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随文练笔,让习作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点燃

时间:2022-04-16 07:17:39

优化随文练笔,让习作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点燃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优化随文练笔,是加强写作实践的有效途径,读写的迁移将有助于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开展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有助于分解作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使作文教学化难为易。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随文练笔的一些有效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随文练笔 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 双赢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大多有畏难情绪,作文程式化、成人化、虚假化的倾向十分严重。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课,需要找到一个化难为易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写作课之外还要拓宽写作实践的途径。笔者认为:课文是学生习作最好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优化随文练笔,不断进行有效的读写迁移,让作文教学春风化雨般融入到阅读中去,做到化难为易,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赢目标。为此,在近年来的阅读教学中,我每一篇课文都安排1-3次的随文练笔,充分发挥了随文练笔的“实、短、快、活、新”的特点与优势,优化了习作方法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习作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开展随文练笔的方法与形式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巧加运用,将一些习作的难点与重点分解到阅读教学中去,现结合本人的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进行文本补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习作能否做到丰富与具体的关键。学生作文的空洞无物,主要原因是缺少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许多课文在中间或结尾很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象、回味的余地,这就是文本的空白。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空白处,让学生进行补白式的练笔,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全文写的都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的话语,却没有写朝鲜人民如何向志愿军话别。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空白,对学生说:“这篇文章写的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但话别是双方的,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一些什么呢?请你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这三位人物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代她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吗?”这时,学生都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被课文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动笔的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到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战争场面,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是,学生纷纷以朝鲜人民的语气写出了一个个与志愿军血肉相连的故事,表达了一份份依依不舍的真情。这样的练笔既充分表达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多给插图配文,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小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会学生观察,能使学生在习作时变无序为有序,变无物为有物。

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随文练笔进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图文并茂,其图意大多是文章的形神结合点,但有的插图在课文中的表述并不多,抓住这些插图进行练笔,既能抓住文章的主旨,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教学古词《村居》时,在学生熟读全词,基本了解了词的大意和所表现的意境后,我让学生再次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词的插图,同样以《村居》为题,写一篇看图作文。学生有了对词意理解的基础,纷纷按图画的方位顺序进行观察、构思和写作,很快一篇篇具有浓郁的农村乡土气息和儿童生活情趣的小作文出现了。这样的练笔显示了作文的生命力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培育。

三、对话文本人物,让学生学会真情的流露

当前,小学生习作“造假”的现状十分突出,假人、假事、假感情比比皆是。这种现状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学生习作时未能有真切的情感体会,不懂得如何表达真情。阅读教学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我对主人公说”的练笔活动。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播放《二泉映月》配乐的解说词,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产生了同情心,有的甚至为之落泪。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同学们,当你亲眼目睹了小女孩的悲惨结局时,你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呢?”请大家课后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第二天学生大多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幸福和对小女孩的同情。这样真情实感的表达完全得益于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样的读写迁移使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情感熏陶,实现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双赢的目标。

四、尝试文段仿写,让学生把握语言的规律

语感能力不强,语言的匮乏、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能力的不足让不少学生对作文心生畏惧。“有话不知怎样写”也是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原因。作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及早把握语言的规律,增强语感,这是学生学会作文的基本前提。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有许多可供学生进行语言技巧练习的句段,可以让学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优美文段的仿写练习,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中,在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学着文本中的语言形式、结构特点的等,进行“我想象中的新型玻璃”的小练笔,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事例——特点——结构——运用”的布局方式,写出了自己的新型玻璃。通过这样的仿写练习,教师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尝试语言的练习,学着文本语言,加深对文本写作方法的理解并及时迁移,对学生理解能力及写作技能的提高都有着积极作用。

五、根据文义拓展,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把习作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生活真实融入到习作中去,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注意挖掘,可以找到许多机会让学生进行生活的思考,体会到把生活真实融入到写作中的乐趣。

如教学《落花生》时,可以抓住“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中心句,进行一次拓展型练笔。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次辩论:“在当今社会,你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想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在学生充分辩论之后,可让学生以《我想做一名……》为题,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写一篇小作文。学生有了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见闻与感受,纷纷以“教师、医生、建筑工人、园林工人、警察……”等为题,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样的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使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不但体现了教学的现实意义,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习作即生活、生活可习作”,激发习作热情。

总之,为全面加强写作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习作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增强“无练笔不阅读”的理念,加大随文练笔的力度,让习作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点燃,以破解作文教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 谷春艳.读写迁移的时机把握.语文教学通讯, 2003(1).

[3] 陈丽霞.挖掘教材资源,加强语言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07(12).

[4] 徐静茹.引、挑、写——高效阅读教学“三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11(2).

(责编 潘冰)

上一篇:摭谈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 下一篇:关于中职“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的初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