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方法

时间:2022-04-16 06:10:32

EAP: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方法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了首份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报告表明各阶层从业者的“工作倦怠指数”不容乐观,有70%的被调查者处于轻微工作倦怠;有39.2%的受访者处于中度工作倦怠;13%的受访者处于高度工作倦怠。究其原因,与社会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是分不开的,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繁杂的生活琐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生活质量、工作效率的降低。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在当今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能只把目光放在自然资源上,如何使自己公司的人力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等重要。员工援助计划(Eap)是近年来由国外引进的,一项旨在帮助企业员工及家庭解决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项目,就其在国外推广的经验来看,它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绩效,改善了组织管理。

一、员工援助计划(Eap)简介

(一)Eap的定义。1982年Walsh首次提出“员工协助方案(Eap)”这个概念,认为其旨在利用公司政策及相关程序来帮助员工解决某些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个人或情绪问题。随着Eap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综合众多研究定义可见,Eap有别于一般的福利措施,而是一种组织机制。它是组织为了帮助员工解决与工作相关的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设置的一套系统的服务项目。即通过专业人员对员工面临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供专业的协助服务。通过帮助员工预防和解决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员工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

(二)Eap的服务内容及运作模式

1、Eap的服务内容。Eap作为组织向需要提供帮助的员工提供可信赖的协助服务,包括多方面,根据员工的需求及内容属性,可划分为:(1)咨询类:包括工作调适、生活问题、身心健康困扰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咨询。(2)教育类:新进员工适应、心理卫生推广、员工社团运作等。(3)申诉类:经由书面、电话或面谈方式处理员工的不满和建议。(4)咨询类:为员工提供法律或信息咨询。(5)福利类:急难救助、助学金、托儿、托老服务。(6)休闲类:办理休闲、联谊、放松性活动。(7)其他:协调工作、协办性工作、组织发展工作等。

2、Eap的运作模式。员工协助方案的运作模式会因各企业经营状况、规模与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总体上,员工协助方案运作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公司内部模式。即企业自行设立员工协助方案专职部门,聘用具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等专业人员来负责。二是公司外部模式,又称为契约模式。是由企业付费委托具有心理、咨询和辅导等专业能力的机构或顾问来提供所需的服务。而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由外部公司提供整套服务方案;由企业委托一般社会服务机构办理。三是联合模式。即由数家企业共同委托外部具有社会工作经验以及心理、咨询和辅导等专业能力的专业服务人员或机构,提供员工协助的专业服务。四是会员制模式。即通过员工加入专业的员工协助服务机构,成为其会员,由专业机构向会员提供协助以及个性化的服务。

二、Eap在国内外发展情况

(一)Eap在国外的发展。员工协助方案(Eap),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西方企业在生产快速扩张中,面临着高流动率、怠工、装病等许多员工问题,部分公司为消除工人不满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措施。1936年Emoyo在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创办非精神病的工业咨询方案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到1960年美国推行“工业戒酒方案”帮助酗酒员工戒酒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p,帮助处理更广泛的员工个人问题,Eap开始流行并在此后数十年中迅速发展。

目前,Eap在外国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到1994年,在世界财富500强中,已经有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Eap项目,现今美国已有超过两万个以上的员工协助方案。而日本企业在应用Eap时还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管理”的模式,通过设置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者制订员工健康增进方案,设置一系列课程进行自律训练、性格分析和心理检查等,帮助员工增进身心健康。总之,Eap和员工福利、安全卫生、劳资关系、员工发展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已成为了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Eap在国内的发展。Eap作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在西方倡导已久。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对Eap的引进应用也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国内早期与Eap相关的活动,多是企业自行实施,或是与医院合作开展,由于缺乏先进观念和专业化人才,以及医院的心理医生对企业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使得这些项目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也看到,专业化的Eap服务机构开始在国内出现,一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引进Eap的相关项目。2002年“5.7”空难后,西安杨森有3名员工罹难,杨森公司在处理员工后事时,特别引入心理干预,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2001年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2002年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在裁员期间分别请专家对员工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而减轻员工的压力和恐慌,帮助员工和企业顺利度过裁员时期。

三、引入Eap的优点

1、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节省招聘费用,节省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减少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增加留职率(尤其对关键职位员工),减少错误解聘,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2、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安宁,降低工作压力,减少失业机会,消除不良嗜好,节省家庭开支,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促进员工良好的人际以及工作和谐关系,协助员工自我成长,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改善个人与社区的关系。

3、提高投资回报率。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在1995年的资料,Eap的投资回收率(ROI)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美国,对Eap每投资一美元,将有5至7美元的回报。(2)1994年Marsh & McLennon 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之后,员工的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的事故率降低了17%,而生产率提高了14%。(3)根据1990年McDonnell Douglas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报告所示,实施Eap项目四年来共节约成本510万美元。(4)在美国一wh 拥有7万员工的信托银行引进Eap之后,仅仅一年,它们在病假的花费上就节约了739870 美元的成本。(5)据报道Motorola日本公司在引进Eap之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

通过这些已得到证明的事实,Eap首先带来了健康和员工工作表现的提高。此外,在一些间接结果上,它推动了业绩,并且在一些诸如员工病假方面,它可以带来成本的削减。

四、Eap在我国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及对策

(一)Eap在我国推广应用中的困难及不足

1、Eap的应用目的简单。目前,虽然有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以及少数国内知名大企业实施了Eap项目,但不难发现更多的是局限于心理咨询,没有充分发挥Eap的功能。Eap的实施,应该是针对全体员工,因为真正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员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Eap的应用目的,应该是属于预防性、发展性、建设性和教育性的,其侧重点是关注全体员工的潜能开发。

2、专业化Eap人才缺乏。虽然专业化的Eap服务机构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内Eap的发展只有很短的十多年时间,而完整意义上的Eap才刚刚起步,研究和实践的积累还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尽管社会上已有不少压力、心理等方面的培训,但心理学专业的培训师、咨询师很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培训整体水平,真正掌握Eap应用和实施的专业化人才和专业机构显得十分缺乏。

3、我国传统观念对心理咨询、援助的理解偏差。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心理问题片面地理解为心理疾病,或等同于精神病,而且这种疾病具有不可逆性,为此,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和帮助持抵制态度。对于主要应用手段是心理咨询的Eap来说,在组织内部的推广便成了很大的问题。

4、Eap难以引起大多数企业重视和认同。因为我国人口的众多,造成了劳动力的过剩,因此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对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放在第一位的是经济效益,对于员工的激励措施比较单调。另外,对员工的心理问题缺乏重视,对于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误工等问题采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Eap项目的投入比较大,其产出收益是表现在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虽然Eap项目收益很高,但并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很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此,难以引起广大企业的重视。

(二)Eap在我国今后的推广之路

1、更新企业和社会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国际接轨是必然结果,为此,更新自己的观念是必要的。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在当前已经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因为它不仅关乎其个人,也影响到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2、加快培养Eap人才。Eap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涉及到员工的心理健康咨询、潜力开发、职业规划等很多方面,需要大量掌握Eap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只有具备了大量的Eap人才,有过硬的Eap团队,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Eap的需求

3、加强宣传。Eap在我国的发展仅仅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它还是个很新的概念,只有加强对它的宣传,才能使企业和社会逐渐认识和接受它。在宣传的过程中,针对我国企业的特点,应该重点加强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Eap的运用可以带来高额回报等方面信息的宣传。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员工压力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引进、实施和推广Eap将为我国企业管理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剂良药,为我国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注入新的内涵。只有坚持真正的以人为本,大胆的吸取国外Eap的成果为我所用,我国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下一篇:关于商誉本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