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富三代”

时间:2022-04-18 11:08:56

你在邮件里面对我现在做的“一天一件艺术品”的项目很好奇,而且想知道:在无法带来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为什么每天要花一两个小时更新豆瓣小站、微信公众账号?没有跟任何出版社联系,为什么要去翻译那些佶屈聱牙的艺术书籍?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辞去全职的工作做这些事情?也曾有朋友问过我:“你做这些微信、小站什么的,有什么用?”

我正好借回答这些问题,回顾一下我和艺术之间的牵连,就算是一个艺术门外汉的自白吧。

X君,如果时间倒退5年,我肯定也不会想到:为了做艺术相关的事情,我会辞去全职的工作。从小,我就觉得自己在画画和手工方面很差,看着别的小朋友画的东西受到表扬,我只有惭愧的份儿。家庭也并未有意着重培养,只是被逼着每天练习毛笔字。不过,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小学时父亲给我买的一套书,无意中为现在的我埋下了一些种子。那是一套三本的《外国文艺ABC》,封面分别是埃及狮身人面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和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二十多年岁月冲刷,这本书留下的印象只剩下木乃伊、“世界七大奇迹”和“文艺复兴三杰”,但好奇心确实被勾引起来。

在那之后,是一本《美术欣赏》教科书。记忆中,似乎这本书从未真正用来上课,但我仍对两幅画留下深刻印象: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II》和扬·凡·代克的《阿诺芬尼夫妇像》。大概是因为杜尚笔下的裸女仿佛有着变形金刚的光泽和身体吧,前者表现出的运动感和高科技现代感让我着迷,后者画中那面反射出主人公和画家本人的镜子,使我既佩服画家的观察力和油画的表现能力,更震惊于画家准确而精细的技法。

繁重的课业、考试,占据了此后的绝大部分时间,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大学和毕业后的几年,精神生活仿佛被现实沉沉压制。不过身在北京,时常涌现的艺术展,是这个越来越不适宜生存的城市硕果仅存的几个优点之一。内心中对艺术的热情,靠着这些展览一直未曾熄灭,直到有一个契机出现,为它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得以再度点燃。

2010年8月,西班牙的蜜月旅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是我们两人的重点目标。而位于马德里、名列世界第四大美术馆的普拉多美术馆,更是重中之重。尽管多少有些心理准备,可进入到一间雕塑厅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

这是一间圆形大厅,半径12米左右,高约6米,黑白灰花纹大理石做地面,也是地面向上约1.8米左右高的裙墙,裙墙往上,高约4米的背景墙皆为猩红色,营造出盛大、庄严的气氛。背景墙中开有多扇直通屋顶的大窗,窗高近3米。在墙和窗前面,有一圈石柱,每根石柱上都放置着希腊、罗马时期的胸像雕塑。室外的阳光强烈灿烂,透过窗户变为透亮清澈,沐浴在这样的阳光下,那些胸像本来就威严肃穆,现在几乎要从千年沉睡中苏醒过来——演讲家对群众大声疾呼,哲学家对弟子循循善诱,而那执政官似乎又在策划什么阴谋了。

X君,你知道吗?那一刻,在阳光和千年雕塑的包围下,在这圆形大厅的中心,我感到自己仿佛站在奥林匹斯山顶的众神殿中,阿波罗、雅典娜、9位缪斯环绕四周,我在接受他们目光的检阅,更感受到现代人类文明起源的灵魂。

德国考古学家、希腊艺术研究大家温克尔曼曾称希腊艺术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以前只是在书上读到这句话,在这一天,光线、气息、声音,它们就是刻刀,将这种感觉在我的脑海中深深雕刻下来。

接下来的游历中,当看到委拉斯开兹的《阿拉克涅的寓言》时,艺术的魅力再次击中了我。这幅画的右下方,有一个少女丰腴的背影,委拉斯开兹着力刻画了她的后脖颈,在高光下,耳朵后的头发和发梢看得清清楚楚,稚嫩细密,青春白皙的肌肤闪闪发光、富有弹性。我想起日本女性穿和服,也是要突显后脖颈,他们的文化以此为女性最美的部位。不论地区、民族,几百年前的欧洲人、日本人,还是当下的我,对同样的美,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我更赞叹的是:只寥寥几笔,一个少女的美丽瞬间,成为永恒。皮革马利翁爱上自己亲手创作的雕像作品,还有什么奇怪呢?

走马观花一般逛完普拉多,我只恨自己眼睛不够用,时间实在短,不过也有一些思绪在心中氤氲。

几年前,我们在国内一起看过的一些西方雕塑精品展,大都是灯光昏暗,工作人员虎视眈眈,观众也都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一口。逛普拉多博物馆那天,大概因为是周末,少年们的叫声、笑声此起彼伏。艺术,本来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么?它不能只是像佛龛一样,被供得高高在上,无法接近,只能仰视;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能够提醒我们这世界的美好,滋养我们因忙碌而变得干涸的心灵,促使我们思考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

在欧洲,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文化的传承,这传承体现在面包店外精美的瓷砖,公寓楼阳台上令人会心一笑的壁画,街头拐角墙上如天外飞仙般的涂鸦,当然,更不能少了那些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仍在使用、仍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建筑。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想: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我们的文明在哪里?

技术的进步,无疑在物质层面让人们越来越满足,但在精神层面,技术却常常无能为力。一个人如何面对自我,如何自处?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痛苦,一旦满足了,却又觉得无聊起来,而艺术,大约就是人生的救赎。

我很同意英国19世纪的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说的一句话,艺术作为一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致力于消除人类的错误,澄清人类的混乱,降低人类的痛苦。

现在,我所做的“一天一件艺术品”这个项目,启动已经将近16个月了,最早我是做了一个网站,每天根据自己看的相关艺术书籍,编写关于某件艺术品的介绍,同时也加入一些我自己的观点。8月份辞职之后,我又搭起了豆瓣小站、人人小站和新浪轻博客,都叫“一天一件艺术品”。到现在,人人小站和新浪轻博客由于没有访问量,都已经放弃了。微信公众账号和新浪微刊,是去年年底启动的。现在来看,访问量最大、粉丝最多而且还在稳定增长的,还是豆瓣小站(粉丝:5567)和微信公众账号(粉丝:6550)。现在网站的更新由于访问人很少,加上时间原因,也基本上很少更新了。

至于内容,目前主要做艺术类书籍的书摘,主要来源是自己这几年翻译的书,比如《如何解读西方绘画》《艺术三万年》,翻译它们都是出于个人爱好,并没有得到出版。

自学艺术的过程,也是我再次认识“小我”的过程。艺术专业知识的不足倒在其次,蕴含着历史背景和语境的艺术作品,使我常心慌于对人类文化的诸多经典所知甚少。因此,翻译、查阅资料时总会遇到一个个问题,不过也是一次次契机,让我得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能从点滴中滋养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认识你自己”需要用一生来完成,艺术,是我最好的放大镜。

微博微信也好,小站也罢,我在翻译撰写这些内容中,自己感受到很多慰藉,也希望将它们传递给更多人。X君,木心曾说:“要将艺术当宗教一样对待。”我深以为然,并且越来越坚定地将艺术作为我的信仰。做一个艺术的传教士,这是我现在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使命。

上一篇:“鸟老师”的玩乐型创想园 下一篇:汉字:别忘了笔尖上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