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的特色

时间:2022-04-18 08:18:35

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的特色

摘 要:我国教育部在2011年初,针对初中教学中的科学教材做出了全新的修订,并且在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本文以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新旧教材为实例,从现行教材的整体结构框架、教材的内容以及教材的图文这三个大的方面,对浙教版中的初中《科学》新旧教材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总结出新版教材在编制方面所具备的特色和编制目的,掌握新版教材所展现出的全新教学观念,希望以此可以为提升和优化教学战略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浙教版;科学;教材特色;对比

一、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在谈到结构主义的时候就曾说过:“无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首先必须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架构。”新教材根据学生心身发展规律,设计螺旋式的教材体系,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和排序上。

1.内容结构体系明显

在新版教材当中,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主题,学生可以凭此习得其中的核心观念和相对完整的知识。

内容的框架由隐性转变为显性。如在《科学》七(上)第一章第一节的课后阅读中,通过结构框架的形式,将科学的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生活和环境这五个大的方面的研究领域相结合起来,简洁明了地为学生展现出学习《科学》这五大领域的重要内容以及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索。但是在旧版的科学教材当中,类似这种学科的内容结构和体系,隐含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当中,这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因其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的限制,还是不能很好地直接找出此类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种把学科的结构体系通过显性化处理的方式,可以表现出两方面的优点:

第一,线性化推进整合化,就是将到大学时再研究的对应学科的相关知识收入到同一个知识体系当中,并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关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系统以及全面地掌握科学学科的内容体系。

第二,以显性来优化结构,就是将学生原本脑海当中,针对学科较为复杂、模糊以及混乱的印象,慢慢向简化、有序和明了的认知方向转变,如将原来在第三册才学到的“物质的密度”和“物质的比热”的知识,在新版教材中调整到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中,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对学科的整体构建加以了解,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更容易掌握了。

2.章节知识趋向结构化

在新版本的教材当中,在每个章节的“本章回顾”中比旧版教材多了“本章知识结构图”,通过这种方式简洁明了地展现出了教材中的图式,将教材当中的每一个章节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知识的原理以

及知识的规律,相互之间的意义相联系起来。将教材当中的知识高度整合,并且将其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各层次的关系,通过类似于电脑对信息的存储来对每一个层次知识结构进行形式上的排列,简洁明了地展示出了知识的结构意义和实质。这和传统旧版教材中只是单纯地将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的形式相比,更加可以促进科学知识的整合化以及更具有条理化。这样做有两大优点:

一方面可以为科学任课教师带来很多方面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这种思维整合工具,去判断学生对科学知识结构所掌握的程度、宽度和知识的牢固程度,以此来发挥出其评价和判断的功能。

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可以为学生在对科学知识的整合方面带来全新的思想和方法。学生还可以运用知识高度整合的结构体系,来推进科学知识和概念在认知结构当中的建立。

二、教材在整合中表现出的全面性

在《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当中就提到,课程的开发需要从学生本身、现代社会环境以及所学学科这三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为了更好地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社会以及课程学科的发展要求,在最新版的《科学》当中,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它不但保留了原本教材相对稳定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具备了新时代下知识的变化和发展,从中精选出可以体现现代科学发展技术的全新成果,能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大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1.拓展地球科学的实际教学内容

地球、宇宙以及空间的科学作为全新科学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的教学和实践当中经常被老师和学生所忽视,但是这些被忽略的内容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地球学科的教育分量,针对每个人以及社会当中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教材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作为对地球全新认识的重要出发点,从中选取出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知识,这从新旧两版教材的《科学》七(上)第三章节所出的题目也可以表现出来,就是由原教材中的“地球和宇宙”转变成“人类的家园――地球”。拓展了地球科学,增添了地质学和灾害学的内容。如在《科学》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中增加了“组成地壳的岩石”和“泥石流”两节内容。对灾难教育知识方面加以渗透以及相关的知识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整。如在新版的“地震的防范和预报”的内容中,有“汶川地震后的公路”图片,以真实的素材诠释地震的危害;有发生地震时自救措施“伏而待定”的“蹲下、护顶、固定”三步骤的详细图片;有“有序逃生”时详细动作和“逃离楼房高度2倍远的距离”图片。用新的防震建筑图取代旧的,在新版的防震建筑图中,将发生地震时有无基础隔离支架作了对比,鲜明形象表明抗震建筑在地震发生时所起的作用。对防灾工作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地球科学的意义。

2.增加STSE的学习环节

“科学、技术、环境以及社会”我们简称为STSE,它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也是在原有教材中“科学、社会以及技术”(简称为STS)基础之上的更深层次的提升。主要是对当前社会当中的环境所发生的具体变化、社会科学以及技术方面的进展状况以及重大的公共讨论话题进行了真实的反映。首先在名称上以前全部称为“阅读”,新版本将原来的有些“阅读”更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给了学生阅读的指向性。在内容和数量方面,新版教材明显地比旧版教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且与时俱进,反映该学科领域近五年内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及文化。如在新版本《科学》七(下)第三章液体压强知识后面增加了“深海载人潜水器”内容,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使得新版《科学》教材在内容上更加生动和充实。有一部分是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如在新版本《科学》七(下)“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节中就有“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阅读”内容,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生从而不会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感到遥不可及的感觉。

科学课程不单是知识形态上的内容提取,它还是基于社会环境当中对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以上方式就是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概念的重新组建”。所以,STSE不单是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它更多的是被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观念,需将其融合和穿插在科学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3.新版教材图文设计中的渗透性

科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量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在编排的数量、类型以及排布都展现出多样化,从具体配图的数量上来分析,在新版的《科学》七年级的教材中,图文的比例有很大的提升,如下图所示:

新旧两版图片数量比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真实的图片在新版《科学》教材当中的所占比例约为54.2%,而在旧版的教材当中只是占据了53%,真实的照片相比绘制的图片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真实的照片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联想现实生活当中的经验,让新知识对自身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有所降低,同时它还是学生连接生活与科学的一个认知的窗口。新版的教材所插入的图片其大小和尺寸方面比旧版的教材稍大,给人更大的视觉冲突。从图文的编制来看,新版的教材在配图方面紧随着图文的编排,其画面的形式上更加符合人们在视觉感官上的平衡性。它不但增加了文本的耐读性,同时又很好地遵循了多媒体当中对空间的认知形式和接近的原则。图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内容,其中还涉及一些科学的原理、科学的应用、自然现象以及科学历史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让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以及科学发展的规律,通过一种较为形象和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新课程充分发掘综合科学课程的独特作用,强调通过“科学思想上的根本一致性”进行整合,淡化学科的界限,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知识、社会和学生等课程的三方面要素进行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在了解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作者单位:浙江省楚门镇一中)

上一篇:如何实践快乐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浅析基因型为AAaa植物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