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语文教学环节的整合

时间:2022-04-17 08:34:40

几个语文教学环节的整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说语文具有工具性,那是因为语文是一种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离不开语文。显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教会学生去阅读理解一篇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反之,如果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语文学科就很容易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自然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那就需要我们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整合的尝试:

1、将口语交际与课文解读相结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出于帮助他人走出误区的考虑,我们常常需要去对他人进行劝说。但有时往往苦于理由不充分,缺乏说服力。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这一环节穿插到了议论文的阅读分析中,因为议论文本身就是用来发表作者观点的,文中有许多令人信服的话。例如,九年级上册有一篇题为《论美》的议论文,作者培根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观点,其实,归根到底,作者认为美德最美。于是,在课文的讲解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他,注意引用文中的语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这种教学不仅适用于议论文,在其它文体的教学中同样也适用。例如,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进而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我摒弃了过去以赏析句子为切入口的这一教法,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选择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向大家介绍。我提供了示范,并进行了相应的指导。在稍作准备后,学生纷纷跃跃欲试,体现了小导游的极大热情,有的学生借助了想象和修辞,将导游词说得甚至比文中的更美。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充分挖掘出了西双版纳的美,在欣赏优美语言的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再创造,学生也有了新的体验。这样的一堂课我认为是高效的,灵动的。

2、将口语交际与名著阅读相结合。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往往以上网代替了书本的阅读,尤其是名著,学生对此总不太感兴趣。作为教师如果硬生生地强迫学生去阅读,他们也只能勉强看一些提纲挈领的东西,缺乏细致的品鉴,也就提高不了他们的文学修养,更谈不上陶冶情操了。于是,我就出了这样一道口语交际题:假如你的同桌不爱阅读名著,而你恰巧身边有一本《格列佛游记》,你觉得很好看,你准备怎么说服他看呢?学生为了能说服别人,想尽办法从书中挖掘精彩之处,并进行分析加工。这样的阅读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种细细品味和鉴赏。一旦自己的观点被别人采纳之后,他们也增添了一份自信。

3、将口语交际与专题学习相结合。有人认为专题学习就是课内外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只要资料搜集得全面,就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专题的学习,殊不知,学生除了熟记你所强调的一些知识来应付考试之外,他们又真正学到了些什么呢?为此,我也想方设法利用口语交际来督促学生去学习专题知识,并将它灵活运用,以此来强化知识的掌握。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有一个《气象 物候》的专题,学生对其中《看云识天气》这一篇说明文毫无兴趣,自然不会认真阅读,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来展开一场辩论,题目是: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学生其实都有一种好胜的心理,谁都想说服对方,那必须要有充足的依据,那肯定得理解原文,并且从文中去搜集、整理信息。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自然的特点,对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理解得非常透彻,这不是老师的简单分析所能达到的。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提高语言文字的能力,顺利参与社会交往。但如果片面强调其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特性,是得不偿失的。

成英,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 下一篇:活动教学与中职应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