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告诉孩子:爸妈想你!

时间:2022-10-29 04:03:44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冰山理论”: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或者说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绝大部分在水面之下的,是我们言行的源头,在那里可以找到言行背后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还可以挖掘自我核心价值部分,而这些部分则是我们难以意识到的。

情境呈现:我不是留守儿童

二(1)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把小强和小明带到了办公室,问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小明委屈地说道:“我就跟小强说了句‘你是留守儿童’,结果他就打我,一边打我还一边说‘我不是留守儿童,我不是留守儿童’。”

班主任说:“小强,这是当时的情况吗?”

小强倔强地看了一眼小明,再次对李老师说:“我不是留守儿童。”

李老师让小明先离开办公室,温和地问小强:“小强,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为什么觉得自己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好吗?”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小强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小强平时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外省打工,大约半年可以回家一次。每当听到有同学说自己是留守儿童时,他就很难过,因为小强认为留守儿童都是父母不要的孩子。说到这里,小强忍不住哭了,哽咽地对李老师说:“我想爸爸妈妈,我不要当留守儿童。”

冰山探索,了解小强的内在需求

帮助小强,首要的是调适他的情绪,然后才谈得上行为的改变。那么小强到底需要什么呢?冰山理论让我们展开从上到下的分析,科学地解读小强的内心,有效地支持他的成长。让我们来看看小强与同学争吵这一压力事件的冰山解读。

冰上上面的言行——小强与小明争吵甚至打架,大声申辩“我不是留守儿童”。

冰上下面的内心——小强觉得委屈、难过,还伴随着深深的恐惧、担心,以及这些感受汇集起来形成的被压抑的愤怒。

小强的需要——他期待自己被爸爸妈妈喜欢,期待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能被大家平等对待。

聚焦在观点上的沟通最有效

小强认为留守儿童这个词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标签,不是个好词,贴上留守儿童标签的孩子就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丧失了面子和平等感。这些观点是导致小强冲突行为很重要的认知原因。这个部分认知的改变可以直接改善冲突行为。

咨询老师:“你听到有些同学说留守儿童就是父母不要的孩子,所以心里就开始反感留守儿童这个词了,是吗?”

小强:“是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但就是知道这个词不好。”

咨询老师:“留守儿童是指因为一些原因而暂时留在老家、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你觉得这个词不好在哪里?”

小强:“他们这样说,会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所以爸爸妈妈不要我。”

咨询老师:“这些是他们说的,还是你自己想的?”

小强沉默了一会儿:“都有。”

咨询老师:“我记得你刚才说爸爸妈妈回家时,会买好吃的东西带给你,是吗?”

小强:“对,他们只要有空都会给我打电话。”

咨询老师:“他们常给你打电话,那么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关心和爱吗?”

小强点点头。

咨询老师:“你还会和爸爸妈妈在电话里聊些什么?”

小强:“他们很关心我的学习,妈妈还在电话里帮助我背诵课文呢!”

咨询老师:“听你说了,我感觉到你的父母很爱你,很关心你,很牵挂你。你觉得呢?”

小强:“是的,爸爸妈妈都牵挂着我。”

……

谈话中,小强的情绪越来越稳定,他不再那么激动和难过了。咨询老师只是帮助他放大了父母关爱自己的那些内容,而且指导小强自己概括和总结出来,用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小强看到自己的担心是不存在。

在李老师充满关爱、科学有效的帮助下,小强不再排斥别人说自己是留守儿童,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明白了,无论父母在不在家,都不会改变他们爱自己的事实。

注重表达爱的质量

小强的故事有一定的代表性。留守儿童对父母总是很依恋的,想获得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这也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工作等多重原因,选择把孩子放在祖辈身边,这时打电话变成了最常见的亲子沟通方式。

电话沟通内容要注意满足留守儿童被爱的需求,不要只谈学习。有过相关调查,工作在外的父母给留守在家的学龄儿童打电话,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学习如何?”而孩子最想听到的却是:“爸爸妈妈想你了。”父母内心就是因为想孩子才打的电话,但传递给孩子的却是父母想知道学习情况才打电话。

所以,打工在外的父母们,打电话时,一定要大声说出“爸爸妈妈想你了”这句话,电话那头的孩子,内心才能充满安全感!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南京市“陶老师”中小学心理援助中心专家在线咨询员。)

上一篇:学习的桃子,很甜 下一篇:如何预防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