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观深处呈现

时间:2022-04-17 05:51:41

在景观深处呈现

如果清点一下这位诗人的作品,会得出非常有趣的结论。这位诗人非常擅长给读者提供自然风景的清新乐趣,其笔端经常会出现河流、戈壁、沙漠、胡杨、雪山,如果是秋天,还会有成熟的苹果、葡萄、蒲公英和桃花等,都是新疆常见的景观。

姚永明出身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因为建筑工地的搬迁,他早年的生活“没有根,就像浮萍一样”,从伊犁河谷到昆仑山脚下,从草原到戈壁,从沙漠到绿洲,“人像鸟一样”,四处迁徙。童年的孤独深深烙入他的印记中,随同烙入的还有新疆丰富的自然景观。

柳絮和鹅毛

琴弓上纷纷扬扬的

金属的碎片

北方的小号

十二个节气中的大雪

扑面的玉色蝴蝶

白雪公主

七个小矮人

银子作蜡

童话点灯

(《大雪》节选)

这些景观有时候长时期在诗人眼前驻足,有时候一掠而过。风被感受为孤独的,冬日的雪充满温情,沙漠让诗人有了几多金色的幻想,四季的变化如此莫测并充满欢喜和忧郁。我们不难想像出一位在新疆广袤地域间老是东张西望地探寻、被那些景观感动的敏感少年的形象。

他经常停下来,对一朵野花或是一块石头出神,走出了玩伴和大人的视线。遥远的童年记忆成了诗人为感受现实或时光而不断变幻的一面镜子,即使到了成熟之年,当他坐在桌旁拿起笔或敲动键盘时,仿佛就面向田野俯下了身子,这谦卑、安静的剪影就是姚永明写作的象征形象。

姚永明对景观形象的把握能力让人惊叹。在他的诗行里,一个有着斑斓五色、视角多变、气息生动而触手可及的世界在蓬勃地层开。在那里,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他偶尔经过的小站、一场冬雪、一道晨光与晚霞、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都成了诗人回忆里无法忘却的经验与形象。

一位著名画家说过,艺术作品的最高水准就是清晰的轮廓,不管是什么艺术作品,它与外在物的界限和隔离越清楚,这样的作品就越是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在我看来,姚永明的诗就是具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一轮升起的月亮/飞翔的羽毛

洒落遍地桂花/把沙漠变成

黄澄澄的海洋

(《沙漠之夜》节选)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现代性的无止境追求已驱使当代汉语诗歌在题材上片面地集中于城市生活。在当代诗歌把现代性片面化为城市题材的压倒性倾向中,姚永明作为一位大地和景观歌手就显得非常独特。

其实写城市未必就现代,写景观也未必就与现代性无缘。作为写景观而兼具现代性的成功例子,姚永明的诗歌创作或许就在于为当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范式。这种范式,概要地说就是诗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在何种境遇中,都虔诚地直面眼前的风景,把光明置于黑暗的背景中,在月夜里捕捉玉的圆润色彩,此举反而增加了景观的亮度。

你给了我血、肉、骨骼

你给了我铁、钙、思想

你给了原的壮美

给了我大漠的粗犷

给了我高山的巍峨

给了我大河的浩荡

你把什么都给了我呵

呵 新疆

(《新疆之春》节选)

《新疆之春》是姚永明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在这里,景观已成为一种自然的参照物,诗人和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的景观美。这种写作方式是顺其自然地从真实生活中来而且会滋补于生活的。

因工作关系,姚永明经常在新疆的两大沙漠间穿梭,在时间的断面上,他目睹了绿洲的诞生。然而,他更加关注的是创造绿洲并在绿洲上生活的人,那是一种鲜活的景观,这样的景观让他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而他则将这种震撼演绎成诗行。

他们说庄稼要有水,于是平地起高丘

大漠深处,戈壁深处

有了一座座碧波荡漾的海子

……

他们说树上还要有果,于是

十万树苹果照亮伊犁河谷

十万树梨花绽放巴音郭楞

(《屯垦戍边:一部多重奏史诗》节选)

《屯垦戍边:一部多重奏史诗》是姚永明兵团情感的一次最强烈的宣泄。疆内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在反映兵团生活的诗歌创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姚永明个人对这首诗也极为偏爱。他生在兵团这块沃土,在这里成长、工作、生活,在许多场合他更愿意称自己是“兵团的诗人”,这是姚永明诗歌创作中的另一种景观。

因为城市生活的荒诞我们才听到诗人对景观的赞美,因为现实的痛苦我们才看到诗人对童年世界的美好回忆。记忆在这里成为重组现实的模板,是事物最终的趋向。其实诗人所写根本不是记忆中的景观,而是将现实努力构成一幅意识的图像。这项艰苦的语言转化工作把生活的粗糙磨砺成一道精美独特的风景。

这时候,姚永明已经走出了自然的景观,走向了景观深处,他的诗歌更多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指向。

上一篇:情牵“摇把子电话” 下一篇: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