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禾:先规划好自己,再规划孩子

时间:2022-04-17 05:32:32

陈禾:先规划好自己,再规划孩子

陈禾

新加坡籍亲子教育专家,心理咨询顾问。退休后在北京从事亲子教育研究。目前是《妈妈宝宝》《为了孩子》《幼教周报》专栏撰稿人

“父为子纲”的传统家庭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环境,陈禾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父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规划未来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现在很难准确预测十年、二十年后的就业环境或创业条件,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崇尚自由、追求个人理想,父母本身的良好规划只能提供子女参考,如强求子女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决定未来,必然会产生矛盾,对子女的发展也未必有利。

父母和孩子是什么关系?

陈教授主张以“亲子教育”取代传统的家庭教育,这其中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转变: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已经有了新的定位。

传统观念中,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从属于父母,既是家庭的一员,同时行动、意识都受到家庭的制约与影响,强调家长权威和思想的传承,因而统一的思维模式被称为良好的“家风”。

而在“亲子教育”中,孩子与父母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中,“专制”不再是父母亲的权力,溺爱不是疼爱的方式。双方需要互相了解,互相接受,以“同理心”去体会对方的想法。“同理心”强调,对待孩子,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接纳孩子的特质,了解他的需求和想法,这样就必须丢掉自上而下的植入式家庭教育法,取而代之的是协助及引导孩子的心智发展的现代教育模式。

父母应与孩子共同成长

“想要规划孩子的未来,就必须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孩子的成长轨迹。”陈禾教授说,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望子成龙的心情下,按照自己制定的模式在社会发展的动态环境中很难找准位置,除非父母能切身体会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发展,否则,“规划”就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只有先改变自己,了解孩子的成长,才能作出可行而有效的规划。那么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呢?陈禾教授谈了五点建议。

首先,家长必须学习。学习什么?了解并接受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前卫的教育理念取代自己的主观愿望。家长们不可能完全具备所有好品德、好习惯,或拥有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但至少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正视问题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其次,有“同理心”。能以良好的互动、平等的心态和责任感来接纳子女。父母未必是高学历,未必博学多才,但一定要有了解并接受子女内心感受的能力,才能够随时学习新知识,并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他指点迷津。为人父母,必须拥有一定的智慧,懂得如何学习,并善于引导孩子和自己共同学习。

三是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养”取代权威式的“管教”手段,才能以“同理心”去了解并接受孩子的情绪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孩子的特质,给他提供必要的引导,帮助孩子做出正确、可行的决策。

四是以“心智成长”作为培养孩子的教育手段,重点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心智的发展只能引导,在引导孩子心智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其实也在学习,也在成长。

五是不强调回报式的“孝道”。家长要学会以分享和感恩的行动来引导孩子体验孝道的价值。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行为,孩子在实践中领会了孝道的深意,家长也同样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心灵成长。

幼儿阶段――孩子成长的塑性期

陈禾教授介绍说,0~7岁是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培养对日后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亲都必须理解、学习,并接受孩子成长的规律,配合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帮助孩子在这个塑性期得到良好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说得上“赢在起点”。

对于很多中国家长喜欢让幼儿背诵古文诗词,陈教授表示:幼儿没有理解古文诗词的能力,虽然文字优美,可以琅琅上口,但过后也就忘记。如果因此而占据了应有的学习与游戏的时间,那就不只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他说,如果要让幼儿领会语言的魅力,不如让幼儿念儿歌。家长经常和孩子共同编儿歌、念儿歌,不只是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也可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奠基期,不要过分强调眼前短期的效果,基础阶段的教育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与发展。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老科学家:“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科学家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是的,好习惯、分享的价值和认知的能力,是幼儿阶段的发展重点,陈教授非常赞同这位科学家的说法。 

与陈禾教授面对面

Q:您觉得家长在什么时候为孩子做人生规划最合适?该如何规划?

A:家长为孩子做规划,其实也是在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我认为,这个规划应该分成三个阶段。

前期规划――从结婚到孩子诞生

一方面,夫妻双方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工作状况、健康状况、时间和精力等因素,确定最佳受孕和怀孕时间;另一方面,作为准爸爸、准妈妈,必须开始学习、掌握育儿知识,为将来抚育孩子做好准备。

孩子的成长规划――从0岁到7岁

0~3岁为第一阶段,重点是通过五官刺激和肢体训练,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并通过各种锻炼,发展孩子的体能,促进感觉统合,提高手眼协调能力;4~7岁为第二阶段,重点是通过各种游戏和体验式活动,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占得先机。

孩子的教育与职业规划――从10岁到完成国民教育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该读怎样的学校、该如何安排学习环境、如何创造最佳的学习条件,可以按不同的阶段确定目标和做法。

职业规划要适时,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成长。如果在完成初中教育之前就给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很可能会造成偏科,从而导致孩子将来工作能力的缺失。

在制定职业规划之前,必须深入分析孩子的各方面发展状况,包括身体素质、个性倾向、特长、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必须和孩子深入探讨,为孩子提供各种建议,让他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在做好职业规划后,还需要引导孩子思考诸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学习、如何去扩展相关的经验、如何提高与职业有关的工作能力等问题。

Q:中国的职业女性与西方的职业女性在育儿方面有何差距?中国的职业女性在育儿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西方的育儿方式比较成熟,中西方在育儿方面的差距是切实存在的。在西方国家,要培育一个孩子的话,准妈妈需要花一年时间来学习亲子课程,还需要花至少三年时间来准备并培育一个新的生命。但对于大多数职业女性来说,西方的这种育儿方式在现阶段的中国根本无法实现。

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法规、政策,对职业女性的工作进行劳动保护,帮助她们解除后顾之忧。其实,中国的职业女性也清楚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现实情形决定她不能辞职,她们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在工作与孩子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对中国职业女性来说,育儿的事情,目前无非就是三种选择:自己带、由老人带、早早送到托儿所。然而,在这三种方式中,没有一种能够真正达到那种让孩子“接受全面而理想的幼儿成长”的效果。如何权衡这三种方式的利弊,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为中国职业女性提出建议和帮助,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上一篇:早期教育:职业规划的起点 下一篇:和孩子一起设计职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