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绿营兵制的缺陷

时间:2022-04-17 11:24:25

【摘 要】绿营兵制是清朝的国家兵制之一,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镇压农民起义方面有着重大的表现,因此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即便如此,这个兵制还是有自身的缺陷,而且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绿营在清代晚期的衰败。本文试图从一些史料进行分析,以找出绿营缺陷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关键词】清朝;绿营兵制;缺陷

一、绿营兵的起源

绿营兵的组成人员主要是汉人,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击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由于当时的八旗兵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清政权既要保卫京城,又要去攻城略地,这样一来,除了京城以外,其他地方的兵力并不是很多。而当时的汉人出于对满族的仇视,纷纷起兵反抗满族的政权,如此少的军事力量对于统治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清廷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和笼络汉族势力的需要,不得不征用汉人组成军事力量来维护统治。这就是康熙皇帝所说的:“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兵剿平,彼此岂有满兵助战哉!” [1]

早期的绿营是在招降原有明军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起初并没有定额,直到康熙二十五年才有了稳定的总额。后来的时候绿营的兵力基本上变化不大,除了遇到战争等情况时才会大量的招募新兵。

绿营兵在其组建初期,有较强的战斗力,在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噶部反动贵族噶尔丹叛乱,绿营兵都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兵也渐渐的丧失了战斗力,变得腐朽起来。

二、绿营兵的缺陷

1、士兵编制的缺陷

其编制主要如下:总督(督标约2至5营)巡抚(抚标约2至3营)提督(提标约3至5营)总兵(镇标约2至5营)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

在这些以下的主要就是千总,把总等低级武职。

绿营兵的基本单位是营,但是营却没有固定的兵额,经常根据战事的需要和防守地方的重要性而分配,人数在200至1000之间。从绿营的编制来看,提督所辖的提标是一支兵力最集中和机动的部队,但是营以下的军队就不是这样了。绿营兵在营的下面设汛塘哨卡等单位,每个单位都要分配一定数额的军队,分散驻守。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为了维持地方上的治安和防范农民起义,就需要将很兵力分散到地方上去,从而震慑地方的反抗。而且绿营士兵不仅仅充当暴力机器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看守仓库,防护堤坝,协拿罪犯,设卡抽税等功能,这也需要大量的兵力。另外,清朝是满洲贵族为主导的朝廷,无论从民族偏见上来说,还是从维护中央集权来说,越分散的兵力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为它可以防范地方上强兵悍将的割据局面出现,也可以随时镇压汉人的反抗。

我们可以引用一个例证来说明绿营兵分散性的概况。1841年,盛京将军耆英奏:奉天“所有各城额兵,多则七八百名,少则三四百名,东西各路一二百名不等。省城西额兵五千二百余名,其中各项差徭繁多,在在需人。又边外卡伦,看守围场堆拔等项,每年共需兵九百余名,均应按季轮流派往”。 [2]

我们从这里可以发现,清朝的军队其实是兼“警察,内卫军队,国防军三种职能”, [3]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有效的集中和调动部队,也没有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更由于清朝军队的调动权在于皇帝,兼之清朝的交通情况十分落后,而当时也没有电报等通讯设施,战争所在地一般离北京朝廷又很远,皇帝往往不知道或者来不及知道战事的真实情况,而地方督抚一般不敢擅自调动军队,必须得等到皇帝的旨意下来才行,于是便出现了瞎指挥或者指挥不灵的现象,丧失了战斗的先机。整个军队的灵活性不如英军,因为英军可以随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直至打到南京,而清军不是尚未集结就是在赶赴战场的路上,等到战役结束后才到达,这时候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2、士兵的招募和粮饷制度及缺陷

2.1招募制度的缺陷

清朝招募士兵的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招募制。绿营兵的招募对象主要来自兵户中的子弟,同时也招募社会人员和其他各色人等,特别是战事紧张的时候。但是“一旦加入兵籍,即终生为兵,不得脱籍”,“绿营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出缺,即以余丁拔补,余丁不足乃募于民”。 [4]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绿营子弟补兵并不是那么轻易的,因为绿营子弟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而兵额的数量则有限。这样一来补兵就成了一种可以获利的事情。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必须请托才能有机会补兵,并不是所有的“余丁”都可以补兵。[5]

由于清代士兵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除非万不得已是没有人愿意去当兵的,所以招募的士兵很多是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乾隆年间就有人指出: “今之名隶伍符者,皆市井游堕,不克自存,计无复之,苟延岁月, 始肯入伍……若其人稍有谋生之策,必不肯为”。[6]这样的军队的军纪是非常差的,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各省调赴广东的军队,“沿途劫夺, 诉之领兵官,无从查问,甚至指骂官长,捶挞贫民,将弃瞳目视之,不能发一语”。到广州后,又互相残杀,到处抢掠,乱杀百姓,甚至奸女,残杀小儿而饮其血,闹得乌烟瘴气。[7]这样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又怎么能杀敌报国呢?

2.2士兵的粮饷制度的缺陷

绿营的粮饷制度形成于清朝早期,后来一直没有打的变化。大概如下:京师巡捕营,马兵月支饷银2两,步兵1两,月支饷米3斗,此外,每马一匹,月支豆草银2.5两。这个标准在清朝早期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后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多,这个待遇早已不能满足实际的生活需求了。“计每兵所得月饷,不足供一人十日之食,余二十日则悬釜待炊,衣履无出,其奉父母,养妻子者,更无论也”。 [8]

就算如此低的兵饷,如果按月发放,倒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贴补绿营兵的生活,可是军队里面的克扣军饷现象却十分严重。

克扣军饷是绿营将官们常用的作弊手段之一,有各种各样的名目,如扣建、折色等;有的军官就直接的克扣。除此,军营中的各项开支也往往被军官们纳入兵饷的范围之内,这样到达士兵的手里钱就更少了。如福建绿营:

“凡武官到任,铺张器具,都、守、千、把、红白喜葬,护送饷鞘弁兵盘费,修补零星军装器械,起早油蜡,差操茶点,无一不摊派兵饷,是以每月每兵仅得饷三钱有零,不敷一人食用,别寻小本经纪,或另有他项技艺,借资事蓄”。 [9]

绿营士兵的兵饷本来就拮据,加上如此严重的克扣,谁还有心思放在训练和作战上呢?故时有士兵闹军饷事件发生,无怪乎一遇战事很多士兵就借机逃跑,试想饭都吃不饱,谁还为你打仗呢?

而且由于绿营兵的待遇水平低,所以许多士兵只好别求生计,兼营他业,有的做生意、有的做工。所以很多人当兵之后,遇到训练和战事就去应付一下,没事的时候就做自己的兼工,对于很多人来说,当兵反而成了他们的“第二职业”。这样后果自然是没人愿意去训练,战斗力也得不到提高,军纪还特别散漫。

2.3绿营兵的军官选拔制度的缺陷

绿营军官的选拔主要有如下两种:出自行伍和武举。武举和文举基本上相似,也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以及相应的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名将关天培就是武举人出身。

虽然武举是一种提拔军官的制度,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武艺的高强,而不注重武将的知识水平,选拔不出优秀的人才,所以清朝的军官主要来源仍然是通过行伍。军官的提拔需要军功的积累和对武艺的考核,这样选的军官充其量也就是一名优秀的士兵而已。在冷兵器时代,这样勇猛的军官或许能激励士气,振奋人心,但是在近代化的火器出现之后,这样的做法只是徒逞匹夫之勇罢了。

还有一个缺陷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清朝实行的是文官节制武将的政策。每个省的军队都被地方督抚所节制,且不论督抚一级的地方官可以名正言顺的节制地方上最高级的军官提督,就是一格普通的加上了兵备道的道员就可以节制他统辖地区的所有绿营兵。文官的地位高直接导致了清朝的优秀人才走上文科举这条取仕的道路,更有甚者,就连清朝的八旗子弟中,很多人都弃武从文。咸丰元年的一道上谕就说的很明白:

“其请造就宗室八旗人才,力陈近来积习,自系实在情形。我朝人才蔚起宗室八旗,文物谋略超越前代,良由习尚淳朴,不事浮华,以清语骑射为本务。登进之途不必尽由科甲。”“近来文风日盛,留心经济者固不乏人。第恐沾染时习。以文章风雅自诩,不思谋求本务,殊非崇实黜华之道”。 [10]

可是文官大多不懂军事,不谙军旅,这样在临阵的时候,很难有效的指挥军队,我们知道在实际的战争中,军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高素质和指挥水平的军官往往能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

2.4武器装备的缺陷

绿营士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也有一些热兵器,但是不多。大刀长矛等兵器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在这里我们就不说这么多,我们就谈谈清军的热兵器的使用情况。

绿营兵的鸟枪可以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的葡萄牙火绳枪,特点是射程短,射速慢,这在近代战争中是很要命的。而且即便绿营兵已经有了热火器,但是由于承平已久,很多鸟枪都已经放置了很多年,有的已经不能使用,即便如此,鸟枪的数量也不够,所以大刀长矛依然还是清朝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而这样的武器在近代化的战争中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我们再来看看清军的火炮,清军的火炮远可以追溯至明代,主要是模仿西方的样式制作而成。这种火炮十分笨重,射击精度和速度都很慢,大多数的火炮没有可移动的炮架,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不能够有效的移动,很不方便。而且清军火炮用的弹药也不是很好,质量差,不能够有效的杀伤敌人。即便是如此,很多火炮多年没有更换,更有甚者,很多火炮还是前明时期留下来的,这样的火炮大多数已经不能使用,在临敌接阵的时候,怎们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呢?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清朝的水师舰船,清朝的舰船特点是:木制,吨位小,安炮数少,船体小,船速慢。虽然清朝时期已经有比舰船更大的远洋船出现,但是清政府人为的限制了商船的发展,对其吨位和大小都严格的限制,以保证水师船舰的优越性,从而限制了水师舰船的发展。

“查各省水师战船,均为巡洋捕盗缉奸而设,其最大之船,面宽仅二丈余,安炮不过十门。夷船大者载炮竟有数十门之多。彼此相较,我船之用于缉捕则有余,用之于攻夷则不足,此实在情形也。” [11]

而且,由于近海防御的缘故,水师舰船一般和岸炮在一起配合使用,而岸炮由于固定化,老化严重,常常被英军的舰炮火力压制,或者击不中英军舰船,使得水师舰船很容易被英军击败,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经常出现。

总之,绿营兵制的缺陷使得绿营在实际作战中根本没有多少作战能力,这样的军队连应付老百姓都不够,怎么能打败近代化装备的外国侵略者呢?

绿营兵制上的缺陷,使得绿营兵早已丧失了战斗力,只不过是封建的统治者聊以自我安慰的纸老虎而已。早在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时候,绿营就暴露了自己腐朽不堪的缺点,清廷不得不靠征募地方团练和乡勇才将白莲教镇压下去,可是清廷并没有认真的反思绿营的问题,并没有就旧的体制进行革新,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是不可避免要失败的!而绿营在此次战争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此后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又给了绿营以致命的打击,绿营兵制度于是宣告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后来的淮军等,但这些和后来的“同治中兴”、“清末新政”一样,虽然有了近代化上意义上的变革,但都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体制方面,因此这些都只不过是大清帝国的最后几道残阳,最终还是在历史的舞台上落下了帷幕!

注释:

[1]王先谦.《康熙东华录》卷2.

[2][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第53页.

[4]罗尔纲.《绿营兵制》,第234页.

[5]陈昌.霆军纪略[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C].文海出版社:32-33.

[6]陈黄中:《养兵论》,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七十,第2554-2555页.

[7]《鸦片战争》四,第333页.

[8] 左宗棠.筹拟减兵加饷就饷练兵疏[A].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七十六)[M].第1635页.

[9]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279页.

[10]尹福庭.《清史编年》第9卷(咸丰朝),第43-44页.

[11]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M].中华书局,1964:264.

上一篇:天然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馆员如何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