对时就发现了0写的位置不一样,于是两位学生开始检查,验算:108×7+2=758,180×7+2=1262,180是错的。那错在哪里呢?他们就自发地开始再一次计算,两位学生一起先算7÷7=1,再算5÷7不够商1,用0占位(58÷7=8……2),这时就发现了不同,学生(1)说:要一位一位地除下去,哪一位不够商1,要用0占位。学生(2)马上就知道错了,进行修改。这样的合作,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同桌合作自发学习中,原本学习的一些漏洞得以自主修补。

3.在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之处,也是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时机。

当复习时遇到一些概念容易混淆的习题时,学生也会自发地进行小组交流,这时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允许学生进行交流。如:三年级下册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请学生判断正误。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答案都是16,即是相等的;有的学生认为面积和周长不一样,是不相等的。这时的合作已经变成了全班参与的交流,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有理,争得互不相让。最后一学生站起来说:“周长是指线段的长度,面积是一个面的大小,两个东西不一样,怎么会相等呢?”这时,学生都停止了争论,开始想这位学生的话,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表示赞同。

(二)有意识地培养合作小组,巧用合作意识,激发主体主动学习。

1.利用一些奖励措施,培养学生的小组集体荣誉感。

教师可以利用平时的单元测验,对班中的学习小组进行评比,评出平均成绩最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并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学生的学习小组之间进入了互相比赛、竞争的一种氛围,大家都想让自己所在的小组取得优胜,自然就要付出努力。这比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提及要认真学习、要勤奋努力,效果要好得多。目标结构理论也具体指出:“合作型的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完成任务更为积极、主动,成就动机也更为强烈。”

2.利用学生自发的合作意识,可以有效激发班级后2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个学习小组一旦形成,他们往往就会自发地进行一些学习行为比赛,感觉自己落后的学生会自觉寻找各种学习资料帮助自己提高。在较好学生的带动下,他的学习成绩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小组中的一些好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小组在班级中的成绩,还会把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拿出来与小组中的其他学生一起分享,中等水平的学生有了这些好方法也会慢慢地提高。我班中有一位B同学,每次考试总是小组中的最后一名。为了能使自己跟上其他学生,他就主动找来大量的习题进行练习,最后终于赶上了其他学生。目标结构理论提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达不到目标,那么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这样让每个组员都有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代表集体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巧妙地利用学生合作意识,抓住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弥补班级授课中一些不足,转化班级后20%学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潮.教学新理念[M].文汇出版社,2003.

[2]钟祖荣.学习指导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及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