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非洲,把握机遇期,立足软实力

时间:2022-04-17 05:09:05

[摘要]“走向非洲”是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大格局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中非之间在经济结构上存在高度互补性。中非经贸合作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走向非洲的过程中,也凸显了我国软实力的不足。伴随国内经济的转型,转变观念,强化法治,通过把握住机遇期和提升软实力,才能立足于非洲,使“新殖民主义”不攻自破。

[关键词]走向非洲;互补性;机遇期;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014-02

[作者简介]蔡德林(1957-),男,辽宁大连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制度经济学。当后的首次出访选择了非洲,这次访问不仅是对中非传统友谊和长期合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国家将面临新一轮博弈的一种选择。同时也明确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奠定了我国“走向非洲”战略的新起点。

一、走向非洲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非洲大陆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北非一些国家在“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下,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或分裂。其次是我国在非洲的工作人员频繁遭到绑架劫持。同时,面对中非合作所取得的成就,一些西方国家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论调也不绝于耳。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引发了人们的忧虑和思考。

走向非洲是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从目前的世界格局来看,原有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已经率先制定了游戏规则,划定了势力范围,留给新兴国家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从近代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通过技术、资源和市场三位一体的经济要素组合和军事实力的保驾护航相结合实现的。其中,技术一般来自国内,而资源和市场则往往要依靠国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要素的专业化国际分工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经济腾飞是通过国内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来实现的。同时也就决定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发展空间。中国强调和平崛起,这和以往大国崛起的本质不同。和平崛起的实质是遵循市场逻辑,而不是采用强盗逻辑。从发展阶段来看,新兴大国的崛起有着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但也存在着资源和市场方面的后发劣势。资源日渐枯竭,市场基本饱和,而新兴国家又缺乏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世界经济,开辟新市场的能力。从崛起方式来看,遵循市场逻辑比遵循强盗逻辑不仅成本要高很多,更重要的是不掌握国际规则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将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市场开辟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甚至只能“避重就轻”,其成本和风险可想而知。

当今的国际秩序,无论是政治、经济、贸易、金融、军事、外交等都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主导。全球的区域经济格局、贸易通道、战略要冲等基本上都被美国所控制。长期以来,非洲大陆成为“世界资源之战”的主战场之一。然而,随着1993年的“黑鹰坠落”, 克林顿总统宣布美国单方面从索马里撤军,从此远离非洲。因此,目前只有远离欧美的控制,非洲才能依托丰富的资源,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非洲的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没有摆脱“贫困陷阱”,政权不稳,内战频发,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国外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因此,非洲为新兴国家提供了发展空间,对中国来说是继“9.11”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之后的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同时,非洲国家需要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得到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以资源换发展”实现经济的腾飞。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符合中非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可持续的,走向非洲将是一个长期战略。

二、走向非洲是促进中非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并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和非洲经贸关系的互补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大。这不仅基于中非之间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友谊,还基于中国和非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结构之间的高度互补性。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基本上处于同一梯队。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与非洲拉开了距离。目前,非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力求走出“贫困陷阱”实现起飞的关键阶段,渴望着资金和技术的全面支持和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而中国正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变,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的崛起,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释放过剩的产能,同时也需要弥补资源的不足。金融危机使欧美经济体债务缠身,财政紧缩,复苏乏力,自顾不暇。由主张贸易自由化演变为贸易保护主义,并热衷于搞欧美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意图摆脱WTO,建立一个高标准的FTA,排挤中国和非洲。这对中非双方来说都将是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无形之中使得中非经济结构实现了天然的“无缝对接”。非洲专家普遍认为,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的发展是中国的机遇,中国的发展也是非洲的机遇。十几年的中非合作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自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举办以来,本着平等磋商、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和宗旨,中非经贸合作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贸易领域,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984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有数据表明,中非经贸关系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0%。

二是在投资领域,至2012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近200亿美元,仅2012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就达29亿美元。其项目遍及非洲50个国家,而在10年前还不到5亿美元。能矿、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继续保持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

三是在承包工程领域,目前,非洲是中国企业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2012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就超过38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1/3。

三、走向非洲应立足于软实力

在经济实力上,中国比非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法治观念等方面,中国并不比非洲有优势。非洲曾是殖民主义者的乐园,但殖民主义者也给非洲留下了法治观念和法律制度,非洲各国的法制是比较健全的。中国通过对非洲的贸易、投资、贷款、援助等,使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中国企业在非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各种制约和风险在增加,安全形势严峻。其原因尽管许多方面来自于非洲本身和外界的干扰,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勇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在非洲的长期发展战略。

据在非洲工作多年的人员介绍,中国企业为非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人的许多优良品质也得到了非洲人的认可。但在软实力方面的不足使我们的硬实力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善于依法行事。在非洲,有的中国企业主无视当地的法律,雇工不签合同,不交纳各种保险,不遵守最低保障工资标准,不按照法律程序解雇员工等。二是不遵守国际竞争规则。塞内加尔有个污水处理项目招标,中国人的报价还不到法国人的1/3。三是不团结。中国人把欧美人挤出非洲市场后,再互相压低价格,进行内斗,结果两败俱伤。四是不遵守当地市场准入制度和劳工、移民法规。非洲经济欠发达,劳动力供给充足,他们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需要外国企业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然而,还是有一些中国商人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到非洲,摆地摊,开“黑店”,被认为是抢当地人的饭碗。五是忽视品牌和产品质量。在非洲,中国商店大多不成规模,中国商品虽价格低廉,但质量口碑不佳,在非洲叫得响的品牌很少。

客观来看,与中国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和无私的援助相比,存在一些问题仍瑕不掩瑜。但从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和面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软实力的输出显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尤其在冷战后,单凭硬实力参与国际事务已经成为历史。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就是在比较和总结了美国在不同时期使用“软实力”和“硬实力”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如今的美国外交不仅强调“软实力”,还进一步提出了“巧实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硬实力的比拼,而更多体现为软实力的较量。

软实力的影响在国外,形成在国内。金融危机正在倒逼发达国家进行结构调整,虽需时日,一旦复苏,将会呈现新一轮的竞争格局。国内的转型和发展也将从粗放走向集约,摒弃转型期的一些变异的观念和不规范的行为方式,强化法治,完善市场是当务之急,必经之路,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要求。切不可仅凭硬实力,甚至以暴发户的心态走向非洲。软实力着力点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依赖于企业及个人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表现。也只有通过软实力的提升,才能立足于非洲,使“新殖民主义”不攻自破。

上一篇:福建茶叶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下一篇:鞍山市利用外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