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潮”来袭,祸兮?福兮?

时间:2022-04-17 05:41:31

眼下,一股加薪大潮正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涌动。曾经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廉价劳动力取胜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人力成本上涨的挑战。而这一切在以劳动密集著称的纺织服装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据相关统计,自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已有14个省市上调了地方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接近20%。而据人保部透露,今年全国将有27个省市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在这轮由中国南部地区逐步向内陆省市蔓延的“加薪潮”的背后,蕴含的是国内对全局性收入分配的改革。而在此轮政府之手调控的背后,市场之手也早已显示出它的力量。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回暖,2004年首次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今年春节后再次引爆,面对用工紧缺,诸多企业纷纷以加薪手段予以应对。一时加薪四起。而受困于“12连跳”和“罢工门”事件,日前。富士康深圳工厂和本田汽车佛山工厂分别对于员工工资较大比例的上调,更是将本轮“加薪潮”推向了一个高潮。

种种迹象显示,在长期压抑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一轮大规模的“加薪潮”正在汹涌而至,中国传统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重要变革。

而与此同时,此轮“加薪湖”是否会蔓延至全国,从而导致全国范围的“加薪潮”?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否最终将削弱整个“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会因为外资迁移而被边缘化?……一系列的忧虑也开始在业内蔓延。

那么,此轮“加薪潮”到底是好是坏?对于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何在?是否又会倒逼整个产业升级?面对此轮“加薪潮”,纺织服装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最低工资标准“涨”成一片

6月3日,北京市人保局2010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自今年7月1日起,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从现行每月800元上调至960元,涨幅达20%。

而这仅是今年诸多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中的一例。

今年2月1日起,江苏带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各类地区最低工资涨幅均超过12%,成为今年全国第一个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省份。截至目前,包括上海,天津,广东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在内,全国已有14个地方上调了地方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接近20%。

而据人保部透露,今年全国将有27个省市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其实,在此轮政府之手调控的背后,市场之手早已显示出它的力量。对于此轮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在今年年初的用工市场就已现出部分端倪。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回暖,2004年首次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今年春节后再次引爆,并且,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用工吃紧的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等传统的“用工大户”,像安徽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也开始出现工人紧缺现象,“用工荒”似乎正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而在此轮“用工荒”的背后,众多企业更是纷纷以加薪的手段予以应对。

而日前,在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12连跳”和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罢工门”事件后,富士康深圳工厂和本田汽车佛山工厂分别将工资提高122%和34%,更是将本轮“加薪潮”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一种“上下合力”的作用下,一轮大规模的“加薪潮”正在汹涌而至。

一次迟到的调整

针对此轮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较大幅度上调,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不应反应过激,而是应当综合考虑此次调整的历史背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公认的理论基准以及相关国际和地区惯例等因素。

王庆表示,我们不应忽视一个事实: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化已经进行了多年。我们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供应过剩在2004-2005年间开始终结。从此,季节性的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在沿海,已经成了常态而非特例。我们认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正常化,在很多情况下,工资压力会与强劲的增长如影随行,

事实上,对于此番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可以说是一次迟到的调整。

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至少每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但是2008年11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知,鉴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要求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结果,全国范围内,包括那些已经制定了上调计划的省市在内,只有少数省市真正在2009年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因此,此轮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其实是弥补了2009年未调整的需要。

而对于此番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认同,“涨工资已是大势所趋。”在记者的采访中,业内人士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达成了共识,众多企业表示已经在“用工荒”后上调了普工工资,还有部分企业正在打算给职工加薪。

这些企业普遍认为,在整个加薪的大环境下,给工人加工资是必然的选择。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同行间激烈的竞争,公司必须考虑到员工的利益。而另一方面,这对于促进企业生产转型也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更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而由中智刚的《2010年上半年各城市用工及薪酬政策报告》亦认为,经济政策如无重大改变,2010年加薪是必然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地区薪酬涨幅预计为7%,绝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企业表现出一种谨慎而乐观的态度,认为2010年的薪酬增长幅度会高于2009年。

“中国制造”竞争力将被削弱?

尽管针对此轮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认同,但此轮加薪之后,中国工人的最低工资已超过了周边很多国家却是一个事实。因此,也有一些舆论担心,加薪浪潮如果进一步蔓延,一些外资企业将会把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而“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将由此而被削弱。

据悉,在越南,从事最简单工作的劳动者在2008年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约合人民币500元,印度的最低工资比越南稍高,而孟加拉国的最低工资则比越南要低很多,

而据香港工业总会近期对珠三角港商进行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约8万家港企中,37.3%正计划将部分或者全部生产能力迁离珠三角,它们迁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资成本上升,而搬迁的目的地就包括越南和印度等国家。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劳动合同法》立法研究课题组核心专家彭光华表示,中国的劳工成本优势,一时之间丧失不了,中国的劳动力依然是全世界最“价廉物美”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劳动力数量巨大,

彭光华认为,劳动力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是劳动意欲、合作意识和劳动技能,这一点世界上很多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还很缺乏,另一个是劳动力具有两个天然属性,即劳动力的不可储存性和与人身的不可剥离性,这一点中国劳动力也是最优秀的,“简单来说,当你将劳动力两个天然属性都看重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去看劳动力的劳动意欲,合作意识,不得不看当地政府的态度,当地的政局稳定性,还有当地工会是否合作,这一切中国都是最好的。”

而针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也于近

期表示,部分省市最低工资的上调符合国家整个经济和产业政策变化趋势,是要让更多的产业工人和全民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因富士康本田而起的“加薪潮”不会影响中国吸收外资。“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加大了各地的劳动力成本,但是廉价的劳动力并不是现阶段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一位优势。”他表示,中国对外资最重要的优势在于中国国内政治环境稳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法治环境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可见,制造业大量转移出中国在短期内并不可能出现,但业内专家同时也指出,还有一个很可能的趋势是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将在工资压力下把部分工序转移到内陆城市,而留在沿海的工厂则极可能要进入一个“以机器代替人工”的时代,而那些既没有能力将工序转移到内陆,亦不能主动迎合趋势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则只能以失败收场。

产业升级提速

针对此轮“加薪潮”,尽管业内目前对于劳动力市场是否已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还存在争议,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高涨,中国经济已告别整体劳动力过剩阶段,却正成为不少分析人士的共识。而这虽然短期内将使部分企业面临阵痛,但从长期来看必将倒逼我国制造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最终走上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之路。

对此,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认为,此轮“加薪潮”对于企业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成本的压力会迫使这些制造企业去转型,逼迫这些制造企业去做技术创新,将自己的产品向价值链的更高端去延伸,寻找到自己赖以竞争的新优势。”

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对此亦表示认同,“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作为服装行业,也应该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时尚创意方向发展了,服装企业加薪,一方面会给行业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也会对行业的升级转型产生积极作用,开创新的行业发展高度。”

而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相关专家提醒,那些正在推动“涨薪潮”的工人,也需要为产业升级做好自我升级的准备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学者王美艳表示,尽管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他们的父辈有所提高,但其技能水平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劳动力的升级是必然的。

而在此番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又应该如何处理好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赖德胜对此提出建议,一是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为制造业技术升级改造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基础;二是选择适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适用技术,切忌在技术选择上一味地追求高精尖,尽量发挥投资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并指出,尽快形成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梯度开发路径,是延续和保持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办法。

加薪压力如何化解?

此次“加薪潮”无疑考验着企业对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承受以及化解能力。对此,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一些企业或地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一、提升技术水平,转换自动化设备,降低对人力的依赖。例如,在以出口为主的东莞颖祺公司,近期已开始花巨资引进几百台电脑织机,按一台机器相当于手摇织机2.5倍的工作效率,而一个工人可以同时操作8台机器计算,每台电脑织机大概可以省下30名工人,而且在纺织质量上也可以有一个大的提升。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坦言,此举对于珠三角地区以外的企业可能意义更大些,而珠三角地区的很多制衣和制鞋企业,其目前的生产效率已近极限,要降低人力成本的唯一做法,只能是裁员,及收缩规模。

二、转移工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巨大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地区间差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以及要素成本的不断提高,相关专家建议,企业可以考虑将自己的信息,研发、销售等中心放到这些地方,而生产工厂则可以向周边或向内陆省份转移。对此,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迫于持续上涨的成本压力,深圳富士康始于4年前搬迁内地的计划于最近半年正在“超速”运作。

三、打造自己的品牌。区域经济规划专家张明认为,我国的制造业很多企业纯粹做代工,靠低廉的人工成本,赚取少得可怜的加工费,这时候企业应该考虑创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了。据悉,目前珠三角的一些代工企业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例如,在东莞的大朗镇,一直以来,绝大部分企业靠劳动密集型的单纯代工模式经营,但目前已有约九成以上的企业准备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设计部,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通过开设专卖店发展加盟商等方式,对自有品牌进行营销策划,开拓国内市场。

此外,将产业链条拉长,生产经营向上游延伸;设法抓住更多的产业环节,提供增值服务包括在生产环节实行更为科学严谨的工时,流程管理等,也成为不少企业计划或正在采取的措施。

而针对目前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确实利润空间较小,短期内无法实现转型升级的问题,也有专家表示,政府可以通过为企业减税的方式让利于企业,使其有加薪空间,为企业转型创造条件。

上一篇:五大焦点 透视国内服装企业海外并购潮的背后 下一篇:金融环境不明朗,本土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