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潜力调查及适宜性评价研究

时间:2022-04-18 03:14:43

土地资源潜力调查及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有效地整治与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工作过程。经济条件与技术水平的制约,造成土地资源所能提供物质资料的数量局限,导致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的深化。适宜性评价,就是针对合理地化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切实摸清土地资源对不同用途的适宜性关系,把握辖区内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性质、潜力,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提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未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右中地区(辖区)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研究,确定未来土地资源的可行利用方向,为今后合理地利用与开发、科学地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持。评价以综合指标法为主,确立辖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依次划分出各单元的宜农、宜林、宜草、宜牧的适宜性等级状况,锁定矛盾关键所在。评价过程,采用选择辖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因子,创建各评价因子的作用分值函数模型,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利用图形与数据资料创建各因子的空间属性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叠加分析,生成评价单元,明确宜农、宜林、宜草、宜牧地等各自分等的数量与空间分布。

1辖区自然概况

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部,辉腾锡勒的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45″~112°49′51″;北纬:41°6′~41°29′24″。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干旱少雨、风沙多,昼夜温差大。中心距北京西北450Km。总土地面积4.2千Km2。西南高东北低,且山地、丘陵与平原地貌同在,自北向南,半干旱草原逐渐过渡到森林灌丛草原植被规律分布。拥有灰褐土、黑钙土等4种土类,12个亚类,23个土属,80个土种。相对海拔1.7Km,农业用地占比90%,建设用地占比2%,未利用土地占比8%。水资源以黄河、黄旗海、翁公诺尔河三大水系13条河流为主,平均水产量0.8亿m2。

2辖区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GDP占比26%、第二产业占比35%、第三产业占比39%;马铃薯、胡萝卜等优势作物约占疏菜总种植总面积的九成。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完成近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率达4.8亿元,拥有2个名胜风景区。国家、省级公路近千Km。货运周转量为2万吨Km,客运周转量1.6万人Km。

3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耕地占比农业用地为22.6%,牧草地占比53.2%。林地占比较小12.8%,无法形成明显森林覆盖生态作用。潜在沙漠化土地占比18.8%,过度垦殖与和自然灾害,导致土壤肥力低下,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生态环境破坏。

4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目的

通过对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研究,把控土地资源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等级、数量和分布状况,锁定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今后改造利用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4.1综合性原则:根据土地特征与利用类型的不同,通过评价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选取适合本区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更好地为土地利用服务。

4.2主导因素原则: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选择影响大,且能揭示土地资源生产力差异的因子作为主导因素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的结构稳定。

4.3比较性原则:评价工作不仅要分析土地资源的质量,而且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特性,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确定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和指标。

4.4针对性原则: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值等要求不同。适宜程度,只有在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种类时才会有其确切的意义。

5,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主要采用参评因子确定,评价单元产生、评价方法确定、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参评因子是指对土地利用起限制作用的因素,可根据如下要求确定:

5.1针对土地用途选择起主导限制的因素;

5.2选择的因子相对稳定;

5.3应该选择可度量,能够取得的限制因素;

5.4要选择反映土地自然性状的限制因素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限制条件。

土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土地评价最小单位,由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质量与环境因素构成。辖区以1/2.5万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将所选取的各种自然因素综合叠置成最基本单元。

6评价方法的选择

以景观生态法和土地系统分析法为基础,应用限制因素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根据农、林、牧各业对土地的要求,做出适宜性评价。

6.1景观生态法,将土地作为一个功能整体,综合分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确定不同的土地单位。6.1.1景观综合,将景观作为一个区域动态结构系统,诊断与动态划分确定生态类型,掌握自然与人为结构,分析可提供的潜在能力,进行生态分类,并对利用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为合理利用提供依据。6.1.2景观过程分析就是用动态与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土地,是成分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与评价过程,是土地内部的综合功能,可引导土地系统的变化,兴利避害,保持生态平衡。

6.2土地系统分析法:是通过综合分析各种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数据,判别不同土地单元进行土地分类和评价。从整体的观念出发,定性和定量地描述土地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研究土地的逻辑工具和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

6.3限制因素法: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的最低要求,依据各评价因素对各类土地适宜性和限制程度分别定出临界指标,并把指标最低的因素作为确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指标。在实际评价中,对每一评价单元用参评因素的临界指标逐一筛选,按照农用地优先,然后林、牧用地的原则,逐一评出每个单元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并评出适宜等级。一个因素制约,其它条件再好也难以发挥作用。

6.4综合指数法:任何土地都对用途有适宜与不适宜两种基本状况。将这两种基本状况编制成1~0数字化序列,1代表最适,0代表不适,即(1,0)。再将构成土地适宜性和生产能力各因素按相关标准,在1~0之间取恰当的点位,并叠加各种因素取值,获得最终综合判断指标来判定土地适宜程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P:单元综合指数;N:参评因素个数;Xmin:各因素中指数最小值;Xi:各评价因素的指数值。

式1

7土地评价系统的建立

根据《土地评价纲要》,针对辖区农林牧用地结构,以及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确立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系统。

《土地评价纲要》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颁布,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级。纲:指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适宜性。即现状适宜性中的宜农、宜林、宜牧和潜在适宜性中的后备农纲和后备宜林纲。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可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地三级。一级:高度适宜。无限制或微限制,经济效益好,能永续利用。二级:中等适宜,效益一般,利用不当会引起土地退化。三级:勉强适宜,对用途有严重限制;效益差,易造成土地退化。亚级:适宜性亚级指限制性。一般选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林、牧用地不作限制性分析。单元:土地资源评价的最基本单位。“亚级”内所有单元具有“级”水平的相同适宜性和“亚级”水平的相似限制性种类。单元数量不限。

8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土地资源适宜性临界指标和宜农、宜林、宜牧地适宜性分级评价指标。

8.1土地资源适宜性临界指标是确定土地资源适宜纲,即土地对指定用途是否适宜的指标,根据临界指标可确定宜农地、宜林地和宜牧地。通过下表可知,尽管农、林、牧业对土地的要求不同,所选择的指标也稍有差异,但在同一适宜纲内的评价因素及诊断指标是一致的。

表1: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及临界指标

土地适宜类

因素 临界指标 宜农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 宜牧土地类

气候 〉100C积温(0C) 〉2000 / /

降水量〉250(ml) 〉250 〉200 〈=200

地貌 地貌类型 非山地与洼地 非沼泽洼地 非难利用土地

土壤条件 表土质地 非砂,砾质 / /

有机土层厚度(cm) 〉20.0 〉25.0 〉10.0

有机质含量(%) 〉0.5 / /

PH值 〉4.5或〈8.5 〈8.5 /

含盐量(%) 〈0.5 〈0.5 〈1.0

其他 侵蚀状况 轻度或中度 极强度 强度

8.2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是反映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每一参评因素的指标均对应一个指数。参评因素的指数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求得,即从单因素出发把该因素与土地质量高低的关系用1~0之间连续值中某一数值来表示。各因素与土地质量的关系有戒下型分布曲线(积温、降水量、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和戒上型分布曲线(坡度等)构成。

图1:戒上型分布曲线图2:戒下型分布曲线

具有戒上型分布曲线关系的因素在评价中采用下述公式:

1式2

式3

0式4

该式中,:第i个因素的指数;:观测值;:指标下限;:指标上限。

具有戒下型分布曲线关系的因素在评价中采用下述公式:

0式5

式6

1式7

上式可得出农林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2、表3)。依据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指标,应用下述公式求得综合指数,对照表4,表5即可确定农林用地适宜性等级。

表2:宜农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及指标

指 数

因 素 指 标 1 0.7 0.4 0.1

气 候 〉100C积温(0C) 〉3000 3000~2500 2500~2200 〈200

有效土层厚度(cm) 〉60 60~40 40~20 〈200

土 壤 表层土壤

质地 中壤 轻壤/砂壤/轻粘 重壤/重粘/砂土 砂质/石质/砾石

有机质(%) 〉3 3~1 1~0.5 〈0.5

盐碱化程度 轻 中 重 盐土

侵蚀状况 无或轻 轻 中 重

社会经济条件 灌溉条件 保证 基本保证 无保证 无保证

表3:宜林地适宜性分级指标及指数

指数

因素 指标 1 0.7 0.4 0.1

地貌 类型 平坦地形 起伏地形 丘陵地形 山地

气候 降水量(mm) 〉250 250~200 200~150 〈150

土壤条件 土壤类型 灰色草甸图 盐碱草甸土 淡栗钙土 盐碱土

土壤盐碱化 无或微 轻 中 重或盐土

表4:宜农地分级综合指数表 表5:宜林地分级综合指数表

分级 Ⅰ Ⅱ Ⅲ 分级 Ⅰ Ⅱ Ⅲ

综合指数范围 >0.8 0.8~0.5 0.8 0.8~0.5

辖区内天然草地普遍草度较差,部分人工草地产草量较高,因此可评价人工草地为II级宜牧地,天然草地为Ⅲ级宜牧地。

9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种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性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果。9.1宜农土地资源:辖区耕地占比较小,另受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等的限制,农业产量偏低,勉强适宜或不适宜,不宜再增加耕地数量。对现有的耕地,应选择耐寒、耐旱的作物品种,合理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由于后备宜农土地资源少,因此,农业规模不可逾越目前现状,不宜扩大耕地面积。9.2宜林地资源:辖区林业用地因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加之有钙积层限制,林业生产受到局限,成活率、保存率很低。应在确保成活率上下功夫。a推荐主要技术措施方案:(1)选择耐寒耐旱乔灌木树种;(2)在有钙积层分布地区要设法打破钙积层;(3)在造林技术上,采用戳干造林、设置挡风篱笆等措施,减少苗木的水分损失。b后备宜林地:(1)城区四周绿化及耕地周围的农田防护林以乔木为主,可用以防风,改善环境条件。(2)在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可营造一些灌木放牧林,可减少牧场负荷增加载畜量。c宜牧地资源:宜牧土地资源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产草量低,草质差,加之不合理利用,草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推荐提高草场质量增加牧业收入方案:(1)对现有草地进行规模改良,逐步实现半人工草场的人工草场过度;(2)改善放牧制度,变散养为舍养轮牧;(3) 引进良种改良畜群结构,提高家畜质量;(4)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商品率。

10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议

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制约着农林牧业生产和发展,且a辖区属水资源贫乏区,这不仅是农林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是生活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在节约用水和开辟新水源上多下功夫,以确保适宜性的升级。b加强土地管理,加大依法保护土地宣传力度,增强土地使用法制观念,坚决制止乱占滥用土地和乱挖、掏矿现象,保护土地与矿产资源。c选择地形平坦,土层较厚,肥力较高,土壤结构性好、有拦蓄洪水进行引灌的土地优化种植结构。耕地实施草田轮作,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粮食单产。d林业生产受立地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不宜过快,应以(1)四旁绿化;(2)有拦蓄洪水浇灌环境营造人工林;(3)适当种植灌木,以提高草场产草量。10.1合理利用天然牧草地,改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有计划地进行舍养轮牧,发挥暖季畜牧优势,加快富群周转,提高商品率。10.2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近、中、远期效益兼顾,农、林、牧业相适应的维度空间进行总体规划,形成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统筹兼顾的立体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2.乌兰察布市右中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乌兰察布市右中地区土地供需分析研究

4.乌兰察布市右中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及说明

5.乌兰察布市右中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6.2008年乌兰察布市右中地区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7.《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傅伯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8.《土地资源学》梁学庆,科学出版社,2006。

9.《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倪绍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中美规范抗震设计思路比较 下一篇:探讨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