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大语文观浅谈

时间:2022-04-17 10:10:05

“课程标准”大语文观浅谈

【摘要】“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大语文观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给小语教改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使老师们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下面,我从“课程标准”的大语文观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学科特点的揭示,折射大语文思想

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课程标准”作了清楚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尽管语句简洁,但意蕴深刻。

首先,我们所学的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它。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非学者、书生研究的专利。它的运用与发展,也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同时,语文又不同于一般性的工具,它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上来看,“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正是抓住了语文学科本质特性,折射出大语文思想。

其次,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说得好,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把语文学习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之中。只有树立大语文思想,才可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语文。

2 课程目标的构建,体现大语文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对于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作了进一步阐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体会到,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大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广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这一目标,单靠课堂上读语文书、做练习卷是肯定不行的,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的素养。

3 学习方式的倡导,突出大语文思想

“课程标准”极其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和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扣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同时,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4 课程资源的开发,弘扬大语文思想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大力弘扬大语文的思想,它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刘恩德,于正朝,《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12期

[2]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实验介绍,杨德伦,《小学教学参考》,1999年03期,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

[3]素质教育与大语文教育观,伊漪,《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宁德师专中文系

[4]大语文教育下的德育途径,董荣耀,《湖南教育》,2002年15期

上一篇:浅谈二元一次方程组中部分难题的解题技巧 下一篇:小议英语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