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时间:2022-04-17 03:38:06

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摘 要:本文立足安徽省合芜蚌地区,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合芜蚌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国内其它发达区域相比又显得较为滞后,针对这一现状从省内、省外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字:合芜蚌;科技人力资源;对策

合芜蚌地区即指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的合肥、芜湖、蚌埠三座城市,根据最新的《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合芜蚌三市的常住人口分别为:752.084万人、356.631万人和317.635万人,占全省总常住人口的23.9%,行政面积占全省16.68%,2012年合芜蚌三市的GDP总量分别为:4164.3亿元、1873.63亿元和89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0.25%。可以看出合芜蚌地区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设立并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同时适用与之相关的政策,合芜蚌地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最大的中心城市,拥有独天得厚的优势,丰富的科教资源、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金投入等等;芜湖市是皖江城市群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历史名城,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制造业方面,拥有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奇瑞;而蚌埠市又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是安徽省主要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合芜蚌三市的强强联合就能很好的带动安徽省新一轮的崛起,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新支点。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在拥有众多科教资源及人力资源并设立了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合芜蚌地区,对其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十分必要,科技人力资源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一、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现状

对于科技人力资源概念的界定,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的定义,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1],这与1995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的《科技人力资源手册》[2](又称《堪培拉手册》)中的界定较为接近,本文也主要采用这一界定。而科技人力资源本身是一个存量概念,在具体统计过程中我国政府通常采用研究与开发人员(R&D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三个指标作为统计的口径[3]。其中R&D人员是指参与新知识、新产品、新流程、新方法或新系统的概念成形或创造,以及相关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科技活动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1.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数量现状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2011年合芜蚌三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31392(人年)、10093(人年)和4881(人年),占全省总量的57.18%。2011年合芜蚌三市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分别为:219013人、97051人和64231人,占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总量的32.77%。同时2011年合芜蚌三市的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分别为:10.05万人、3.85万人和1.37万人,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57.02%。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合芜蚌三市在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上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其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均占全省总量的半数以上,说明合芜蚌地区在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基础。自2011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设立以来,合芜蚌地区的在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在考察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时可以引进密度概念,即每万人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科技人员数量。具体见下表(表1):

2.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状况

合芜蚌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状况可以从学历层次和科研成果两大方面进行考察。学历层次即R&D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层次;科研成果主要从科技数量、出版科技专著、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指标进行评价。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2011年合芜蚌三市R&D人员中学历在大学及本科以上的比重分别为:56.47%、51.33%和52.43%;科技活动人员中学历在大学及本科以上的比重分别为:46.67%、47.01%和48.90%;可以看出合芜蚌三市科研人员的整体学历层级不算太低,一半左右的科研人员都拥有本科学历。再从科研成果角度来看,具体见下表(表2):

二、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合芜蚌地区与省内其它地区比较分析

从上一部分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合芜蚌三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上在全省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合芜蚌地区集聚了安徽省内较多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这为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纵深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人力基础,也体现了这三座城市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是合芜蚌地区的优势之一。通过对2011年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状况的考察,可以看出合芜蚌三市的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相对较高,其中科技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数占到一半以上,其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出版科技专著数量以及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到全省科研成果64%以上,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重,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同样是合芜蚌地区的优势之一。以上均为合芜蚌地区相比较省内其它地区的优势,但同时应该看到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地区差异严重,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合肥市在三市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占绝对优势,芜湖市和蚌埠市在数量和质量的多个指标上相加的总和都不及合肥市的一半。合肥市的优势主要得益其作为省会的独特条件,这是芜湖市和蚌埠市所不可能具备的,地区的平衡发展将是下一步主要目标。

2.合芜蚌地区与外省区域的比较分析

合芜蚌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与全国多地的经济开发区或试验区有可比性。可以以环渤海经济圈的某些城市和苏锡常经济圈的城市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各地区的统计年鉴,2010年天津市的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就已经达到333.00人,同期作为环渤海地区核心城市的北京市R&D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重高达74.80%,远高于合芜蚌地区的指标比重[4]。在科技数量及专利授权量上,2010年仅北京市和天津市的数量就已经达到55177篇和82438件,而江浙地区的苏锡常经济圈2011年的专利申请授权量也达到78842件,这些数据严重说明合芜蚌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或质量与国内发达区域相比仍处于较落后水平,应借鉴经验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三、对策及建议[5]

1.立足省内实现协调发展

从前面两部分中对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统计整理中可以看出,合芜蚌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在省内占有较大优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合肥市一市独大现象明显。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水平应加大对芜湖市和蚌埠市的投入,提高两市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和开发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合肥市的引导作用,同时立足省内加强同其它地市的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对接[6],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2.借鉴全国实现高水平发展

通过与国内发达区域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合芜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在省内具有较大优势,但与环渤海、苏锡常等国内发达经济圈相比则显得十分滞后,无论在资源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无太多比较优势。所以合芜蚌地区下一步除了在省内实现协调发展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在科技人力资源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区域的经验,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或引进管理人才等方式实现,其实也可以看出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发达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也许首先提升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将为该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有利条件[4]。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E)欧盟统计局.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人力资源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胡贝贝,朱云娟.皖江城市带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07).139―143.

[4]姜玲,梁涵,刘志春.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5).88―115.

[5]王华轲.加快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中部崛起进程[J].高等函授学报,2009(03).6―8.

[6]李燕萍,施丹.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软实力“塌陷”现象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8,9(05):641―645.

上一篇:塑料薄膜的表面性能及其处理方案研究 下一篇:道路交通噪声预测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