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安全性分析

时间:2022-04-18 08:27:12

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安全性分析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各开挖步下的支护结构轴力、弯矩及围岩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关键工序为开挖中部上台阶和拆除临时支护;采用双侧壁导坑工法控制沉降效果较好。

【关键词】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61-0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1C0548);2011年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31112)

为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牛角冲互通立交桥及排水箱涵的安全,浏阳河隧道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但该工法工序繁多,各工序相互干扰,严重影响施工进度。本文主要对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安全性进行了数值模拟。

1、数值模型的建立

数值模型如图l所示。各施工工序如下:①拱部的管棚与小导管的预支护;②开挖与支护左侧导坑上部;③开挖与支护左侧导坑下部;④开挖与支护右侧导坑上部;⑤开挖与支护右侧导坑下部;⑥开挖与支护中间导坑上部;⑦开挖与支护中间导坑中部;⑧开挖与支护中间导坑下部;⑨拆除临时支护;⑩施作二次衬砌。对于三台阶法施工:①拱部的管棚与小导管的预支护;②开挖与支护上台阶;③开挖与支护阶;④开挖与支护下台阶;⑤施作二次衬砌。

2、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临时支护和初期支护的弯矩和轴力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1)各支护的连接地方弯矩较大;且在拆除临时支持后,初期支护在墙角处的弯矩较大;(2)开挖左侧导坑上部,坑底受拉力;开挖右侧导坑时,临时支护均承受拉力;另外,拱顶一直处于手拉状态,拆除临时支持后,受拉的范围扩大,且数值增大;(3)结合弯矩和轴力分布情况,可知支护结构的薄弱位置是先行开挖导坑的坑底支护、各支护连接地方及拱顶,因而建议,如采用该工法施工,应注重工字钢在该处的连接质量。

3、围岩的变形

图4给出了各工序下,围岩的最大剪应变。从图中分析可知:(1)各开挖的下段连接的地方应变较大;(2)双侧壁施工完成后,在中间未开挖的下端,出现贯通,这对围岩稳定很不利。

4、地表变形分析

下图为隧道上部地表中线点在各工序下的沉降。从图中分析可知:

(1)在双侧壁导坑法工法下地表的变形较小,最终沉降为7.2mm,远小于通常的30mm控制标准;

(2)地表沉降最大的发生在第9步施工中,即拆除临时支撑,相对于上一施工步沉降2mm,这是由于拆除临时支持,减少了对洞周围岩的约束,且跨度也由拆除前的多个小跨变为整个断面的大跨度;

(3)双侧壁导坑法工法下的关键工序为第6步(即开挖中部上台阶)和第9步(拆除临时支护)。

2、结论

双侧壁导坑法工法的关键工序为开挖中部上台阶和拆除临时支护;浏阳河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工法控制沉降效果较好。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城域网内WLAN网络部署方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