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4-17 09:38:41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摘要】在大力推行新的教学理念教育的今天,在国家教委倡导的“新的课程标准”工作指导下,社会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呼声也此起彼伏,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能扎实地掌握知识,又能有效地增长才智呢?我认为,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做到“既贯彻新课标的实施,又育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从事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摸索出了一套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那就是要让“读、划、想、说”四个轮子都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审题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前提,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保证。所以,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审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注重读题,了解题意。

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先初读,目的是让学生初步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讲的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轻声读或默读,疏通语句,弄清重点词语,初步了解题目内容。再细读,在初读的基础上,轻声读或朗读题目,分清题目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细读后能简单地复述题目的情节。如“小刚家养鹅5只,养的鸭的只数是鹅的3倍,养的鸡的只数等于养的鹅和鸭的总数。小刚家养鸡多少只?学生可用“鹅5只,鸭是鹅的3倍,鸡是鹅、鸭的总数”来叙述题意。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有些应用题叙述的事实往往给学生带来解题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题目的情节创设情景,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促进思维发展,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二、划线记点,加强感知。

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划出题目的条件问题,点出关键性的词语,这是前一步的继续,是学生对题目掌握的感知过程。

小学生的注意范围大小,不仅受知识经验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注意的对象具有狭隘性。也就是说,学生记住应用题的条件、问题、情节的范围是有限的,往往只记住部分条件就忙于思考,因而作出错误解答,尤其是记忆力较差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有一捆电线长185米,第一次用去65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五分之三,还剩下多少米?”有少数学生稍不注意列式为:180减去65的差,再减去180乘以五分之三的积。分析原因是学生只注意记住题目中的部分条件,而忽视了关键性的词语“余下”的意思和作用。

划条件、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颜色的笔和统一的符号来表示,直线表示条件,曲线表示关键性的词语等,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划线记点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关键性的词语做必要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题意进一步获得感知。

三、边读边想,拓宽思路。

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一是思考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联想可求的问题是什么?(既间接条件);二是思考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联想到一个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如:“已经读了三天,每天读24页”想到:“已读了多少页?”如:“实际每天烧煤比原计划节约了五分之三吨”想到:“原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吨?实际每天烧煤多少吨?”如:“一瓶油,第一次用去0.5千克,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五分之三,还剩下0.2千克,这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要想到:“把余下的部分看作‘单位1’用去的是这个‘单位1’的五分之三,剩下的是这个‘单位1’的五分之二。要求这个‘单位1’是多少?应该用剩下的实际数字除以它所对应的分率五分之二,就能求出余下的部分是多少。求出了余下的重量就能求出原来这瓶油的重量。还可以从应用题的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思考,与过去已学过的应用题进行类比。如:看到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要联想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四、读划想说,和谐转动。

在读、划、想的前提下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要给予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机会。经过充分的感知,丰富的联想,加之旧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在脑海里寻找隐蔽的数量关系,摸索、选择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此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既使所说的不是最佳的方法,也要积极鼓励,使他们大胆发散思维,然后通过比较,让他们多中求好,好中求优,从而正确地解答。

学生掌握了审题的方法,养成了审题的习惯,仿佛是一部四个轮子和谐转动的车子,学生从“读、划、想、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提高表像概括性,充分感知,积得表象,发展形像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思维是在知识的领会与掌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生思维的发展要依靠他们自身的需求与参与,所以,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促使他们养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下一篇:“有感情地朗读”该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