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为向导

时间:2022-04-18 05:50:28

【摘要】笔者根据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写作训练的要求,发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规范的、系统的作文训练。而作文训练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也就是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

【关键词】写作 学生心理 规范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方向的指导学生将思维和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观察去获取写作的素材;通过传授学生相关的写作技巧去安排写作素材,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完成文本创作的教学活动。不难发现,作文教学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二是要传授写作技巧。而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应该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

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

心理学和文章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主要标志之一。完整的写作应包含写作素养和写作心理两大要素。作文教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怎么写”,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学生被当作消极的接受知识的贮存器,造成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必须重视学生的写作心理。而写作心理,指的是人们从事写作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在写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以及兴趣、意志、情感、注意等心理因素。其中,观察力,记忆力和想像力是写作主体的智力因素,它是写作的基础和条件;而兴趣、意志、情感、注意等是非智力因素,它是写作主体的动力系统,即动机因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3]当然其中的核心是写作动机。只有当写作者有了写作动机,对写作产生决定性的认同感,从而调动有关心理因素,形成写作的心理机制,并将思维循环往复地定向在某一写作对象上,才能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去提笔为文。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写作的主体是缺乏这种心理机制的。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一般成人与学生写作心理过程的差异,便可发现这一点。一般成人提笔写作,其心理过程是:材料认识成文。而学生的作文则不同,其过程是:命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对学生来说,只有“要我写”的硬性任务 ,而没有“我要写”的需求。这也许就是老师的作文指导难见成效的症结所在。[4]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对学生写作心理作了相应的调查,其中发现学生对不同题材的作文的喜好程度如下:

从表1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作文形式是较自由地随性抒发,这其实是最接近作文本质的。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让他们真正积累有用的写作素材;更多地展示这些真实的发自肺腑的文字,让他们真正获得写作的自信、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仔细分析一下该表,还可以发现这是符合学生的成长实际的:初一学生还保留了不少小学生的天真和幻想,他们喜欢在想像的世界里享受快乐;没有过多的事理和深入的思维,但对眼前的自然景物的观察还比较敏感;初二年级的学生开始懂得更多的事理,注重理性的情感,开始观察较熟悉、特征鲜明的人和物,正视亲情、开始寻找友情。初三带有了更多的独立意识,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可开始观察特征不外露,需要仔细、连续观察的人和物,并注重个人的独特感受。

此外,为了符合作文教学规律,我们所教授的几种体裁的作文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感受,分步骤有重点地训练。比如,初一阶段,要突出感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不断增加生活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训练初一学生的想像力;而这也决定了初一年级更适宜写景作文的教学。初二阶段,应以动态教学为主。初二年级的学生随着体内性激素的不断增加,进入了身体和思想性格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他们开始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觉察到未来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理想意识呈现,并有了较为明确的追求。所以初二年级更适宜写人记事作文的教学。初三阶段,注重理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初三的学生思想基本成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能对事实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客观看待事物,他们在写作方面有了创造和改变的意识,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方式(文学样式)的写作尝试,其别有助于初三学生写好思路清晰的议论文。当然不同命题形式的作文训练,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以达到最佳结合。

笔者调查了学生对于四种考试作文题型的喜好程度,调查结果如下:

表2证明我们可以在初一这个阶段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写作素材,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可以在初二年级学生开始理性思考、深入探究的阶段,提供材料作文的训练形式;而到初三学生思辨能力加强了,这时应适当鼓励个性思维品质的发展,半命题是一个利于训练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的命题形式。这样的安排才是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总之,教学总有它的规范,所谓“戴着镣铐跳舞”,通过规范的训练才可能有更多的自由。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几种作文形式,但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训练时机才是更合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3]赵华:《重视学生写作心理的培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11月。

[4]郑承祚:《关于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益的思考》,K12教研论文库,http://.cn/。

上一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自我建构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