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储蓄投资理论与储蓄投资恒等之争

时间:2022-04-17 05:05:21

论储蓄投资理论与储蓄投资恒等之争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统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关于储蓄和投资关系的阐述都采用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式。该等式指出,在宏观经济中,储蓄与投资是恒等的。但是在讨论有效需求时,有的经济学家则在讨论储蓄小于或大于投资的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减。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储蓄投资恒等,而有的经济学家却在分析储蓄与投资不等时的情况呢?储蓄与投资有没有绝对的数量关系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尤其在凯恩斯提出储蓄投资恒等理论后,经济学家的观点各不相同。勒纳、庇古、斯图尔特和克莱因等赞成这一观点;霍特里、罗伯逊、希克斯和俄林等人反对;汉森、罗宾逊和阿克利等人则是折中派,认为储蓄与投资的“恒等说”和“不等说”都是对的,因为在储蓄投资理论中,任何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储蓄和投资下定义。要围绕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就需要首先对储蓄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本文主要对既存的储蓄投资理论进行回顾总结。本文的回顾从维克塞尔最早提出的储蓄投资理论开始,到对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及其重新建立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的回顾,并简要介绍让・里瓦尔在其专著中相关的分析。本文还将简述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所引起的储蓄投资是否恒等的争论。

二、维克塞尔的储蓄投资理论

维克塞尔是第一个把储蓄与投资相联系的人,他的储蓄投资理论把洛桑学派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同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相结合,把储蓄作为借贷资本的供给,投资作为借贷资本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储蓄等于投资为核心的货币均衡方法。

维克塞尔严格地区分了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他指出,所谓货币利率,又称银行利率,是指以货币形式来表现的借贷资本的利率,决定于银行部门。货币利率是由资本家或银行按自己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制订并由现实市场来实现的,因此,又称为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

在现实经济中还存在一种与货币利率对应的自然利率,就像社会中货币与实物商品对应一样。维克塞尔指出,自然利率就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预期收益率,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他同时指出,自然利率虽然产生于生产过程,但却需要随资本供求关系即市场上储蓄和投资这一对对立力量的变动而变动。当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边际生产力或正常利率便是自然利率。所以,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的完整概念是:假定在没有货币参加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的储蓄与需求相一致从而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

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时,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便处于均衡状态。这时生产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从而价格水平稳定不变。因此,这时的货币是中性的,它既不会使价格上涨,也不会使价格下落。

维克塞尔进一步发展了庞巴维克的积累过程理论,并以货币均衡为基础进行分析。他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只有在经济均衡实现时,货币才保持中立。在该理论体系中,通常情况下储蓄与投资是不相等的,只有在经济均衡时二者才相等。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关系决定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银行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货币利率从而改变储蓄量,同时被改变的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之差改变价格,从而通过价格变化来调节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如果银行系统通过调整货币利率,使之高于自然利率,则这一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从而形成生产萎缩物价下降、经济下降的累积过程。

因此,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只有当银行系统通过调节货币利率使储蓄与投资相等时,经济才会处于均衡状态,物价也会保持稳定。如果储蓄与投资不相等且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就会形成经济积累性扩张(竞相投资);反之,则形成经济积累性收缩。维克塞尔通过累积过程理论,指出了货币数量变动通过利率而对实际经济活动和价格产生影响。

三、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

1.凯恩斯早期的储蓄投资理论

凯恩斯借鉴了维克塞尔的储蓄投资理论,并在其著作《货币论》中加以阐述。他首先分别给收入、利润、储蓄和投资做如下定义:

凯恩斯认为收入是生产要素的报酬,也就是生产成本。而社会实际销售收入则包括如下项目:①付与雇员的薪水或工资,②企业家利润(因为企业家本身也是生产要素),③资本的利息,④垄断的利得、租金等等。利润是本期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实际销售收入之间的差额,是收入减去①、③、④后的部分,即企业家利润。所以利润不是上述定义下的收入的一部分。

对于储蓄,凯恩斯认为,储蓄是个人货币收入和他的本期消费支出的总差额。于是结合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利润既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也不是社会储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等式更清楚地看到储蓄和利润的关系。

国民总产品-收入=利润

将等式左端变形可得:

(国民总产品-支出)-(收入一支出)=利润

即:社会财富增值-储蓄总额=利润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财富的增量等于储蓄加利润。

凯恩斯定义投资为“企业家的活动,其内容是发起或维持某种生产过程,或是保持流动资本等积极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正是用财富的净增量来衡量的”。于是结合前面关于储蓄和利润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社会财富增值=投资=储蓄+利润

因此,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二者是不相等的,其差额是利润,并以此建立了他的货币经济理论的新体系。同时他指出,央行可以通过对货币数量的调节,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使储蓄与投资相等,以此消除利润,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均衡。

2.凯恩斯的储蓄与投资恒等理论

19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也使经济政策的重心由物价稳定转移到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重新建立了储蓄投资恒等理论,采用收入分析的新方法,倡导投资决定储蓄的新储蓄投资理论,用以挽救经济危机。

凯恩斯重新定义了收入、净收入、储蓄、投资的含义。他认为收入是本期所销售的产品价值(A)减去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使用者成本(U)与要素成本(F)的和。从全社会考虑,由于社会其他人的收入与生产商的要素成本(F)相等,所以全社会的收入就是A-U。为了定义净收入,凯恩斯给出了补充成本(V)的概念,即预期折旧超过使用者成本的部分。因此,净收入就等于收入减去补充成本,即A―u―V。

关于储蓄的定义,凯恩斯认为储蓄是收入超出消费支出的那部分。对于消费,凯恩斯认为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支出是在该时期中卖给消费者的物品价值,即(A―A1),其中A是一定时期的总销量,A1是生产商之间购买量。而且由上面对收入的定义可

知,收入=A-U。

于是,储蓄=收入消费=(A-u)-6(A-A1)=A1-U。

另一方面,现行投资是生产商现行的生产活动(即使用者成本u)和消费活动(即资本设备的购买A1)对资本设备造成的递增价值,即(A1-U)。净投资则需要再减去补充成本V,即A1-U-V。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储蓄=A1-U=投资。

简言之,收入等于现期产量价值,现期投资等于没有用于消费的现期产量,而储蓄又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那部分。于是: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四、储蓄投资恒等之争

凯恩斯提出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非均衡价格状态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二,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如何相等;第三,存在现金窖藏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四,存在消费支出落后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五,存在预期分析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针对上述五个方面,我们将逐一加以论述。

1.关于在非均衡状态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正如前面所论述过的,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是指经济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的情况。但是,现实中的经济很少处于均衡状态,是不断波动的。那么此时的储蓄投资是否恒等呢?对此,斯图尔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水平之上的,如果二者不在均衡经济环境中则任何国民收入的水平都不能持久,它将会一直变动直到家庭需要的储蓄量等于企业家需要的投资量的水平为止。在此水平,全部经济在均衡中――储蓄或投资将不再进一步变动。

2.关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对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问题,凯恩斯认为,银行的信用创造增加了投资,从而增加了收入,新的收入被分配于储蓄和消费,其结果是企业家实现了举债增加投资的目的,并且由收入增加所产生的储蓄使这个投资速度总是不会大于公众所决定的储蓄速度。因此,从整个过程来看,储蓄与投资是相对应的,也是相等的。

不过如上文所述,凯恩斯定义的储蓄与投资都是时点概念,指的是同一时点的储蓄与投资相等。在上面信用创造情况下,凯恩斯所分析的投资是本期发生的,而收入和储蓄的增加则需要在下一期实现。也就是说,储蓄与投资两者发生的时期不同,这与凯恩斯定义的同一时期的储蓄投资恒等相矛盾。

3.关于存在现金窖藏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邓映翎在《西方储蓄理论》中提到一种解释,认为如果出现窖藏,至少发生两种情况:第一,由于一部分储蓄被窖藏使投资减少,原来可以出售的生产资料积压为库存,形成存货投资,最终储蓄与投资相等。第二,由于一部分原来用于消费的收入被窖藏,降低了消费需求,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影响了投资行为。二者的减少程度相等,结果总的储蓄与投资仍然相等。这一说法从价格变化影响收入角度出发,提出收入的减少使储蓄和投资减少并且幅度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并且储蓄并不是收入的线性函数,因此无法直接肯定储蓄与投资的增减程度相等。

4.关于存在支出落后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罗伯逊指出,收入和支出是有时滞的,因此应该用时期概念定义储蓄和投资。他认为,今天的可支配收入是昨天赚得的收入,今天赚得的收入是明天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当天的收入只能在第二天使用。今天的储蓄等于昨天的收入减去今天的消费,今天的投资等于今天对新投资品的实际支出。于是储蓄和投资存在差异,并且当投资大于储蓄时,表示今天的收入大于昨天的收入,经济会产生通货膨胀;当投资小于储蓄时,表示今天的收入小于昨天的收入,经济会发生通货紧缩。

对此,凯恩斯认为,根据上述定义,“储蓄可以超过投资,即昨天的收入(在我所说的意义上)超过今天的收入。由此可见,当罗伯逊先生说,储蓄超过了投资,它的意思在实际上就等于我所说的收入在下降,而他所说的储蓄超过投资的部分正好等于我所说的收入的下降部分。如果今天的预期果真总是由昨天实际的结果所决定,那么,今天的有效需求会等于昨天的收入”。他认为罗伯逊所用的方法虽然与己不同,但二者都是想将收入与有效需求区别开。

不过,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说既不适合静态分析,又不适合动态分析,只适合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只研究储蓄与投资怎样从一个旧的均衡状态过渡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的变化,而对从旧均衡状态发展到新均衡的这个真实过程忽略不谈,只提供各种变量变化的方向和大小。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是一个事后概念。

5.关于存在预期分析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问题

凯恩斯把预期引入了比较静态分析,对此,汉森认为,“在凯恩斯所有基本的函数关系中,预期起了作用。预期成为投资需求表、灵活偏好以及乘数的基础”。不过瑞典学者从预期出发,引申出了“事前”、“事后”的时期分析反对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

阿克利在其著作《宏观经济理论》中认为“事前储蓄或投资与计划储蓄或投资内涵不同。在事前意义下的储蓄和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变量的预期,这种预期的变量既包括受经济主体控制的变量,也包括不受经济主体控制的变量”。因此,即使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相等,也不能说明事前储蓄与事前投资相等,因为有一部分预期因素不包括在计划中。并且在现实中,储蓄计划与投资计划来自于不同的经济主体,一般是很难相等的。

对于事后储蓄与事后投资是否相等,米尔达尔、俄林、希克斯、哈伯勒、克莱因和阿克利等人都认为二者必然相等。因此,从预期角度又再次说明了凯恩斯从国民收入角度定义的储蓄和投资实际上指的是时候储蓄和事后投资,这二者实际上是相等的。

五、总结与结论

以上对储蓄投资恒等理论的发展及所引出的争论进行了回顾。首先回顾了维克塞尔的以自然利率等于货币利率、储蓄等于投资为核心的货币均衡方法。然后回顾了凯恩斯早期的储蓄投资理论,他认为物价水平的稳定取决于储蓄与投资是否相等,储蓄与投资是否相等又取决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相一致的理论。央行可以通过对货币数量的调节,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使储蓄与投资相等,以此消除利润,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均衡。但是经济危机使凯恩斯放弃了早期储蓄投资理论的古典基础,将目光集中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而不是价格稳定方面。他在《通论》中重新建立了储蓄投资恒等理论,倡导投资决定储蓄。本文还分析了让・里瓦尔的带有修正项的储蓄投资恒等公式。最后简要归纳了储蓄投资恒等之争。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回顾,本为认为: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是建立在时点概念上的,并且储蓄投资恒等属于事后恒等,它只适用于比较静态分析。因此,我们只能从其理论出发,逐步放松假设条件。争论和回顾的目的毕竟不是判定一种理论的优劣,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这种理论。

同时本文认识到,凯恩斯放弃其早期的储蓄投资理论、重新提出储蓄投资理论说明,经济环境和目标的改变使得其对经济理论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本文认为,每个储蓄投资理论的提出都是有其理论背景的,也都是有特定的假设条件的,不能简单认为储蓄与投资必然相等或不等。经济理论的内容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任何理论的提出和分析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应当局限于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盲目地认为储蓄与投资在何种情况下都是相等的。我国目前面临着国内高储蓄率和大额储蓄输出的现状,储蓄的国际化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我们应当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储蓄投资理论。

上一篇: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新旧准则比较 下一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缺陷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