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医生”:给孩子用药别逞能

时间:2022-04-17 05:57:00

“爸妈医生”:给孩子用药别逞能

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如果生个小病,多数父母认为只要到药店买点药让孩子吃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孩子的用药与成人不同,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生产周期长、利润低,国内90%以上的药物实际上没有儿童专用剂型,不少家长都是将成人剂型进行剂量折算后给儿童使用。而市场上出售的儿童专用剂型药物非常之少。仅有不到10%的药物专供孩子们服用,致使儿童用药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用药凭经验”害处多

孩子生病了,您是带他到医院看病,还是自己到药店凭经验买点药,然后按药品说明书给孩子服用?当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当“爸妈医生”的家长真不在少数,由此极容易造成健康危害。我的邻居家的一个2岁多的宝宝最近总咳嗽,她妈妈为求方便就到附近的药店买来止咳药,按说明书的剂量给女儿服用。几天过去后,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于是,她又去药店买了其他牌子的止咳药给孩子服用。有人说,咳嗽不爱好,可能是“支原体感染”。妈妈赶紧买来治“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给孩子。但事与愿违,宝宝的咳嗽没治好,还发起了高烧。不得已,她只好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气管埋着瓜子皮。由于耽搁治疗,瓜子皮已经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包裹,最终不得不手术治疗。这件事让这个年轻的妈妈懊悔不已。

无独有偶。一般来讲,脑瘫患儿伴有运动或语言障碍,应及早进行康复治疗,但是有一多半的孩子来看病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期。据孩子的父母讲,他们早就发现孩子站立晚、走路晚、腿发软等症状,但误以为是缺钙,就自行去药店买来钙产品服用。这一补就是一两年。可孩子的症状始终不见好转,这才想起到正规医院去检查。结果,一些患儿因错过最佳治疗期而造成终生残疾。

据了解,目前国内儿童专用剂型药物非常少,仅有不到10%的药物专供孩子使用,但大部分也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生产的,而且多数属非处方药(OTC)。药监部门审批药品说明书时,在“儿童用药”一栏中,需要生产厂家提供相关研究报告。但不少药厂参照的都是国外所作的临床研究报告或仅给出一般的剂量折算办法。此外,国内也缺乏专门的儿童用药规范管理办法。由于人种不同、年龄不同,使得临床研究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连有的临床医生给孩子开药也多为经验性用药,更甭说“爸妈医生”用药的准确性。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代谢产物排泄快,对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差,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所以容易引起内环境平衡失调,最终导致使用成年人

剂型药物无效。

事实上,儿童使用成人药的安全隐患还不止于此。据专家介绍,如阿司匹林,即使在儿童中减量使用也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12岁以下儿童中明确禁用。但不少家长没看说明书,认为该药常用,孩子有头痛脑热时就随意给之服用,结果导致胃出血等症状。此外,不少药物说明书中已写明儿童减半或遵医嘱,但有的家长不以为然,超量和过长时间给孩子用药。特别是一些氨基糖苷类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使用不慎可导致儿童听力、注意力和生长受影响。有的药物需要用每千克体重来换算儿童剂量,粗心的“爸妈医生”却很容易就把剂量算错了。

用药当心误入“雷区”

雷区1:擅自用药――对药品“杀手”混淆不清。很多“爸妈医生”虽然积极主动地去药店自行买药,但实际上并不了解药性。据介绍,儿童用药最应慎服的首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中的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等服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性感音性耳聋。

此外,对一些药品“杀手”,家长更是含糊不清:复方解热止痛片(APC)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并伴有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服用,有时会因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导致虚脱。婴幼儿应慎服这类药物。

复方新诺明片在儿童服用后会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肾有损伤,少数人服用后会发生血小板减少和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红霉素则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对肝亦有损伤,孩子服用易产生过敏症状。

雷区2:多药同用――对剂型不明不白。孩子得病,多数“爸妈医生”以本人的经验为主,把孩子过去的病史当成依据,与孩子现在的病症加以对比,然后“对症下药”。而且,一些家长误认为孩子的病情如果不能迅速解决,增加剂量一定可以获得疗效。

更让人担忧的是,市场上的药剂各式各样,但药效是根本不同的。下面的这些剂型,“爸妈医生”能够分清楚再

给孩子“对症下药”吗?

糖浆剂:主药溶解后混悬在高浓度的糖水中。糖浆剂中的糖和芳香剂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味道。

干糖浆:与糖浆剂相似,但它是经干燥后的颗粒剂型,味甜、颗粒小、易溶化。

果味型片剂:因加入了糖和果味香料而香甜可口,便于嚼服,适用于周岁以上的小儿服用,如小施尔康。

冲剂: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常加入调味剂,且独立包装,便于掌握用药剂量,如思密达、板蓝根冲剂等。

滴剂:此类药物一般服量较小,适合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须按说明书严格遵守用药量。可混合于食物或饮料中。

口服液:由药物、糖浆或蜂蜜和适量防腐剂配成的水溶液。分装单位较小,稳定性较好,易于贮存和使用。但在给孩子服用时,一定要遵医嘱。

雷区3:随意进补――健康岂能靠“催生”?有些“爸妈医生”为了让孩子长得又高又壮,竟从孩子小时就开始给孩子服用保健药或滋补品,小儿肥胖症和性早熟等不良反应多是这么产生的。

对维生素类药物和补剂、营养剂,“爸妈医生”更是情有独钟。但如果过量服用鱼肝油,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出现毛发枯干脱落、皮肤干燥瘙痒、胃肠道有不良反应等症状。过量服用维生素C,易形成肾、膀胱结石。锌制剂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发热、眩晕、嗜睡、贫血等不良反应。人参、蜂王浆内含有激素,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性发育早熟现象。胎盘球蛋白针也并不是增强体魄的强壮剂,切不可随意注射。

记者采访时,一个6岁女儿的妈妈面露难色地说:“孩子小时胖胖的很可爱。可现在大了,马上就要上学了,却越来越胖,你看她这小腿粗的。这么胖,我和她爸爸担心极了,不得不去儿童医院治疗。”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本文奉劝“爸妈医生”们:千万别自作主张给孩子用药,以免延误病情,造成家庭悲剧。

上一篇:打算怀孕 用药也需谨慎 下一篇:当心“吃”出关节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