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疗遇上“万能的支付”

时间:2022-04-17 04:30:35

当医疗遇上“万能的支付”

【编者按】

有人戏言,两位“马爸爸”已经改变了国内的购物格局。怀揣着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法宝,中国人出门几乎已经不用再带现金和卡。不少人都表示,即使是相对偏远的农村,买个鸡蛋饼都可以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了。

从万能的淘宝、万能的腾讯到万能的支付,支付宝和微信几乎渗透进了中国生活的每个环节。这就不禁让人忍不住追问一句了,万能的第三方支付在医疗中还万能吗?“马爸爸”们的回答大概是,一直在努力,期待再次万能。

医疗支付:让巨头贴钱的买卖

2016年,支付宝在医疗行业做的最轰动的事情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当然是深圳医保实现移动支付了”。

支付宝与深圳人社局合作的全国首个医保移动支付平台,从2016年年中就开始在深圳6家医院落地试运行。患者只需通过支付宝绑定金融社保卡,就可以在就医过程中一键计算并支付医保+自费的所有金额,预计可使深圳1200万参保人群的就医时间节省一半以上,大大缓解目前患者就医时普遍面临的“三长一短”问题: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缴费时间长、问诊时间短。

日前有消息称,全国第二个医保移动支付城市花落镇江,以后镇江人去部分医院看病,用支付宝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医保支付。首批试点医院为镇江第一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

6家医院已支持支付宝刷社保

深圳的支付宝医保支付落地运行后,深圳市民如果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山区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就医,就能够体验在家里预约挂号,在支付宝上一键刷医保的感觉。据了解,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中t院等10家医院也在后期进行了陆续的接入。

虽然现在有不少医院在开展移动医疗服务,但基本上只能覆盖自费病人。国内的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公立医院70%以上的就诊人都是参保病人,如果不能解决医保的在线支付问题,病人仍然需要来回跑,不仅耽误时间,频繁地折返于缴费、检查、诊室的情况着实会影响医患间的和谐。在线医保服务实现之后,患者最多只需要在线下完成看诊、检查、诊断、取药这四步。

支付宝又在向“万能”进发了

据了解,患者只需要打开支付宝上的“城市服务”,选择“智慧医院”,按照提示选择门诊和医生,然后挂号,在支付的时候选择医保支付,则自动跳转到绑定金融社保卡页面,按照提示只需3步即可完成绑定,同时一键支付挂号费,包括医保和自费。

此外,当患者到达医院后可直接到医生诊室门口排队候诊。当医生开完处方单后,手机马上收到缴费提醒,在医院的走廊上就拿出手机打开了支付宝完成了支付。

绑定金融社保卡还有另外一个入口,点击进入支付宝的“城市服务”,然后选择“电子社保卡”,按照提示也可完成社保卡的绑定。除了医保在线支付,后续还将陆续推出人社相关业务的查询、缴纳、办理等服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新版金融社保卡才能支持绑定,如果没有的话,只要符合金融社保卡发放条件,就可以到自主选择的合作银行营业网点进行申领,或者由单位统一申领。

据支付宝方面介绍,如果用户的支付宝被盗,或者因为支付宝实名认证信息错误导致用户或者医保基金损失,支付宝会全额赔付。

“三马”暗地较劲

目前与深圳人社局在谈医保移动支付的其实不止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一家,在去年4月22日,深圳医保在线支付就曾传出平安集团、腾讯微信将率先试点。

平安集团去年推进和深圳人社局合作的是平安旗下移动支付品牌平安壹钱包和平安养老险,消息指双方已经完成签约流程,首批参与平安社保钱包医保在线实时结算的试点医院将包括深圳人民医院在内的知名三甲医院。

而腾讯的做法,则是利用微信实名用户认证体系及支付能力,让医保用户通过微信绑定社保卡,在人社局指定的医院等场景一键完成医保及自费金额的在线支付,能一定程度地实现患者移动就医,并大力缓解医院“三长一短”老难题。至于微信支付会与哪些医院合作去落地执行,腾讯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第一批合作试点的医院共10家,也将于近期上线医保支付。届时用户通过微信支付就可以实现打通医保的全流程就诊。

由于大部分医院70%以上的就诊人都是参保病人,各家医院这两年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移动医疗的合作,但都只能覆盖自费病人,医保人群无法享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种种便利。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人社局开始与上述几家移动支付机构接触。

不过,深圳第三人民医院一位会计师则略显谨慎,称虽然前期邀请制的试点情况来看成效不错,但由于没有大规模执行,目前还不好判断最终的成效。

巨头贴钱为哪般?

阿里、腾讯、平安“三马”为何要这么拼命贴钱,要往医保移动支付的领域去钻?

对此,有分析认为,医保移动支付的成败事关能否激活医疗服务生态圈,而目前在社会老龄化加速的预期下,不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平安都在加速布局这一生态圈。

对平安集团,外界普遍认为,壹钱包推出的平安社保钱包方案,可以视为平安3.0聚焦互联网大健康医疗、建立智慧医保管理和服务系统的重要战略之一。此外,有分析称,平安支付插件业务已经全面应用于平安集团保险、证券、P2P等各金融行业,也服务于外部核心行业商户。医保移动支付的打通,也有助于平安支付插件业务的整体发展。

腾讯方面,随着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200家医院实现全流程就诊,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33个。

与腾讯通过微信系统实现医保卡付费功能,意在通过“智慧医保”的加速落地推进智慧医疗,蚂蚁金服支付宝此次在深圳6家医院落地移动支付,也是在以补贴的形式推进其“未来医院计划”。

据蚂蚁金服发言人说,医保移动支付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支付宝未来医院正式进入第二阶段,接下来将利用蚂蚁金服各类能力,打造便民医疗生态圈,激活移动医疗产业链。据其透露,在此基础上,支付宝未来医院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

面对“万能”支付,公立医院怎么说?

在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方便快捷打破地域限制的优势,很快被大众所接受。医疗服务行业顺应各行业的发展态势,也逐步应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尤其是各种移动挂号、诊疗APP方式及支付方式应运而生。

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业指导意见》,推行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发展,《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逐步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2014年5月,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开始在医疗机构推行第三方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以其支付便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迅速得到患者认可。但对于医保患者而言,受社保卡持卡实时结算分解的影响,一直在应用第三方支付方面存在瓶颈。近期通过某些地区医保经办部门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打通医保分解支付的通道,在“第三方支付+医保”模式上进行了尝试。

万能支付再次万能了吗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实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三甲公立医院已超过700余家,各级公立医院近千家。按照卫计委2015年9月底的全国公立医院共有13304家计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应用比例约为7.5%,占比较小,但从地理分布上看,覆盖90%的省份,即各省主要城市均有开展。从服务量上看,截至2016年9月,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实施2年多来,患者总服务量约5000余f次,累计节省公立医院人力8400工作日,累计节省患者时间18326小时,大大缩短了就医等候时间,给患者提供了便捷服务。第一批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医疗机构日交易可达5000-6000笔,其中挂号支付约占60%左右。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大大缓解了就医“三长一短”(“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在缩短挂号交费排队时间方面有明显意义。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挂号及诊间移动支付的方式,免去排队交费流程,使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缩短至0.5-1小时。就诊总时间由窗口排队挂号、就诊、缴费等所需平均耗时的120分钟缩短至48分钟,大大提高了患者就医的满意度(就医感受),也明显改善了医院的就诊环境。

模式与实践:也不是万能

“第三方支付+医保”模式一般有这三点构成:

1、医保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关联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与社保系统建立的数据接口,可以采集医保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通过身份证号和社保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或APP上注册虚拟医保卡,与医保中心信息库内的个人信息及身份待遇进行关联,同时实名绑定银行账户,在医保身份-待遇-付款等多个环节间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交易。第三方支付医保账户的绑定要求医保患者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注册有实名认证的借记卡或信用卡信息。对于医保患者的认证是通过医保系统及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共同完成的。

2、医保分解结算流程

医保患者绑定信息后,经医保中心和第三方平台双重认定核验后,虚拟社保卡建立成功。在公立医院挂号就诊的信息会通过第三方平台传送至医保中心信息库,医保中心根据其享受的医保待遇,实时分解费用并将支付数据返回第三方平台,在第三方平成所需负担部分的支付。此流程的实现依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大数据处理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多方的数据分析与计算,以保证患者费用实时准确分解。

3、医保患者身份核实与认证

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患者身份认证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将身份信息通过国家公安网络、银行信息系统、医保信息平台以及电子照片等多重鉴别,改变了原有医生仅通过社保卡肉眼比对照片核实身份的现状,对识别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唯一性更加缜密。同时在交易过程中,有动态密码实时刷新,虚拟社保卡输入支付宝密码等步骤,防止了社保卡冒名使用的骗保行为,对严格实名就医行为有很大帮助。在对真实就医信息的关联后,对过度医疗、不合理用药、高额处方等行为也有所监控,对医院合理治疗的管理有促进作用。

4、医保基金安全措施

从患者层面看,一张社保卡与一个支付宝账户绑定,如需更换账户,需先将原账户解绑。在医保支付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会校验交易渠道及用户ID在医保信息平台中备案的信息是否一致,不一致则拒绝交易。从基金层面来看,医保基金支付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只采集交易信息流,不走资金流,所以不影响医保既有结算政策和规则。

医保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明细数据也不经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即医院的医疗信息还是通过原渠道上传至医保中心,医保中心返回结算ID号到医院,再由医院将此ID号传给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医保线上结算。从保障方面来看,如因第三方支付平台实名认证错误导致绑卡错误,或者第三方支付账户被他人盗刷结算医疗费用,导致用户个人和基金的损失,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全额赔付。

2015年12月,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与深圳市人社局成功签约战略合作,开始尝试“第三方支付+医保”结算模式。2016年4月开始试点,深圳市17家公立医院正式为医保患者实施移动端的分解结算及支付业务。目前深圳市240万市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虚拟金融社保卡,可以在本市公立医院完成挂号诊疗费等按医保政策分解支付。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的应用仅限于自费患者,约占总就诊量的10%-30%。对于医保患者分解结算服务是一大瓶颈。通过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医保中心与第三方公司的共同努力,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医保患者身份核实、费用准确分解和上传信息等流程。截至2016年10月,第三方平台绑定的深圳市医保用户超过60000个,日均交易量10万笔。

当然,新生事物也难免有它的问题:

1、退号退费交易不及时

调研中发现,尽管已开发了专业对账工具,但对微信支付宝挂号缴费业务中的退号退费存在“时差”和“不及时”的问题没有解决。对这些单笔金额小、数量大,对账实时性难以保证;尤其是涉及医保分解方面,各类对账报表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表与表关系等存在瑕疵,目前仍未完全解决。部分医保退费退号处理时间较长,影响患者满意度,且加大了前台收费员及结账员的现金管理风险。

2、仅能绑定自身医保账户

第三方支付的一个账户仅能绑定自身医保卡,且第三方支付账户必须绑定银行借记卡或者信用卡,目的是确保身份认证的准确性。调查中老年患者普遍反映,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绑定借记卡或者信用卡有一定困难,希望可以通过子女或亲属关联社保账户代为缴费。目前此类需求还不能实现,仍需社保卡身份信息采集的完善以及统一平台的搭建。

3、公立医院无统一流程

公立医院对于第三方支付没有统一流程,医保患者使用不同的第三方平台支付流程有所不同,给就医和缴费带来一定不便。对于退费、退号等流程还不规范。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可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改进会更好:

1、依托社保卡信息平台

人社部在2016年11月8日的《“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中,主题之一即是设立“支付结算”,内容明确指出支付结算应“加快推进社保卡金融功能,广泛借助合作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支付渠道,拓展线上支付结算模式”。

“第三方支付+医保”模式的推广以及身份信息的认证准确度可以依托未来“中国境内就业或参加社会保险的中国公民、港澳台人员、外国人发放社保卡”、“2020年覆盖人口达90%”的普及性,以及“构建全国统一的个人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等的身份唯一性来完成。社保账户信息的完善将为第三方支付的广泛应用及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2、HIS接口的规范统一

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实施中的技术难点之一是公立医院HIS的多样性和水平的不一致。为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又一瓶颈。为此,医院需进一步完善HIS系统配备的标准化,符合第三方支付的技术要求。同时,为进一步数据的管理、分析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打下基础。

3、考虑多方利益与需求

问卷调查分析,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的问题,患者最关注的前三位是“方便快捷(73%)”、“信用支付应对突况(63%)”、“交易安全(55%)”。公立医院管理者关注的前三位是“医疗信息安全(81%)”、“医院工作流程简便(67%)”、“资金流安全及对账流程(51%)”。第三方公司关注的前三位是患者用户量(67%)、交易量(58%)、患者的使用习惯(45%)。因此关注患者的需求要从便捷性入手,这是目的之一;关注医院的流程改变和财务安全,就是目的之二;关注医保基金的安全性是目的之三。需全面考虑三方的利益和需求,才能设计实施好。

4、保证信息与交易安全

不能只为方便患者而忽略信息安全的保障。对于医保患者信息、医院的诊疗信息以及医保结算信息的安全性要放在首位去研究和解决。可以借助较成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

5、规范流程及应急措施

目前第三方支付在医疗付费方面的规范性建议较少,公立医院对于医保患者第三方支付的应用更处于“试水”阶段。应出台应用第三方支付的规范流程,同时对于退费退号等特殊问题的处理流程也应有所规定。对于涉及患者信息安全、医疗信息安全、交易信息安全的应急措施需完备。

巨头包办医疗电子支付?竞争还是有的

有这样一个段子:如果把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各自关在一个房子里不许外出但是允许和外界交流,中国人的一切工作生活都不会受影响,而外国人没几天就会饿死在房子里。因为中国人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那么是不是日后的医疗电子支付也都要被三位“马爸爸”包办了呢?也不尽然。

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卫生部门有消息称,已于今年起全面启用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将可存入老人的电子病历,并且在社区医院看病时实现电子支付的功能。 据悉,北京市自启动将老版的老年优待证、优待卡更换为新版具有金融功能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以来,已有第一批50万名80岁以上老人以及第二批135万余名65岁至79岁的老人领到新卡。

养老助残卡未来可用于购买医疗服务

近日,北京市卫计委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提出2017年,“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北京通―残疾人服务一卡通”可用于支付医疗服务费用。

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是老年人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权利的电子凭证,集养老服务补贴额度账户、金融借记账户、电子现金账户、市政交通一卡通应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和原来的老年优待卡相比,北京通―养老助残卡除了可以享受公交车、公园景区的优待服务外,还具有特别的功能,如可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政策性优惠,各类养老补贴、津贴,也将直接通过养老助残卡的金融功能M行发放。

同时,养老助残卡与京医通卡等北京通卡的衔接工作将在市经信委的统筹下有序开展,逐步完善。当前正与市卫计委研究使用养老助残卡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的衔接工作。

据了解,北京市自启动将老版的老年优待证、优待卡更换为新版具有金融功能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以来,已有第一批50万名80岁以上老人以及第二批135万余名65岁至79岁的老人领到新卡。

银联功能实现后可实现电子支付

根据此卡最初的功能设计,除拥有就医实时结算、金融功能之外,该卡将包含健康管理功能,能显示3-5次就诊的电子病历。而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尚未实现此功能的主要原因是正在对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突破。“将养老助残卡的功能扩展到看病,从最初设计时就有这个想法。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事业单位,根据相关规定,不能设立多账户,但养老助残卡是和北京农商银行合作的。这一问题还需解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卡的功能的丰富和发展,银联功能逐渐可以使用后,不用专用POS机就可以使用。该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之中。同时,除了看病中的支付功能,将卡内由政府发放的电子券用于医疗支付,也是设计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此外,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具有普通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基本功能,在指定的充值网点充值后,也可用于非优待范围的其他市政交通一卡通应用领域(如轨道交通、小额支付等)。但北京市轨道交通不属于对老年人免费优待范围内,若想使用本卡进入地铁,需提前给卡充值,便可按实际发生的票价刷卡消费使用。除了公交一卡通功能之外,持卡老年人还可以凭借该卡刷卡逛公园,同时享受一万多家服务商的市场优惠等。

养老卡各功能账户相互独立

因为“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具有多种综合功能,大家对其安全性也尤为关注。“老年人不必对此卡的安全性产生任何怀疑。”北京农商银行相关人士介绍,此卡的芯片为纯国产,而国产芯片卡在北京如此大规模的应用尚属首次,能与“洋”芯片的功能不相上下,同时,该芯片是一张将金融和公交功能结合而成的芯片,芯片中具备若干功能,如同多个小房间,每个小房间都有各自的密钥,因此安全性也更有保障。卡的金融账户、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账户和轨道交通充值的资金也都是相对独立的。

据悉,“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经历了券变卡、卡变卡的过程,今后还将经历证变卡的过程。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政府发放了养老助残券,为了使此项服务更精准,减少中间出错的过程,2015年,北京市50万名80岁以上的老年人拿到了这张“北京通―养老助残卡”。2016年实现了65岁-79岁老年人的“卡变卡”,即北京市老年优待卡变“北京通―养老助残卡”,这部分老人有135万。2017年,北京市还将启动“证变卡”工作,即老年证变“北京通―养老助残卡”。

在北京的推行下,这一类的电子支付功能会进一步普及。

来源:健康界、数字医疗网、动脉网

上一篇:“非法行医界定”少了这一条 下一篇:体味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