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儿全身麻醉后在恢复室的护理

时间:2022-04-16 03:49:32

骨科患儿全身麻醉后在恢复室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患儿全身麻醉后在恢复室的护理情况。方法: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其解剖生理特点的机体。因此,术后恢复室的护理是促进患儿术后恢复的基本条件。现选取本院2013年5月到2014年8月麻醉恢复室收治的73例骨科全麻术后患儿,对其进行护理。结果:73例患儿经过恢复室护理后,均安全渡过麻醉恢复期。结论针对恢复期的护理,能够有效去除麻醉镇痛药和肌松药的残余作用,预防及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骨科患儿;全身麻醉;恢复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16-02

全身麻醉患儿在术后因为全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残留作用,以及小儿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加之小儿呼吸功能储备氧的能力差、变化快,患儿在苏醒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循环、代谢等方面的异常,以及骨科患儿局部肢体受限情况,都将导致患儿在麻醉恢复期极易产生并发症。因此,骨科患儿麻醉苏醒期间的观察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麻醉恢复室的医护人员应全面掌握患儿的生理和解剖特点,观察其生命体征,给予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让患儿安全渡过恢复期。现对本

作者简介:杨秀林(1982-11 贵州人)本科初级主要从事麻醉护理工作

院2013年5月到2014年8月麻醉恢复室收治的73例骨科全身麻醉术后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到2014年8月麻醉恢复室收治的73例骨科全麻术后患儿,其中有41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为2-14岁,平均年龄(5.8±6.1)岁。所有患儿都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其中有30例为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7例先天畸形, 5例断肢再植,3例马蹄足。这些患儿中,有25例危重患儿。

1.2方法

患儿进入恢复室后,恢复室人员应详细询问患儿的麻醉及手术方式和输液及引流情况,观察患儿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持续观察患儿的心电监测、脉搏和体温。护士应时刻关注患儿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1]。在这个过程中,应准确记录患儿的各项参数,一般患儿麻醉苏醒前,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苏醒后,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如果患儿的各项指标变化异常,应及时处理,做好随时记录。

护士应关注患儿的意识情况、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温度,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患儿在恢复期可能因局部肢体受限而发生躁动,以及寒战、头痛、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儿一旦苏醒,根据各项情况,例如定向力、判断力、肌张力及四肢活动,分析患儿的具体恢复情况[2]。护士应观察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量和性状,准确记录患儿的尿量。在麻醉恢复室期间,要保证患儿的引流通畅,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且没有渗血,根据骨科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石膏及牵引护理工作。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恢复室的护理,73例患者,均安全渡过恢复期。

3讨论

陌生的环境会导致患儿紧张,再加上术后疼痛和恐惧心理,患儿会出现躁动且哭闹不安。所以患儿在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护士应将其安置在恢复室专用病床,并将患儿的活动肢体束缚住,从而避免患儿发生坠床、引流管和输液管脱出等情况,造成二次伤害[3]。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情况,分析患儿出现不同意识情况的原因,例如制动肢体疼痛、致反应性精神症状,然后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3.1呼吸道护理

恢复室环境应舒适,空气流通,尽量使患儿安静,以减少氧的消耗,患儿在恢复期应保持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从而保证呼吸顺畅,避免误吸入呕吐物。呼吸系统疾病是患儿麻醉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这种症状非常凶险,易导致患儿因为缺氧形成低氧血症,严重者会出现死亡,护士应认真清理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采取有效方式帮助患儿呼吸[4]。呼吸道堵塞的常见原因是舌后坠和分泌物过多,如果护士发现患儿鼻翼扇动,胸骨活动受限,那么就会出现呼吸音异常,应立即处理,具体方法有:让患儿头部后仰,或侧卧,托起患儿下颚或在患儿的鼻咽放置通气道,从而解除呼吸道梗阻现象。呼吸道阻塞的常见原因还有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受这种情况影响,患儿会出现哮鸣音,护士可以使用简易的呼吸器和加压面罩以及静脉注射激素或解痉药等,患儿苏醒后,应鼓励患儿有效咳嗽,进行深呼吸。

3.2静脉输液和动脉置管的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创伤导致患儿处于低血容量状态,需要及时补充液体。同时护士应关注患儿的心率等体征,避免因输液过快,或其他原因导致患儿循环超负荷。护士应保持静脉输液通畅,观察是否有液体外渗、导管堵塞及脱出等情况。液体外渗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白、发凉、皮肤紧绷、水肿等情况,应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导管堵塞表现为输液不滴或滴速过慢,冲管有阻力或无法冲管,不能抽吸回血;导管脱出将导致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可见局部肿胀并有疼痛感,应注意观察输液滴速,发生以上情况应查找原因及时处理。检查输液器、留置针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排尽空气,预防空气栓塞。静脉输液是维持患儿生命安全的手段之一,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保证患儿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根据患儿的心率和血压,以及各种实验室结果,计算出患儿的准确输液量,一般将滴速控制在10ml/(kg.h);如果患儿有心肺疾病,应将滴速控制在6ml/(kg.h);如果患儿有脱水现象,滴速可以适当加快,控制在20ml/(kg.h),加压注射一般以每次30ml/kg为标准。护士应监测有创动脉血压,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监测,确保动脉导管通畅。拔除动脉导管时,应充分压迫止血,避免患儿的穿刺部位发生肿胀。

3.3患儿身体护理

患儿的体表面积较大,容易散热,并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术后极易出现低温或高热。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全麻苏醒延迟,心理失常,患者打寒战,产生肺部并发症。因此,护士应将恢复室的温度控制在22-24℃,其相对湿度为50%-60%。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采用输液恒温器对输液加温,从而保证患儿的正常体温。如果患儿高热,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尽量避免患儿发生寒战,应做好降温后的相关护理工作。由于骨科患儿肢体受限,加之不配合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持受压肢体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患儿的疼痛耐受性较差,护士应根据骨科患儿的疼痛情况进行镇痛处理,可以选择直肠给药或者持续静滴的方式。对于三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患者自控镇痛泵装置,根据患儿疼痛程度给药,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患儿的呼吸变化。

3.4心理护理

患儿的年龄普遍较小,适应能力比较差,在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由于肢体的制动,苏醒期易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而一些患儿不善于表达,这就造成了患儿烦躁和哭闹的原因。当患儿即将清醒时应对有理解能力者轻轻呼喊,采取分析性、保护性的心理护理,告知手术已经结束。同时,护士的表情对患儿的心理影响比较大,因此应亲切和善,从而减轻患儿的负担和不良心理反应。护士可以通过抚摸、搂抱等方式消除患儿的紧张感和恐惧心理,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减轻因疼痛引起的恐惧感,同时要关心、体贴和安慰患儿,让患儿渐渐安静下来,以减轻伤口出血,使患儿充分配合医务人员。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年龄较小,在进行骨科手术中,医护人员应了解到患儿和成人的生理和解剖差异,明确其生理代偿能力。在恢复室期间,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让患儿能够平缓过度到苏醒期,从而避免各种意外发生。在护理中可以发现,清理呼吸道是一个重要部分,这种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恢复室人员应加强对恢复室患儿的观察和护理,本次73例骨科全麻术后患儿,均安全渡过恢复期。因此,恢复室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保障恢复期患儿的安全,及时发现患儿存在异常状态,及时处理,有效防止各种意外发生,这种护理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闭金玉,植思霞.全身麻醉患儿麻醉恢复期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4,35(14):3180-3181.

[2] 巩芳,董丽,夏海英.76例患儿全身麻醉手术后恢复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6):191-192.

[3] 刘桂花.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115-116.

[4] 闵立霞,洪黎霞.小儿全身麻醉恢复期的护理[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65-566.

上一篇: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及护理... 下一篇: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