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时间:2022-04-18 02:13:13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在平时的评课活动中发现,评价一节课怎么样的标准,往往侧重于本节课是否“活”,这里的“活”更有气氛活跃的意味。不可否认,良好的课堂氛围的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好课的标准还要体现一个“实”字,学生实实在在有所思、有所想,从而在一节课中学到知识、方法,提高自己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及思考的机会,在这儿称为课堂中的“静”。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的效果犹如国画写意中的物与留白。“动”能提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静”能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动”为“静”做准备,“静”则是“动”的延伸、沉淀和消化、吸收。充分运用“动”与“静”,就能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一节课中,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静”呢?如何做到“动”与“静”的灵活运用呢?下面将结合笔者平时上课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课堂中的“动”与“静”

(一)课堂教学中的“静”

1.课堂中学生讨论之前需要“静”。在物理课教学中,常用导学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一节课中的基础知识中不会的问题。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因为自学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自学不充分,那么,接下来的小组交流和展示就没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重要性更甚于小组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因而平时物理教学中的每一节课,导入新课后,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前,先让学生自己看2~3分钟,找出不会的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效果会比较好。因为,学生搜索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即使有时学生提前预习过导学案,但讨论前的2~3分钟也可以让学生对不会的问题进行归纳,在此前提下再进行讨论交流时,就会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提高物理课的课堂效率。

2.教师追问后需要片刻的“静”。在平时的物理课堂中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当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急着回答,结果往往正确率不高。我就想法让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停顿几十秒,再回答,提高正确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认真、细心、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中的失误率。

例如,在上一次习题反馈课时,有这样一道题:当一个气球下面吊一个物体,浸在水中,如图所示,当向杯中加水时,会发生――――――――现象。当学生展示完后,我适时地追问:“如果气球换成一个塑料球,则会发生――――――――现象。

我刚一说完,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便脱口而出:同样下沉。这立刻引起其他同学的随声附和,但也有部分学生陷入深思之中,在思考片刻之后,有的提出反对意见,并作了精彩展示,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同时也使一些不细心思考的同学后悔不已,我借机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品质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3.处理物理课中的重难点后需要片刻的“静”。重难点往往是一节课中学生不容易理解消化的内容,如果处理完后,立即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夹生现象,跟不上下面的学习进度和思维。而此时片刻的“静”,往往可以给学生反思消化知识点的空间,同时老师还可以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4.物理课堂达标测评时需要“静”。对于平时的物理达标测评,要求学生将其当成考试。但在很多时候,往往一让学生做题,特别是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学生就开始问。结果是达标测评题变成了练习题,学生养不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达标测评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进行物理达标测评时一定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完成。

5. 处理课堂纪律后需要片刻的“静”。在一次课堂中的点评环节,忽然发现有个学生不注意听,我戛然而止,片刻的寂静使他马上回过神来,觉得不好意思,涨红了脸,同时更引起了其他同学的警觉,起到了极好的警示作用,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以后我就常采用这种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的“动”

1.学生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时需要“动”。如:小组间的讨论、展示、补充、点评等。通过这种“兵教兵”“兵练兵”的活动,使学生之间可用相近的思维去交流、碰撞,学生接受知识也相对容易些。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大面积的展示,还可以使问题前置,在学习活动中就把物理课中重点、难点、易错点解决掉,从而使课堂效果好起来。

2.强化物理知识点时,可通过齐读的方式,使学生“动”起来。当发现学生出现学习疲劳时,可让学生齐读物理知识点。既能起到强化物理知识点的作用,还可调动一些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需要“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察言观色,把握全局。当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不理解或答错或答不上来时,就需要通过讨论,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从而加以解决。而这时,一般老师常用的方式就是采用引导、诱导的方式,或干脆直接说出答案,这样就让学生失去了一次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

例如:当学习了摩擦力后,一位学生提出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我及时追问道:真的吗?大部分学生面露疑惑。于是,我让学生经过片刻的思考后,就让学生亲身感受了一下人走路时受到的摩擦力。学生愉快地探究起来,并在探究中逐渐露出豁然开朗的表情和兴奋的笑容。相信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采取的措施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静”容易,“动”起来较难,更难的是收放自如。一节课的“活”要活而有度,乱而有序。犹如散文一样,形散而神聚,聚在目标,聚在主线。要想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实现动与静相结合,还要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的调控要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老师的作用就是一个调度员,一个列车长,而学生就是一节节列车。不管一节课学生学习得多激烈,教师都要巧妙地控制课堂的走向,绝不能偏离目标,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物理课堂上就要以物理导学案为主线,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注重知识梯度,以此保证课堂的进程如约完成。

2.要有完善的小组评价机制来保证。如果说小组合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车组的话,那么,小组评价制度就是动车组的轨道。在物理课中,要坚持“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课堂上考核评价的对象是整个学习小组,学生个体的荣耀就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每节物理课我都要对每位同学和学习小组从导学案的预习、板书、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及达标测评等方面及时进行评价,每一阶段还及时总结、表扬、反思。我还要睁大眼睛发现学生的长处,眯缝眼睛看学生的短处,我对学生的评价重在激励,宽容他们的错误,不让学生在回答、解决问题时因怕出错而避答。我坚信:学生学的就是目前不会的内容,出错或不会都是很正常的。出错就是最好的资源,它可以让问题前置。因此,当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或不会时,我都会用真诚的态度鼓励他们去解决,赏识他们取得的每一次微小的成功。

3.要约定一些规则。(1)大号组让小号组,小号让大号。在物理课堂上常出现无人答、抢答、精英式展示等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组内展示就规定:(本人采用的是一组8人)6号展示好是10分,6号以上同学展示每增加1号加1分;同样,6号以下的学生每减1号减1分。因为,层次不同的学生展示的质量是不同的,大号学生展示时,每次只要有优点和进步就要及时表扬与鼓励,不能用优生的标准去评价。当班内学生点评时:以本组学生优先,其他组实行大号组让小号组。经过这样的约定,大大减少了精英式展示、肤浅展示,保证了课堂状态不失控、不熄火。(2)手势。物理课堂教学中还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讨论交流时间到时,学生往往还在进行热烈的交流,想让他们静下来,此时声音对学生来说,起效甚微。因此就要通过暂停手势让学生很快安静下来。经过对学生的长期训练,就能达到战场上“敲鼓猛进,鸣锣则退”的效果,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实现物理课堂中的“动”与“静”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科、每课、每班学生的特点,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动”与“静”的形式,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努力使课堂回归自然,从而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试析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全流程节能降耗优化运... 下一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