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与东南亚建筑风格的比较思考

时间:2022-04-18 01:32:52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与东南亚建筑风格的比较思考

【摘 要】以建筑风格为着眼点,通过对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诠释,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建筑如何更好的发挥地域优势,探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的努力方向。同时与东南亚建筑风格相比较,吸收东南亚建筑文化,立足于本民族建筑形式,更多更好地设计和建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做出努力。

【关键词】中国;民族风格;建筑风格;东南亚;比较;思考

1 何为建筑风格

在建筑风格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建筑风格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总结起来大致相似的认同,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

建筑风格的分类方式很多,就国家和地区来划分有:中国建筑风格、英国建筑风格、美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俄罗斯建筑风格等;就建筑物的类型而言可以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等;就建筑方式来分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在历史发展流派中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评论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各有不同。例如:日本建筑中就有和式建筑、禅宗式建筑、天竺式建筑的不同建筑风格。

2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诠释

2.1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分类

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如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设计思想和艺术涵养等因素。中国民族差异特点显著,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2.1.1 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

2.1.2 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多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窑洞建筑比较常见,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但在回族聚居地的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

2.1.3 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

2.1.4 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

2.1.5 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

2.1.6 藏族风格。集中在、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喇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

2.1.7 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剌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2.1.8 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2.2 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崎岖,但是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浪潮层出不穷,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摸索阶段。形式上表现在“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其代表有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民族形式创作的繁荣发展期,最早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专业留学生,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作品。具有典型代表的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等建筑将中国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手法很好的融为一体。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了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学习苏联的建筑创作为指导思想,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建筑规模扩大且成组群建设,主体形象更为突出。1959年的“国庆献礼工程”出现了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例如:人民大会堂造型雄伟壮丽,富有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整体色彩明快,造型挺拔,是当时在高层建筑中对民族形式的一次尝试。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及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等,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造型优美。20世纪60年代,广州地区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的作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受一些政治思想得影响,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特别是植根于民间的地方新建筑风格一出现,就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由杨廷宝主持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为例,是当时乡土建筑早期探索的成功案例。齐康教授曾这样描述:“福建地区的民居以其特有的风格而著称,缓缓平坦的屋顶,层次错落而交叉,屋脊自如穿插有是一番风貌,武夷山庄……就是探求那么一种“武夷风格”。从武夷山庄的建筑作品来看,是对传统民居风格继承、转化、创新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就应提到葛如亮的作品天台山石梁飞瀑风景建筑、习习山庄、餐霞楼等,是朴素的乡土信念和和对场所的独特理解和表达。现今江南风格的建筑如上海复旦大学创建人马相伯故居,位于上海松江泗泾镇老街上,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其它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人民大会堂、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等都是民族形式的代表作品。

3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从东南亚的地理分布来看,总共有11个国家。除了个别国家不临海之外,这些国家都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域集中在印度洋中。东南亚风格是一个结合东南亚民族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

东南亚建筑风格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藤条、竹子、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建筑色彩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建筑形式大体包括四部分:连廊、泰式尖顶、水景、实木与石材。例如:曼谷大王宫所有的宫殿都是佛塔式或大王冠形状的古建筑,宫殿顶上的3座浮屠 (即佛塔)尖顶,具有典型的泰国民族特色,自然、古朴、精细、别致。泰国玉佛寺和卧佛寺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殿顶采用木制材料,表现出泰式建筑风格。受宗教的影响柬埔寨建筑形成了自己强烈的特色,创作了东南亚最宏伟的建筑群。最具典型形制的是吴哥窟的金刚宝座塔,台基础周边围一道柱廊,用石材建造,有陡峭的两坡起脊屋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的东南亚风格摒弃了一些浮华,把耐看的元素沉淀下来使其成为经典,这就是新东南亚风格。其中包括了新东南亚印度风、新东南亚中式风、新东南亚乡村风等建筑形式的出现。东南亚印度风格的流行仰仗于时尚界热衷的复古运动和东方猎奇风,目的是为了寻找极致的装饰性。印度风格装饰性极强,包含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艳丽、线条繁复,它既不一味地追求奢华也不过分沉溺于暧昧,它代表了现在流行的沉静与热烈并存的新东南亚风格。

4 文化与建筑风格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建筑的文化需要特定的土壤,它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像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文化、羌族建筑文化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北方四合院、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和陕北窑洞等。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东南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它没能产生出具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相反,却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先,东南亚建筑文化离不开移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例如:老挝的建筑香昆佛教公园“天堂与地狱”,建筑物形状是传统的印度风格,成穹形,底部圆,顶尖如箭。其次,殖民文化的侵入对东南亚建筑的影响,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至此,新加坡出现了外廊结构的建筑。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最后,本土文化和宗教对于东南亚建筑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并转换了外来宗教建筑的形制,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柬埔寨王宫的建筑具有高棉传统建筑风格和宗教色彩。

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都会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做好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工作,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主义。深入了解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而不是建筑造型生搬硬借套。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相互借鉴和学习。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支文军;葛如亮的新乡土建筑《时代建筑》[J]; 1993年01期

[2]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 10-25

[3]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154-158

[4]袁新华;中外建筑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141-144

上一篇: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 下一篇:多措并举 贯彻落实新水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