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宁要青山不要金山

时间:2022-04-16 11:34:27

雅安:宁要青山不要金山

近五年来,雅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了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61.3%;地表水质国家Ⅱ级;空气质量Ⅰ级。

生态,是雅安发展的“原动力”。

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曾有过这样一句话:“雅安,宁要青山不要金山!”

“巴蜀万里行”雅安采访期间,记者处处领略生态农业的魅力,见证了雅安人民保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念好“生态经”,走好生态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黄果柑农的笑声

已经是清明节前夕了,一棵棵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晚熟黄果柑,随手摘下一尝,清甜甘洌的味道沁人心脾……在汉源县,晚熟黄果柑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

汉源晚熟黄果柑系优质地方品种,经过20多年培育,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产量达2000多吨,成为安乐等周边乡镇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

35岁的红岩村农民羊本刚瞅准黄果柑来钱,通过租地、流转和搞合作社等方式,将种植规模从过去的4亩扩大到24亩,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去年,又联合几家大户组建了“安乐秋刚合作社”,直接和大超市签订合同。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现在一年收入就有十几万元,比好多在外务工的人强多了!”

“进入盛产期后,一亩收入可达上万元,很多农民宁愿回家种黄果柑也不肯外出打工了!”安乐乡党委书记罗士茂告诉记者,“目前,全乡已有1500多户农民靠种黄果柑增收致富。”

随着汉源花椒、汉源甜樱桃、汉源马铃薯、天全高山冷水鱼等一个个生态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兴起,雅安农民增收致富的门道也越来越多,昔日主要依靠务工收入的格局悄然改变。

蒙山顶上茶飘香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雅安名山县蒙顶山茶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和影响力。

4月1日下午,记者在有“绿茶之乡”美誉的名山县中峰乡骑龙村,见到了不少正忙着摘茶的农民……村民陈明琴这段时间最愁人手不够,把在成都打工的丈夫陈显龙也召回来帮着摘茶,“鲜茶叶最贵的那几天每斤要卖五六十元钱,几斤茶叶就把工钱挣出来了,就是找人难啊!”

同村的张克忠、曾桂香夫妻也忙得不可开交。过去种粮食每亩地收入不过1000元出头,两口子把3亩地租给了别人,自己只留了两亩地种粮。这几年种茶的收入越来越高,曾桂香将两亩地改种茶叶,结果每亩年收入都超过了1万元。2011年,租给别人的3亩地到期了,尽管对方主动表示提高租金续租,张克忠还是收回土地用于种茶。“租给别人每亩地租金不过1000来元,自己种茶叶一年就有上万元收入,显然不划算嘛。”张克忠好不得意地说,“我今年5亩茶叶收入绝对在6万元以上,比去年增加一倍还不止呢!”

据了解,目前,中峰乡有近两万亩茶园,农民收入的七成以上来源于茶叶。一般茶农每亩收入在1万元至1.2万元之间,技术好的可达到每亩收入1.4万元。2011年,名山县茶叶总产量达到4200万公斤,茶叶收入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以上,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7万余人。

生态旅游富村民

近年来,地处国道318线的天全县紫石关村凭借秀美的山水,发展生态农家乐40余家,成为“318生态走廊”上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驿站,村民们尝到了发展生态经济的甜头。

然而谁能想到,仅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污水满江排、垃圾到处扔的脏乱乡村,别说吸引游客,用村民们的话说,“穷山恶水又脏乱,我们自己都不想呆。”

紫石村之变,得益于几年前政府投入巨资实施推广清洁能源,将村民传统的烧柴改为用电;开展“七改四化工程”,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环境彻底改善;大力打造“皇家驿站”、“茶马古道”等旅游项目,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随着环境越来越美,紫石村名气一天天大了起来,前来旅游的外地客人也络绎不绝。村支书李元芳告诉记者,“过去只是五一和国庆大假期间客人多,现在是从清明到中秋都客人不断,整整半年时间都是旅游旺季,好多成都老人一住就是好几个月,搞农家乐一年挣十几万元的村民多的是。”

以前跑运输的村民马扬明见生态旅游来钱,也开起“青岗林”农家乐,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去年又按村里统一规划,建起了两楼一底占地320平方米、拥有28个标间的新农家乐,眼下正紧锣密鼓准备五一的接待工作。当记者问其一年收入能否达到15万元时,“不止不止,至少也在20万元以上,去年国庆大假,我最高的一天毛收入有1万元!”马扬明显得很豪爽,“我们全家四弟兄个个都搞农家乐,收入最少的四弟马扬义一年也能挣10万元!”

从二郎山到大相岭,从国道318线到国道108线,随着一大批“紫石关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无数个“马扬明”笑开了怀,生态旅游在雅安方兴未艾,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全市直接从业人员有两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10万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上一篇:国家惠农政策速览 下一篇:眉山:基层文化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