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排污权交易制度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

时间:2022-04-17 03:51:04

运用排污权交易制度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

[摘要] 外部性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资源的非帕累托最优配置。本文从环境外部性产生渊源及发展入手进行实证分析,阐述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及实质,论证了排污权交易制度这一新型环境经济政策的适用,并指出其在我国实施的现实意义及应采取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 环境外部性 外部负效应 排污权交易 科斯定理

一、对环境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而存在的由自然要素构成的物质环境,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空间,而不是其他非物质环境。外部性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有害的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外部性的内涵主要包括,当一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人的环境时,便存在了外部性,将明显的利益或损失加于别人,而别人并没有完全赞同这个决策,某个人行为的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它要求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意经济活动本身的运行和效率问题,而且要注重由生产者消费活动所引起的不由市场机制体现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外部性问题,环境的外部效应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使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了保障。负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如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来说,行为人对其任何行为都要承担因行为所导致的成本或获得因其行为带来的收益,只有这样,才会对行为人产生良好行为的激励和对不良行为的抑止。在环境保护领域,对促使人们无偿享受福利或收益的行为应予补偿,使行为人对其行为产生的环境正外部性内部化,对使人们受损害行为应采取措施进行规制,以防其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性蔓延。环境外部性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典型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是指由于一定的因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呈现出低效率运行的一种非理想状态,也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自我调节的情形。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非竞争性是指不会因为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零,而非排他性则是指产品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免费享受它所带来的利益(或者排除一个边际享用的成本过高)。环境问题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说明,环境这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就会产生市场失灵,这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市场主体常常在决定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时,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所面临的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而对经济活动中所需的环境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特别是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却没有或没有完全折合成与该市场主体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因而不能很好地影响其决策。要使社会发展的总经济价值最大,我们就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长期以来,对环境外部性认识的不足,是产生环境严重透支的重要原因。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污染及其造成的外部经济效应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国内经济理论界的相关分析主要是立足于产品市场,考察引起污染的产品成本外部化和供给过量对社会经济效率造成的损失,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例如对污染产品征税等。但实践中的环境政策措施往往着重考虑环境目标,以控制排污量为切入点。我国亦于20世纪末实现了对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从浓度管理向总量控制管理的重大转变。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对环境政策措施进行分析。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中对外部性给出了这样的思路。科斯定理指出,“只要把产权加以规定,只要产权交易的费用为零,那么,不论产权在开始时如何分配,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均衡必然符合最有效率的状态。”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所导致的,消除外部性的根本途径就是界定产权,或者规定“受害者”有不受污染的权利从而由企业购买这些权利,或者规定“企业”有污染的权利从而由受害者对不受污染进行支付,二者是同样有效的。哈丁(Hardin,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也表明,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中,科斯定理就表现为排污权交易,即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可承受的排污总量,通过销售或者免费发放的方式把排污许可证分配给企业或者个人,并允许他们在二级市场上对排污许可证进行买卖。由于需要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亦被称为基于市场(Market-based)的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一般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以及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其次,通过发放许可证的办法将这一排放量在不同污染源之间分配;再次,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由许可证代表的排污权能合理地买卖。在污染源之间存在治理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治理成本较低的企业可以削减更多的污染物将剩余的排污权用于出售,治理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排污权实现少治理多排放,市场交易使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污染者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社会以低的成本实现环境质量目标。

产权具有激励和约束两大功能,一方面产权的排他性可以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得以独自享有基于对物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而产生的收益;另一方面其他主体必须尊重产权所有者的权利不得侵犯其劳动成果和资产收益。相对其他治理手段而言,排污权交易具有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的特点。通过拍卖的方式分配许可证一方面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公平性原则;另一方面环境管制者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收入再投入到环境治理中去。但是在资本市场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这会立刻给排污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给新兴和已有企业造成进入壁垒,从而导致效率损失。通过免费发放的方式分配许可证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负担,但政府却得不到销售收入,Delvin和Grafton(1996)主张免费发放的同时对排污许可证收取一定租金。

采用排污权交易手段时,污染者须为获得许可证而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在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的同时,没有得到处理的那部分污染物造成的社会成本亦可实现内部化。就污染治理成本的节省而言,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污染者都会对排污量进行调节,直到边际治理成本与收费标准或排污权价格相等,于是,所有污染源的边际治理成本一致,不可能通过重新分配排污量节省污染治理成本,全社会实现了以最小的成本达到环境目标。排污权交易是首先确定总排放量然后再让市场确定排污价格。能保证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实现最优的环境质量水平。

三、排污权交易的适用及局限

1.排污权交易的适用

从所要求的市场条件看,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由于垄断的因素或计划经济的残留,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在部分领域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因此,有可能阻碍排污权交易的实施,例如,在上海市苏州河的治理过程中,美国专家竭力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但试行效果不佳。从适用范围看,排污权交易更适用于局部性、地区性的污染控制,如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再次,从使用效果看,能起到消除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作用。

2.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界定产权的成本往往很高。由于生态资源和环境本身极其复杂,而且它们在地域和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这使得信息获取成本很大。对于局部范围内的污染如废水排放等可以明确界定产权,但对于大气、公海、生物多样性等大范围的资源而言,界定产权几乎不可能。

第二,如果企业可在不同的污染物之间进行替代,那么针对一种污染而制定“最优”数量的许可证,一般不会达到有效的结果。排污权交易的有效性取决于管制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企业的污染替代能力,因此,管制者不仅要考虑排污种类,还要明确企业的技术状况,这无疑使效率大打折扣。

第三,根据多大的地域范围来确定环境容量从而确定排污总量是一个问题,比如我国政府根据全国的环境容量来发放排污许可证显然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污染更为严重,所以会购买更多的许可证,而中西部地区对许可证的需求较小如果企业能将购买许可证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排污许可证制度就没多大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环境保护领域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我国环境经济手段的使用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矿产资源特点与开发研究 下一篇: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中小城市地方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